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嚴眼看天下。寫好玩文章,交天下朋友。
今天是6月1日,首先祝我的大朋友、小朋友、老朋友讀者們節日快樂!
就在我們歡慶兒童節的時候,北京時間5月31日凌晨3時22分,美國網紅老闆馬斯卡的商業航天企業SpaceX成功發射了一枚火箭--獵鷹9號。
這枚火箭將搭載2名美國太空人的載人飛船--龍飛船送進了太空,前往國際空間站執行任務。開創了商業公司參與航空的歷史,成為第一個非國家機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公司。
看完這個新聞,你是不是有許多小問號,這件事意味著什麼?技術怎麼樣?什麼時候我們國家的公司可以做到這一點?下面我給大家一一解答。
(一)
首先,我們必須要看到,SpaceX是一家非常成功的航天企業,它的技術世界領先,雖然它的基本技術來自於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但是它明顯進行了大的改進,最重要的進步就是在火箭的可回收利用。
咱們經常看新聞都知道,我們國家新聞聯播裡經常播放火箭騰空而起的畫面,但是大部分普通人都和這件事沒什麼關係,為什麼?因為進入外太空、火箭發射這件事成本太高了。
而這裡面的高成本,主要來自於火箭的費用,作為一次性消耗品,如同醫院裡的注射器針頭一樣,將衛星或者航天飛船送往太空就被拋棄了,只是這個玩意的費用比針頭高多了。
SpaceX公司的最大貢獻就是將火箭重複利用的部分達到了80%,這麼一搞,費用直線下降,比如這次送太空人,每個人花了5500萬美元(其實也挺貴啊),但還是比前面委託俄羅斯需要花費的8500萬美元少多了。
(二)
可以說,SpaceX公司憑藉一已之力,讓火箭回收、重複利用從理論變成了現實,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在某項技術沒有人實現之前,大家可能都認為這個技術是空想,但是一旦有一個國家實現了,其他的國家就會紛紛嘗試各種技術路線去實現。
我們國家作為世界上僅有的三個能把人送進太空的國家(剩下兩個是美國和俄羅斯)之一,原來一直關注的是如何把人送上去,沒有考慮過成本問題,畢竟是舉國體制。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有可回收的先例在前,我國最近也一直在提火箭的運載能力和可回收利用的問題,而且也開始搞起了民營火箭企業,比如藍箭航天、零壹空間和星際榮耀等公司紛紛出現。
聊到這兒,我要提一下,我國的航天能力目前在兩個方面還是和美國、俄羅斯有較大的差距,第一個就是剛才說到的火箭回收,另一個是運載能力,比如美國70年代的土星五號,其最大近地軌道載荷達到了118噸,而我國最新的胖五,運載能力也就22噸而已。
(三)
知恥而後勇,我們不能天天光喊著「厲害了我的國」,作為後發國家,既有跟著別人研究的優勢,又有技術儲備不足的劣勢,尤其是航空航天這樣的高精尖領域。
其實這些都不是我所擔心的,我擔心的是看的另一條不起眼的新聞,SpaceX公司計劃充分利用它的火箭可回收技術,開展「星鏈」計劃。
他們計劃在2020年發射約1600顆衛星(我剛開始差點以為看錯了,這可是上千顆衛星啊),遠期目標是在空中布設4.2萬顆衛星(得,計量單位直接變成萬了),作為6G的基礎設施。
看到了吧!關鍵點在6G,這其實和我昨天、以及前面寫的文章觀點一致,美國想通過打壓華為、制裁我國等一系列手段,牢牢把5G、6G乃至以後的信息基礎都把握在它的手裡。
它掌握這些幹什麼呢?當然不是為了造福人類了,而是為了繼續實行技術壟斷,繼續維持躺著賺錢的生活,誰不聽話還制裁誰,讓你有錢也買不到技術。
(四)
美國和我國的競爭,絕對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貿易戰、或者制裁某個公司就行了,這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戰爭,確切的說,是一場美國想讓我們死,他自己活得舒服的霸凌。
但是我們不可能束手就擒啊,就算有人想投降,14億人民也不願意啊,我們的先烈們面對屠刀和死亡的威脅,唱著國際歌,慷慨激昂地奔赴刑場,不是為了失敗的,他們在死亡前想的不是自己生命的終結,而是他們的後人們會有幸福的生活,不再給美國為首的西方做牛做馬!
別人有的我們固然羨慕,但是更多的是要擼起柚子加油幹啊!要不然,我們的後人會怎麼看我們呢?你說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