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自然界去尋找一面峭壁攀登,用身體和四肢與地球引力抗爭,體驗凌空攀登帶來的心理刺激和震撼……攀巖在很多人看來,是一項有點酷又帶點危險氣息的運動。目前,這項刺激的小眾運動,開始在普陀山野間悄悄冒出「苗頭」。
攀巖讓人「上癮」
上周末,記者跟隨海山之巔攀巖俱樂部十多位攀巖愛好者,來到朱家尖白山附近攀巖。從山腳沿著人跡罕至的小道來到目標巖壁,大家稍事休息後,便打開隨身攜帶的登山包,取出攀巖裝備,穿上攀巖鞋,帶上安全帶,活動筋骨準備攀登。這次活動「領頭人」竺可力告訴記者,每次來攀巖,大家都會花上一整天時間。「早上徒步到攀巖地開始攀爬,中午吃午飯休息一會兒,下午繼續攀爬。」
「爬一次就會上癮,這種刺激感很難放下!」成員王柱接觸攀巖運動不過3個月,就已經迷戀上了在峭壁攀爬的感覺。他說,攀巖是一項僅依靠手腳和身體的平衡來攀登陡峭巖壁的運動項目,從手腳離開地面往上攀爬的那一刻起,每向上一步,都需要全身心投入,一步沒有踏實、抓牢,都有可能失敗。「它使你在與懸崖峭壁的抗衡中學會堅強,在與懸崖峭壁的擁抱中感受寬容,在徵服攀登路線後享受成功與勝利的喜悅。」
竺可力說,目前在普陀,攀巖還算是一個小眾運動。但隨著戶外運動發展,越來越多人已經不滿足跑步、騎行等普通大眾運動,開始傾向玩小眾、個性化的運動。目前,「海山之巔」有成員70多人,每到周末,他們都會組織一次攀巖活動,在懸崖峭壁間過把癮。
攀巖拉近彼此距離
記者注意到,每一個攀巖者在攀巖過程中,總有另一人站在地面抓著連接保護器的安全繩索保護上面的人,兩人之間時不時還會針對某一個巖點好不好抓,做一些簡單交流。竺可力告訴記者,站在下面的是保護員,在攀巖者攀巖之前,保護員要監督並協助攀巖者穿裝備,在攀巖者攀巖時做好保護,一般情況下這個角色由攀巖者比較信任的搭檔擔任。
「上面的人幾乎是把安全交給下面這個人,所以保護員必須專業。」成員陳晶晶說,正因為需要這樣的配合,在俱樂部裡,成員們都對相互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攀巖經驗有了更深了解,大家的感情也愈加好。
陳晶晶說,作為初學者,她目前還在進行簡單的抱石訓練,同時學習保護技巧。「每一個人都必須既是攀巖者又是保護員,因為兩人做搭檔是相互的,得互相給彼此安全感。」
開闢攀巖「野線」
為了挑戰更多巖壁,只要天氣好,「海山之巔」骨幹成員們就會帶著開線電錘去開闢新的攀巖路線。「目前主要集中在白山這一片,這裡有不少適合我們攀巖的峭壁,還有幾條路線正在開闢中。」竺可力說,每次開闢新線路,他們都要來回考察好幾次,確定攀爬線路,避開山壁間的危險樹枝,清理巖壁上的苔蘚碎石,確定好頂繩攀登的點。
竺可力告訴記者,目前他們主要攀巖方式是頂繩攀登和抱石。頂繩攀登就是在巖壁上端預先設置好保護點,主繩通過保護點進行保護,攀巖者在攀登過程中不需要操作器械,十分安全,脫落時無衝墜力,很適合初學者使用,也因此對巖壁的要求比較苛刻。「巖壁高度必須在8到20米間,且路線橫向跨度不大。」而抱石就是指攀登者在無繩索的狀態下,只靠自身力量完成攀登。
「現在普陀還沒有一個攀巖巖館,我們考慮建一個這樣的場館,一方面方便我們在陰雨天活動,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人了解這項運動,從而喜歡上攀巖。」竺可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