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既是「關鍵小事」,也是「民生大事」。近年來,大場鎮先行先試、穩紮穩打,加快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逐步形成了生活垃圾分類的「大場模式」。
垃圾分類設施全覆蓋
走在大場鎮大樓子村寬敞的柏油路上,主街的牆上畫滿了生活垃圾分類的各類宣傳標語和裝飾畫,農村街邊常見的「大綠桶」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醒目的銀色不鏽鋼分類垃圾站。
「這是我們施行垃圾分類的重要武器!」大場鎮環保辦工作人員徐英輝告訴記者。這種垃圾桶一組六個,總容積為1440升,分別印有廚餘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等字樣,為便於群眾有效分類,箱體上還分別印有「菜梗菜葉、剩菜剩飯、糖果糕點……」「廢充電電池、殺蟲劑、過期藥品……」等標識。
完善垃圾分類硬體設施是有效推進垃圾分類工作的基礎和前提,大場鎮在總結鎮域垃圾分類工作特點及前期工作經驗基礎上,開展垃圾分類標準化「四分類」桶點改造和撤桶並點工作,目前,已建成生活垃圾分類四分類投放點93處,撤桶並點486處,參與戶數共計16035戶,覆蓋率達到100%。
「圍著垃圾轉」變成「圍著人心轉」
從11月9日起,大場鎮鳳墩村多了一道橙色風景線。根據志願服務日程安排,該村居民志願者輪流上崗,在投放點及垃圾落地較多的地方蹲點勸導,督促居民養成定時定點投放的習慣。
除了「蹲點勸導」,志願者們還主動入戶推銷「環保訂單。「大姨,習總書記說了,垃圾分類是新時尚。」12月10日9點多,大場鎮鳳墩村計生主任任玉秀正挨家挨戶「敲門入戶」,通過發放《垃圾分類指南》、面對面講解垃圾分類知識和要求、籤訂《垃圾分類承諾書》等形式,不斷提升居民群眾對生活垃圾分類的知曉率、參與率和正確率。
「我們動員村幹部、黨員帶頭開展投放勸導、入戶宣傳、源頭減量等志願服務活動,並且以點帶面,帶動更多村民加入垃圾分類志願服務隊伍。」鳳墩村書記丁相偉說,垃圾分類正從「圍著垃圾轉」變成「圍著人心轉」。
堅持「日巡查、周調度、月通報」
根據垃圾分類參與主體多、涉及面廣、環節多、流程複雜等特點,大場鎮建立「鎮聯繫村、村兩委聯繫黨員幹部、黨員幹部聯繫農戶」三級責任體系,把責任落實到每一個村莊、每一條胡同、每一戶,指導督促所轄區域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人履行生活垃圾分類責任。
同時,大場鎮建立垃圾分類日常督查和工作考核獎補機制,嚴格落實垃圾分類考核管理辦法,堅持「日巡查、周調度、月通報」,「線上」通過微信工作群,每日不定時要求督導員發送垃圾分類情況照片,「線下」鎮級檢查小組不定期對督導員在崗情況、引導居民投放情況、垃圾分類準確情況進行突擊檢查,發現問題第一時間督促整改、獎優罰劣,實現了「查、改、評、考」閉環處理。目前大場鎮日均減少生活垃圾處理量近50.4噸,同比減少54%。
通訊員:夏乾峰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