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小方物除溼機
說明書
美的小方物除溼機是一臺融合了創新結構設計與智能家居思維的產品,在外包裝設計上採用了白色為主色調的設計。從外包裝上的產品圖來看,造型和它的名字「小方物」十分貼切,整體非常方正,另外需要說一點的是,產品的淨重實際上要比加溼器、空氣淨化器大得多。
產品頂部
打開包裝後,可以看到一個雙層設計的產品,視覺觀感上非常類似於家電產品外嵌套了一層保護殼,這也是美的在結構上帶來的「魔方雙形態」屬性。在收納形態下,整個產品就是一個四方形的盒子造型。
產品提供了滑輪
前面也提到產品的自重較大這一特性,因此在底部還設計了可以拆卸的輪式結構,結合機身的提手設計,就具備了提拿和滑動的兩種移動方式。不過在移動屬性以外,這種設計更多的是照顧到除溼機的一些特殊使用細節,這裡先賣個關子,後面再詳細展開。
產品安裝的標籤
實際上,美的小方物除溼機是由略小的方形主機與相對更大體積的「儲水箱子」共同構成的。兩者具備的提手,也主要是為了產品的安裝進行設計的,由於採用全新的結構,在用戶上手前,建議看一下組裝的說明書。
主機與儲水箱
在官方的使用說明中,從收納狀態切換至使用狀態只需要拎起主機然後左轉90度即可,同時機身上也有相應的標示,避免產品裝錯,另外一個細節是底部的銜接處美的設計了特殊的凸起,在未安裝妥當的情況下,是無法平穩安裝的。
頂部的出風口
上面的機器部分是「除溼」的主要結構,四周有大量的進風口,作為一臺轉輪式除溼機產品,核心原理就是將空氣溼度吸收,再將「烘乾」的空氣通過頂部的出風口排出,以達到除溼的目的。
大容積的水箱
與一般的除溼機產品相比,美的小方物除溼機的一個特別之處在於大容量的水箱設計,可以看到整個底部的結構大部分都可以作為水分集中儲存的空間,因此過去產品在溼度較大的環境內需要一天兩次甚至三次清空水箱的情況可以得到緩解,溼度較大地區一天到一天半傾倒一次,其他地區3天左右一次都可以。
主機後部
前面提到的輪式結構與提手結構的設計,其實也是為了「倒水」這個環節而設計的,為了能夠儘量的省力,而不是真的要把一個除溼機推到各個屋子來回遊走,不過這也確實在使用中擴大了同一臺產品的應用空間。
日常體驗:運行噪聲較為明顯、產品操作簡明
在溼度不足情況下,機器會關閉,此時噪聲低於30dB
相信很多的攝影愛好者都聽說過或擁有一種特殊的存儲工具:防潮箱,更加極致的愛好者甚至擁有電子防潮箱。這類工具的目的只有一個:營造一個相對乾燥的環境,因為對於攝影器材來說,空氣中的水分可能會導致黴斑的滋生。而一個體積稍大的電子防潮箱,其售價就達到了千元甚至幾千元的水平。
內部結構
除溼機的目的也是相同的,在防潮箱那麼狹小的空間內,都需要通過密閉空間與獨立的空氣循環系統來維持低溼度的環境,作為居住的屋子就更加困難了。首先,全屋的密封性未必能阻止室外溼冷空氣的入侵,另外就是空氣中的水分抽離很難達到100%。
出風口測試
此次的測試環境為10平米的臥室環境,環境內的平均溼度維持在35~40%。不過此次為了測試除溼機的效果,加入了加溼器,先由加溼器以最大功率運行,再通過除溼機進行空氣溼度去除,並且設立了兩個溼度測試點,一個是靠近除溼機的(加溼器也位於除溼機一側),另一個則位於房間遠端。
頂部操控區域
測試之前,先看看整體的操作方式,它有物理操控以及遠程APP兩種方法,按鍵的布局以及說明都非常簡明,除了除溼、設定理想溼度以外,它還具備負離子以及乾衣的功能。比如將其放入衣櫃或者晾衣架下方,就可以加速衣物的水分蒸發,這也算是除溼機的擴展使用場景。
噪聲測試
在測試期間全程關閉門窗,這裡先說一下產品的噪聲表現。美的小方物除溼機的整體運行噪聲還是非常容易感知到的,由於採用了更加複雜的進風、風機結構設計以及為除溼功能增加的額外硬體,這也使得相比之前測試過的空氣淨化器以及加溼器,都要更大一些。
此時距離機器的距離在1米左右,在手動檔位下,低擋位機器噪聲為42dB,高檔位則為47.1dB,在9~15平方米安靜的環境下很難忽視它的運行噪聲。
APP界面
APP方面,通過下載「美的美居」就可以完成對產品的配對以及控制,既可以掃碼、也可以選擇藍牙與定位搜索,整體的連接過程還是很快的。操作界面的設計很簡單,主要的功能都有羅列,不過有個小遺憾在於APP界面無法實時顯示目前房間的溼度情況,官方給出的回覆是會通過後續OTA加入房間溼度、除溼機水位的實時監測數據。
除溼能力測試:10分鐘抽取23%的空氣溼度
舒適風速與高風速的風量對比
不同檔位的輸出風量這裡筆者也進行了測試,比較有意思的是,美的小方物除溼機雖然是有低、舒適、高三個風速檔位,但在實際的測試當中,低檔位和舒適檔位的排出風量水平差不多,都在2.3立方米/秒左右,此時的環境溼度在35%左右,而高檔位則達到了2.6立方米/秒左右。
空氣溼度
經過約30分鐘後,室內的整體空氣溼度A點(除溼機處點位)達到了77%,而B點(遠離除溼機點位)則為73%。
5分鐘測試
此時通過手機開始進行計時,需要說明的一點是,由於除溼機周圍的進風口和出風口會帶來較大的溼度差異,因此在A的數據以除溼機顯示的數值為準。開機後除溼機顯示的溼度為80%,經過5分鐘後就下降至62%,B點經過5分鐘以後也下降至62%。
10分鐘測試
計時10分鐘後,A點的溼度已經下降到了55%,而B點的溼度則為56.9%。可以看到,經過10分鐘運行,整體環境已經從溼度過高,進入了生活比較舒適的範圍內了,此時在房間裡也不會感覺到溼乎乎的感覺了。
出風口空氣溼度
在15分鐘時,筆者將風速檔位調整為高,因為空氣中溼度降低後,除溼機的效率會有所下降。另外,筆者也對出風口的空氣溼度進行了檢測,可以看到排出空氣的溼度並沒有達到0%,而加溼器排出的空氣溼度則可以達到95%,這也是「加溼易、除溼難」的根本原因。
20分鐘測試
20分鐘後,A點的溼度下降至48%,B點溼度則為51.9%,此時的臥室空氣吸入肺內就已經很舒服了。
30分鐘測試
隨著整體效率的下降,30分鐘後,A點的溼度為44%,B點為46.8%,已經接近屋子的日常溼度了,同時也不會有乾燥或者潮溼的感覺。
總結:有效的除溼手段,適合潮溼地區以及收藏愛好者
經過上面的體驗與測試,這臺售價2399元的美的小方物除溼機針對它所應用的場景,能夠具備很高的除溼效率,如果是南方潮溼的地區,一臺機器就可以不讓冬季變得「溼冷」,同時還能兼顧乾衣等需求。
只不過與加溼器等產品相比,即便是最小的檔位,產品整體的運行噪聲還是偏大,如果睡覺的話,建議放置於其他房間,因為從測試來看,即便是除溼機位於屋內一側,依然可以起到全屋空氣溼度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