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作為人類情感世界中最重要的一種,古來今來一直都是人們熱衷探討的話題,更是被無數雅人韻士納入筆下的文學題材。在我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詩經》一書中,便有多首歌頌愛情的詩歌。如《卷耳》中的「嗟我懷人,寘彼周行」,是描寫妻子在採摘蒼耳嫩苗時,因為思念丈夫無心工作,懊惱地將竹筐扔在了大路上的場景;也有《靜女》中的「愛而不見,搔首踟躕」,是形容有情人約會時,女孩故意躲起來,急得男孩抓耳撓腮的模樣。
如此看來,《詩經》作為古時從民間搜集而來的詩歌,就算是描寫聖潔的愛情,也確有其世俗有趣的一面。而今天我們要讀到的這首《採葛》,同樣以其直白而真實的語境流傳了幾千年。此歌只有短短的36個字,卻能將男子思念意中人時字短情長的感情色彩描摹得入木三分。
讓我們來一起讀一讀:
《採葛》先秦 佚名彼採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採葛》一詩出自《詩經》中的國風篇,全詩描寫陷入熱戀的情人,因為不能每時每刻在一起而痛苦不已。作為一首愛情詩歌,並沒有任何纏綿的字眼,只用了6個不同的字,再採用反覆的寫法,即把相思的濃烈還原而出。更是將時間的漫長呼之欲出。
是怎樣的女孩讓這位男子相思成疾呢?原來是一個勤勞能幹的女孩,她幫助父母上山採收葛藤,在河灘採收蒿草,在田地中採收艾草。這個女孩一定正處於妙齡之年,有著姣好的容顏,羞怯的神態,如此才能成為男子暗裡傾慕的對象。此處的葛,其根可食用,其幹可制麻,是紡線織布的原料;蕭則是青蒿一類的野草,可祭祀;而艾,屬陳艾類植物,可入藥。勞作中的女孩更添了幾分韻味,才使得男子如此喜愛。
那這個男子的這份相思有多深呢?採葛的時候,一天不見女孩,猶如三個月;採蒿的時候,一天不見,猶如三個季節;採艾的時候,一天不見,更是猶如三年之遙。這相思之情,其苦狀堪稱叫人度日如年。此詩中採用層層遞進的關係,用誇張的寫法,將一天的時間,比作月、季、年,足可見相思之深,離別之苦。「秋」,處於「月」與「歲」之間,其時間上的厚薄程度安排相當巧妙。
按照前後句的邏輯關係,這個「秋」是季節之意。且在我國的江南,自古便把糧食耕種時的播種、管理、豐收三道工序稱為「三秋」,且唐朝時的《孔穎達疏》一書中也曾記載,「年有四時,時皆三月,三秋謂九月也。」故而,「三秋」即三季,九個月的意思。此處的詩句更是演變出了「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成語,常被後世用來形容難捨難分的思念之情。
關於這首詩,還有個有趣的環節。曾經有人說,如果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來解釋一日三秋的含義,該當如何呢?雖然這只是一個腦洞問題,但也引起了網友們的熱烈討論。其實在愛因斯坦的人生中,同樣也遇到過無數人問他,「用通俗的說法該怎樣解釋您的相對論呢?」這個問題可難不住愛因斯坦的天才大腦,他說,這就如同兩個相愛的人,坐在一起說笑,幾小時就像幾分鐘那麼短暫;但是如果只有一個人坐在火爐邊,幾分鐘卻如同幾小時一樣漫長,這就是相對論。這樣的說法,似乎跟《採葛》這首詩歌裡表達的意思有異曲同工之妙,看來愛因斯坦其實也是一個會為了戀人度日如年的浪漫男子呢。關於這一點您同意嗎?歡迎關注,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