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在中國歷史上有過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時代,那麼,作為濟寧人你知道濟寧歷史上也有過「三國時代」嗎?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濟寧歷史上的「三國時代」。
濟寧歷史上的「三國時代」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那時候還遠遠沒有濟寧這個名字。當時濟寧境內有三個諸侯國,分別是魯國、鄒國和任國。其中魯國最為強大,鄒國和任國都曾經是魯國的附屬國。
魯國當時的都城在現在濟寧境內的曲阜,是影響力非常大的一個諸侯國。魯國第一任國君是周武王的弟弟伯禽,一開始魯國的疆域不大,後來先後吞併了周邊的諸侯國,疆域一度東到黃海,北到泰山,但核心區域仍在現在的濟寧範圍內。
魯國在歷史上存在了795年,經歷了三十四位國君,一直到戰國初期仍有多個諸侯國向魯國進貢。魯國當時出了兩個很著名的人物,一個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另一個是能工巧匠公輸班,因為公輸班是魯國人,所以又被人們稱為魯班。
春秋戰國時期,濟寧境內另一個重要的諸侯國是鄒國,遺址主要位於現在的鄒城。鄒國又名「邾國」或者「邾子國」,國君姓曹,是魯國的一個附屬國。據資料記載,鄒國當時屬於小諸侯國中的「大國」,在現在的山東境內,鄒國當時的國力僅次於齊國和魯國,疆域不僅包括現在的鄒城全境,還一度延伸到滕州、金鄉、費縣等部分地區。
鄒國的歷史名人中最著名的是儒家學派重要代表人物孟子。鄒國與魯國邊界相鄰,兩國相互交融,文化相似,加上兩國先後出了孔子和孟子兩位儒學大家,所以後人常常把兩國文化並稱為「鄒魯文化」。
任國又名妊國,是春秋戰國時期濟寧境內的又一個重要諸侯國。歷史上任國的疆域主要在目前濟寧市的駐地任城區,所以任國和現在的濟寧市關係最為密切。任國雖然沒有魯國和鄒國強大,但是歷史卻比魯國和鄒國悠久。據資料記載,任國屬於「風姓任氏」,三皇五帝之首伏羲氏姓風,所以任國被認為是伏羲氏嫡傳後人所建的古國。
任國存在的歷史較長,雖然在春秋戰國時期一度成為魯國、宋國和齊國的附屬國,但是任國一直延續到秦始皇統一六國。秦始皇完成統一之後推行郡縣制,任國被改建為「任城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