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晚報網11月26日訊(通訊員 寶檢軒 記者 劉瀏)「黑戶」缺錢,因徵信低貸款難,便四處找人幫忙貸款。聽聞以公司名義可獲取貸款,在王某的指導下,幾名「黑戶」兩天時間搖身一變成為幾個公司的大老闆。在坐等銀行放貸期間,幾人不但沒拿到錢,還接到了警方電話,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趙阿姨年過半百,如今退休在家,本該含飴弄孫坐享天倫之樂,兩年前卻迷上炒幣。她把辛辛苦苦攢了大半輩子的養老錢全投了進去,本想賺得盆滿缽滿,卻萬萬沒想到虧了近百萬,還上了銀行徵信黑名單,變成一名「黑戶」。「缺錢」成了趙阿姨的心病,正規渠道沒辦法貸款,她便動了歪心思,看到朋友圈有人發布貸款廣告,急忙聯繫。
王某對趙阿姨說:「你徵信不好,正規貸款肯定貸不到,但是可以以公司名義貸,不過手續費高,要收貸款額的20%。」趙阿姨打著小算盤,最終以10%的手續費談攏,條件是她找來和自己一樣急缺錢的老姐妹和好朋友,按照王某的要求,將身份證等信息發了過去。
隨後,王某指導大家先在手機上下載「江蘇市場監管」APP,上傳身份證信息、進行人臉識別,完成實名認證。第二天再次登錄進行電子籤名認證,此時,APP上出現了公司名稱、章程等註冊信息。這些公司信息自己並未輸入,是怎麼出現的呢?大家雖然好奇,但抵不過即將獲得貸款的喜悅,將端倪拋之腦後。
幾天後,王某通知大家已經製作好了營業執照,請大家到寶應進行對公帳戶開戶。幾人按照王某的要求為自己的公司開設了對公帳戶,王某以為大家進行貸款業務為由,收走了公司營業執照正副本、印章、對公帳號等資料。得到王某的保證後,大家欣喜地回家等待銀行放貸,結果卻沒想到不但沒見到貸款,自己的行為還為別人的犯罪做了嫁衣。原來,王某並無為他人貸款的資質,多年前還因犯搶劫罪被判處12年6個月的有期徒刑。幫「黑戶」貸款只是他為快速斂財的「誘餌」。
其在微信、58同城等網絡平臺上發布貸款信息,等到「魚兒」上鉤發來身份證信息後,他便聯繫代辦營業執照的公司到政務中心提交公司名稱和法人姓名,再讓他人下載「江蘇市場監管」APP自行註冊和籤名。等待政務中心製作好營業執照,再聯繫法人到寶應進行對公帳戶開戶。拿到他人的營業執照和對公帳戶後,王某聯繫買家,以每套6000元的價格賣給他人。經查實,被轉賣的部分企業對公帳戶已被犯罪分子用於網絡詐騙等違法犯罪。
寶應縣檢察院經審查認定,以涉嫌買賣國家機關證件罪對王某批准逮捕。
校對 丁皓宇
來源:揚子揚眼
【來源:揚眼】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