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暑期有兩部清宮劇大火,朋友圈裡刷屏追劇忙的不可開交。也有細心的小夥伴們觀察劇照圖,注意到,這兩部劇裡的女性角色超級愛戴耳環,一邊戴三,真特別!還有這耳環說起來,還真不是造型師沒事在秀珠寶!
一耳戴三串耳環,是清朝時滿族人的習俗。
乾隆皇上就曾經說過說過,旗婦一耳帶三串耳環,原來就是滿洲的舊風俗,千萬不可以失去,如果有的女子一隻耳朵戴了一鉗,那麼就不是滿洲人了,必須馬上制止她。原來一隻耳朵戴三隻耳環是舊時滿族的舊俗。不僅僅是為了女子外表好看,更是一種制定的規矩。
女孩子出生以後,一隻耳朵打三個耳洞,戴三個耳釘,豎著排列,叫做"一耳三鉗"。清朝時,不管是宮裡的妃子還是普通的民間女子,大多都是這樣的裝扮。看歷史可以知道,在以前,作為女真族的貴族,無論是男是女,早些年間都有這樣的的習慣。後來滿族就把這個傳統延續下去了。
清朝,滿族人進入了中原地區以後,當時的皇帝命令民眾都用滿族的衣服裝飾。但是滿族人和漢族身份地位有差別,滿族的女孩帶三對耳環,漢族女孩只用戴一對就足夠了。乾隆皇上覺得滿足的女子學習漢族女子戴一耳一墜,是忘記了本源,丟失了傳統,所以這個命令一直持續到了清末。
上到清朝宮廷的妃子們,下到民間,只要是滿族女子都會打六個耳洞,帶上六個耳環,一邊三個。這就是"一耳三鉗"。
作為貴族的女孩子,她們的耳環一般用珠寶和翡翠製成的,而民間普通的女子,倘若家裡比較貧困,大多數都銅圈代替。而清朝對雨女孩子的裝扮查的很嚴,如果這個女孩要去皇宮,第一就得看你是不是打了六個耳洞,一旦查到不符合規定,這個女孩子反而會因此受到責罰。戴什麼,有講究。
按照規定:
後宮裡的太后和皇后,她們的耳環有兩個一等金珠;
往下,皇貴妃和貴妃以及皇太子妃,她們只能戴兩個二等金珠;
妃位的女子,順勢就成了兩顆三等金珠;
到了嬪位,則變成了四等金珠、。
其他的命婦只有帶金雲珠的資格。
金鑲東珠朝帽頂
清朝時,人們把東邊產出的的珍珠叫做東珠,其實就是松花江等江河的淡水珍珠,還有靠近海邊的珍珠。東珠是使清朝富裕的珠寶,也是那個時候最好的珍珠,滿族人非常喜歡。但到了後期,海外鄰國的珍珠取代東珠成為炙手可熱的珠寶。
銅鎏金耳環
清朝的貴族們戴的耳環和項鍊,用的材料大多都是玉或者寶石,普通人家的女孩,就只能用銅代替了。所以,這些小的首飾可以區分不同的人的身份,一眼便能看出。
但是到了後期,滿族的人們受到漢族人的文化影響,有一些女子一隻耳朵只戴一個耳環。乾隆皇上命令臣民不能改變原有的的傳統,他對此保持反對的態度,說到,如果你有三個耳洞,卻只帶一個耳釘,這是可以的。
如果你只打一個耳洞,那麼完全成了漢族女子,這千萬不行。看來,清朝女子一隻耳朵戴三個耳環,除了為了外表美觀,更加是一種規定啊。
本文由傾說歷史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