前段時間有篇談「段子式」課堂的文章引爆了朋友圈。文章中談到課堂巧妙運用段子活躍氣氛,使得學生們的注意力顯著提升,不僅僅如此,還增強了班級的學習氛圍。很多網友也紛紛表示喜歡上課講段子的老師,比較有趣。很多老師不禁頭疼了起來:現在要求這麼嚴格的嗎?老師還得會講段子?
所謂「段子」式課堂,其實就是適當的利用當下流行語穿插在課堂中,給課堂添一些新意,讓知識不再枯燥乏味。
據調查統計:95後的注意力持續時間為8秒鐘,他們的大腦已經進化至能夠更快速地處理信息,並且對新事物十分敏感。只是單純的授予知識的課堂形式已經漸漸被學生們所牴觸,形式被拒絕,思想就無從談起。從這點來看,「段子式」課堂的成功絕非偶然。
但是在輿論中,大多數老師對這種教學方式都存在質疑——「這真的對教育有所幫助嗎?」短期來看,確實效果顯著,但是從教育長期來評價,這種方式是否會使得課堂被過度娛樂化。
記得高中時期的生物課,老師只是提了句:「鴕鳥受驚會將頭埋到地下。」就是這麼平平無奇的一句話,因為同音詞就讓一些男生過分解讀。而一些老師之所以反對段子的形式,也是出於此。
「段子的尺度如果把握不好,有些低俗的段子也會對學生造成負面影響。顯現有悖課堂的基本教育目的,會把課堂變得庸俗化、粗俗化、低俗化。」有老師這樣說道。
其實在我看來,活躍課堂的方式多種多樣,段子不一定是必需品。
在眾多名師的課堂上我們可以發現,他們往往都是致力於研究學術多年的老教師,對網絡可能都一竅不通,更別說活用網絡段子了。但他們的課堂總是充滿了趣味性,打從上課起目光就沒脫離過老師,時而開懷大笑,聽得是津津有味。
那麼為什麼他們的課堂會有這麼大的魔力呢?
首先,教師的口才特別重要,就是要學會說話。大家想想,教育也好教學也好,不都主要是通過口頭語言與人溝通嗎?好的課堂總是師生共鳴。想要讓課堂具有吸引力,就要琢磨如何開頭、結尾,如何和學生交流,如何面對學生的突發問題,等等。
其次,豐富的知識儲備量是關鍵。這裡不僅僅是指代專業知識,而是說涵蓋更多學科的知識面。就像如果作為一個歷史老師,那就理應要具備基本的語文文學素養及政治素養。
這樣的教師的授課不但吸引了學生,而且極具魅力,而教師的魅力其實主要就是學識的魅力。教師在講臺上一站,就要讓學生感到你有一種源於知識的人格魅力。從而起到活躍課堂,提升學習氣氛的作用。
所以,活躍課堂應該不僅僅靠段子,還應回到教師本身,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