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坡區白市驛中梁山登山步道,參加登山節的選手努力攀登。
2月22日,南京市體育局一行人來渝考察,第一站就是考察重慶全民健身登山步道。
在鐵山坪登山步道、歌樂山登山步道現場感受之後,考察團成員讚嘆不已:「真羨慕重慶的老百姓,在身邊就能享受到如此綠色、健康的健身方式。」
無獨有偶。
去年年初來渝的唐山市體育局一行,也對重慶登山步道的建設給予了極大的肯定,其負責人還當場表態:「回去後,我們也將規劃建設類似的登山步道」。而今,唐山市鳳凰山公園登山步道即將投入使用。
重慶全民健身登山步道的建設,除得到國內眾多省市的認可和效仿外,還得到了國家體育總局的高度肯定
2010年1月,全國新年登高活動南方主會場落戶重慶,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馮建中為重慶全民健身登山步道授牌「全國群眾體育示範工程」;
2011年1月,全國登山健身步道建設工作現場會在浙江寧海召開,重慶市體育局的發言引起強烈反響,被譽為「重慶經驗」。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選擇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是重慶發展體育的基本思路。
進入21世紀,隨著全民健身意識的增強,為群眾鍛鍊提供方便、科學的健身場地和器材成了體育部門亟待解決的問題。
2003年,「兩江四岸健身長廊工程」開始在主城和部分區縣實施。這一工程充分利用重慶獨特的江岸優勢,通過安裝健身器材、植入體育元素等方式,為市民提供儘量多的健身場所和設施。由於惠及眾多沿江市民,這一工程被國家體育總局評為「中國全民健身20大景觀工程」之一。
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的群眾要求參與全民健身,「兩江四岸健身長廊工程」覆蓋面太窄的問題逐漸顯現。
「靠水吃水」路太窄,那麼,「靠山吃山」呢?2006年初,眾多國內群眾體育專家集聚重慶,就此設想進行論證。
「重慶多山,特殊的地理環境要求市民外出必須爬坡上坎,這本身就是一種鍛鍊方式。我們可以考慮鼓勵並保護這種方式,並將其引導到全民健身、科學健身上來,讓群眾健身在身邊就能進行。」專家們建議。
專家觀點與政府想法不謀而合。
2006年2月,我市全民健身登山步道工程正式啟動,南山黃葛古道成為首條健身登山步道。
3月,北碚縉雲山健身梯道開工建設,拉開了登山步道建設大幕。
已建成142條登山步道
2007年5月,市體育局下發《關於開展全民健身登山步道工程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開始全面規範化建設登山步道。一時間,鐵山坪、歌樂山、南山……主城周邊登山步道陸續建成並投入使用。
2008年12月,「健康重慶」建設動員大會上,我市明確提出「到2012年,全市每個區縣建有登山步道兩條」。
這讓本來已經十分紅火的登山步道建設更添一把火。無論是地域偏遠的城口、巫山、巫溪,還是地處中心的渝中、江北,都可以找到適合體育鍛鍊的登山步道。
為了讓市民登山健身更科學、更有樂趣,不少區縣在建設上煞費苦心。
在黔江西山公園登山步道,從起點開始一直到終點,每隔一段距離都有登山自測標準和科學健身標識牌,市民可以根據自測的心率和脈搏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確保科學健身;
在歌樂山登山步道群中,有一條獨具特色的「箴言道」臺階上雕刻了眾多箴言,市民可以一邊鍛鍊,一邊接受箴言的薰陶。
截至去年年底,我市共建成登山步道142條,提前實現了「健康重慶」的建設要求。
市體育局副局長張欣表示,目前全市登山步道的規劃建設依舊在緊鑼密鼓進行,再過3至5年,重慶的登山步道將會達到200多條,「屆時,不管什麼地方的群眾,都可以就近參與登山健身」。
惠及群眾近千萬
2月18日,周六,歌樂山全民健身登山步道。
在拾階而上的人流中,一對頭髮花白的老年夫婦格外引人注意。在略顯陡峭的步道上,兩人步履矯健,一段長達400多米步道,他們居然一口氣爬上了頂端。
這對夫婦男的叫陳光華,71歲,女的叫蔣林慧,68歲,兩人都是沙坪垻一所中學的退休教師。以前由於工作忙,缺少鍛鍊,兩人身體都不太好。「退休後,就想著要找方式來鍛鍊身體。兩年前的一天,社區組織爬山活動,我倆也報了名參加。從那天起,我們都喜歡上了這項運動。只要不下雨,我們一般都會來登山,一周至少三四次。一方面,登山步道離家很近,坐公交車10多分鐘就能到達;另一方面,登山不僅能夠鍛鍊身體,還能觀賞戶外的景色,呼吸新鮮空氣,愉悅心情。」老陳說。
「你看,我們現在的身體多硬朗,不僅頸椎病好了,而且也很少感冒。」蔣林慧開心地說。
據市體育局統計,每天,遍布全市的每條登山步道吸引健身愛好者的平均人數超過1000人次。以目前的登山步道分布區域來看,至少有近1000萬人在住家附近就能夠參與登山健身,享受登山樂趣。
登山步道建設所激發的健身熱情,讓全民健身意識和理念在重慶市民中得以普及。市體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沈松表示:「我市國民體質抽樣監測合格率之所以能夠達到92.7%,與登山活動的開展有著密切的關係」。
而在全國性的群眾登山比賽中,我市市民更是成績不凡。在去年舉行的全國登山比賽和全國群眾登山健身大會上,我市選手喻文利和王志城分別奪得男子中年組和男子青年組的冠軍。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司長盛志國表示:「依託當地的地理特點,選擇適合的全民健身項目,這是一條非常正確的道路。重慶在這方面的做法,值得全國其他省市借鑑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