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D大調半音位置分布
以下是D大調(1 5)弦第一至第八把位半音的具體位置圖。圖中黃色條距間為「3-4」半音,綠色條距為「7-1」半音,其和實琴上半音的位置完全一致。
可以發現,半音位置的分布是非常有規律的。如第一把位的「3-4」和「7-1」,它們就在第4至第5排孔位間。初學者在二胡上要實現半音位置的正確按指確實比較困難,特別是在高把位上半音的按指。但若經常堅持二胡上的定位練習,就會找到音距的規律和感覺。
只要熟悉基本指型及下圖中的半音位置,則D大調(1 5)弦的指法就掌握了。
左圖為D大調(1 5)弦半音的分布圖
在練習時注意點:
1、練習D調(1 5)弦第一把位時,使中指和無名指分別按在第4、第5排孔位上,這一對半音就找準了。在實際練習時,可將內外弦組合在同一條弦上練習。
2、要使樂曲拉得優美動聽,要區別「3-4」和「7-1`」兩對半音不同。特別是拉奏旋律性較強的樂曲時,要使旋律優美動聽,就要注意導音向主音傾向的問題。在實琴上是使導音「7」向主音「1`」靠近。要有意識地使中指按在外弦上第4排孔的下邊延上(即按外弦的「7」音時),從而使「7-1`」這對半音的音分值小於100音分。而按內弦的「3-4」兩音時,中指和無名指可正常的按指,按在孔的中心即可(「3-4」這對半音的音分值是100音分)。
第一把位D調內弦的半音屬自然半音,而外弦上的半音屬最小半音。
有關D大調第一把位四個手指的指法,還可參見二胡按弦練習中的「D調入門」頁面。
二胡G大調半音位置分布
以下是G大調(5 2)弦第一至第八把位半音的具體位置圖。圖中黃色條距間為「3-4」半音,綠色條距為「7-1」半音,它們和實琴上半音的位置完全一致。
G大調半音位置的分布也是規律有序。在第一把位上,它和D大調不同是外弦上「3-4」音的位置(外弦的第2至第3排之間),而內弦「7.-1」半音的位置和D大調基本相同(在內弦的第4至第5排孔位間)。
有關G大調第一把位四個手指的指法,還可參見二胡按弦練習中的「G調入門」頁面。
左圖為G大調(5 2)弦半音的分布圖
在練習時注意點:
1、對於G調(5 2)弦第一把位,內外弦上的指型是不同的。從左圖可以看出,內弦的指型是「全半全」,而外弦的指型卻是「半全全」,注意與D大調的區別。在二胡上拉G調困難的地方正是中指位置的變化:按內弦時,中指要向無名指靠近,而按外弦時,中指則要向食指靠近。外弦的「半全全」指型要求食指-中指靠攏外,還要注意中指-無名指、無名指-小指的全音關係。對初學者而言,這樣的指型比較困難,如拉奏「3646」、「3464」這樣的指序比較困難。須多練習才能掌握。
2、G調第一把位的主音和導音是在內弦上。要實現導音向主音傾向。按內弦的「7.」音要高一些,練習時也要有意識地使中指按在二胡內弦第4排孔的下邊延上。
另外,若從導音-主音的角度考慮來對比D調和G調,兩者在內弦中指和無名指按音的指距是有細微的差別的。D調指距稍寬(屬自然半音),而G調的指距較窄些(屬最小半音)。
二胡C大調半音位置分布
以下是C大調(2 6)弦第一至第八把位半音的具體位置圖。圖中黃色條距間為「3-4」半音,綠色條距為「7-1」半音,它們和實琴上半音的位置完全一致。
C大調半音位置的分布也很有規律性,它們的具體位置在二胡音準儀上一目了然。內外弦上的指型都為「半全全」(1-2指成半音關係)。因此,在第一把位的按指是比較彆扭的,尤其是內外弦快速交替按指時,某些指序將十分困難(如按「33`1`3`、33`1`3`」等音),需多練才能解決。
有關C大調第一把位、第二把位上四個手指的指法,還可參見二胡按弦練習中的「C調入門」頁面。
左圖為C大調(2 6)弦半音的分布圖
在練習時注意點:
1、對於C調(2 6)弦第一把位的難點是食指和中指的按音。內外弦都是中指向食指靠近的指法。
2、從導音-主音的角度考慮,內弦的「3-4」屬自然半音,而外弦的「7-1`」屬最小半音,按指應有細微的差別。
註:以上是C調第一把位的分析,實際上很多傳統樂曲都是採用第三把位去按指的(食指切把在「52`」音上),如《山村變了樣》、《趕集》等樂曲中的主旋律。根據C調性音位分布的特點,除了練習在第一至第三把位外、還需加強換把的練習。
二胡F大調半音位置分布
以下是F大調(6 3)弦第一至第八把位半音的具體位置圖。圖中黃色條距間為「3-4」半音,綠色條距為「7-1」半音,它們和實琴上半音的位置完全一致。
根據F大調音位分布的特點,一般可採用第一、第二兩種不同把位上進行交互練習。很多曲子更多的是在第二把位上進行演奏的,如「賽馬」、京劇音樂中的《西皮》等。
外弦的「4」音由食指後仰按指(食指向上伸展小二度),而不是採用換把的方法(特殊情況例外)。練習時可將中指、無名指保留在相應的音位上,然後去練習食指在內外弦上的按指。練習時要保持住左手虎口的穩定。
有關F大調第一把位、第二把位上四個手指的指法,還可參見二胡按弦練習中的「F調入門」頁面。
左圖為F大調(6 3)弦半音的分布圖
從圖中可知,F大調內弦半音的分布位置和C大調外弦上的位置完全一致,而外弦上半音的分布位置和降B大調內弦上的位置相一致。
在練習時注意點:
1、對於F調(6 3)弦,第一把位內外弦上共有四對半音:內弦上的「7.-1」和「3-4」,而外弦上分布有「空弦3-4」和「7-1`」。這四半音可分別進行重點練習,它們是拉好F調的關鍵。
一般內弦上的「3-4」和外弦上的「7-1`」,一般都由小指去按指。即由小指採用移指的手法去完成按音。
2、從導音-主音的角度考慮,內弦的「7.-1」屬最小半音。因此,在第一把位上去按這個小半音是比較困難的,須多練習。這個小半音在第二把位的演奏反而比較容易些。
二胡降B大調半音位置分布
以下是降B大調(3 7)弦第一至第八把位半音的具體位置圖。圖中黃色條距間為「3-4」半音,綠色條距為「7-1」半音,它們和實琴上半音的位置完全一致。
根據bB大調音位分布的特點,一般可採用半把位,第二把位、第三把位...不同把位上進行交互練習。很多曲子更多的是在第二把位上進行演奏,如「江河水」等曲。
有關bB大調在半把位及第二把位四個手指的指法,還可參見二胡按弦練習中的「bB大調入門」頁面。
左圖為bB大調(3 7)弦半音的分布圖
從圖中可知,bB大調內弦半音的分布位置和F大調外弦上的位置完全一致,而外弦上半音的分布和降E大調內弦上的分布相一致。在半把位,內外弦小指的位置相差半音(內弦指型是「222」,而外弦是「221」)。
在練習時注意點:
1、對於bB大調(3 7)弦的按指可在半把位上進行練習。在「半把位」練習時,應將左手虎口處於半把位的位置上,即在第一把位的基礎上再向琴枕處移動半個把位。在半把位上演奏bB大調,可帶來按指的方便。但要注意的是,在半把位內外弦小指的位置相差小二度的位置。
2、雖然bB大調的「7.-1」可在外弦上按指(由外空弦音和食指按「1」音完成)。但從導音-主音的角度考慮,「7.-1」半音應在內弦上去完成。
在半把位,若由小指去按內弦的「1」音,手小者將十分困難,因而也常採用換把的手法實現「7.-1」這個最小半音的按指。
二胡A大調半音位置分布
以下是A大調(4 1)弦第一至第八把位半音的具體位置圖。圖中黃色條距間為「3-4」半音,綠色條距為「7-1」半音,它們和實琴上半音的位置完全一致。
從下圖可知,A大調內弦半音的分布位置和E大調外弦上的位置完全一致,而外弦上半音的分布和D大調內弦上的分布相一致。A大調內外弦上半音分布的規律有和G大調相似的地方。
《洪湖主題隨想曲》是用A調演奏的一首曲子,曲中的低音「4.」就用內空弦音拉奏。若用G調拉奏該曲,旋律性就不好了。
有關A大調第一把位四個手指的指法,還可參見二胡按弦練習中的「A調入門」頁面。
左圖為A大調(4. 1)弦半音的分布圖
在練習時注意點:
1、從左圖可以看出,對於A調(4 1)弦第一把位,內弦的指型是「全全半」,而外弦的指型卻是「全半全」。在二胡上拉A調困難的地方是內外弦無名指位置的變化:按內弦時,無名指要向小指靠近,而按外弦時,無名指則要向中指靠近。對初學者而言,內弦的指型比較困難。A大調的音準主要是在內弦上無名指要和小指靠近以符合半音的關係,而1-3指是大三度的關係要求。在實琴上,「7. 1」這兩個音容易偏低。
2、若從導音-主音的角度以及從音色的考慮,「7.-1」音一定要在內弦上拉奏(不能在內弦上拉「7.」及不能在外弦上拉空弦音「1」)。這就是為什麼有的曲子不用空弦音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