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從用戶行為角度進行分析,從用戶購買情境中推導出手淘在商品詳情頁加搜索框的意義。
淘寶在8.11.1的版本中做了一項比較大的交互修改,即在商品詳情頁頂部增加了搜索框,如下圖:
當用戶在商品詳情頁下滑至看不到頭圖的範圍時,頂部即出現搜索框。我們可以看到在本頁面的導航欄已經有了很多功能的入口,那麼為什麼設計者還會這麼擁擠的地方增加一個佔據空間這麼大的功能呢?這種設計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我們從用戶的行為和場景來進行分析,當用戶在商品詳情頁瀏覽時,接下來的行為可以大致分為4種:
購買本商品返回搜索其他品類的商品返回查看類似商品(重新搜索類似商品)退出產品用戶做出第1種行為後,當前流程基本結束,用戶做出第4種行為後,任何設計也起不到作用(用戶已經看不到了),所以這兩種情況並非我們的分析方向,此處我們針對第2種和第3種情況進行分析。
當用戶做出「返回搜索其他品類的商品」的行為時,原本詳情頁沒有搜索框的設計用戶需要做出以下操作:
返回上級頁面-點擊搜索框獲取焦點-重新輸入關鍵詞-搜索-查看商品
詳情頁增加了搜索框後用戶就可以省去返回上級頁面的操作,簡化了操作流程,增強了操作效率,這一點是比較容易理解的,但作者認為這一點卻不是這種設計最重要的意義。
這裡作者認為最重要的意義是發生在用戶做出了「返回查看類似商品(重新搜索類似商品)」的行為時,每個產品都有自己的北極星指標:
途家是預訂房間天數頭條是用戶使用時長淘寶毫無疑問就是成交量,作者也是認為這種設計其實是為了「成交量」服務的。我們來看這樣一種場景:作者在打字時靠著椅子,突然椅子背斷了,於是作者打開淘寶想購買一把椅子,對應的頁面如下圖:
此時的搜索結果中存在很多種類的椅子——有轉椅、弓形椅、懶人椅、按摩椅……等等很多。
在剛剛搜索時其實作者(用戶)的思維中是沒有一個比較明確的目標的,還沒有想過自己需要的是什麼種類的椅子,在看到上面的搜索結果後發現有一款看起來不錯,挺舒服的,於是點進詳情頁看看,對應的頁面如下圖:
當用戶在詳情頁中對這把椅子挺滿意的時候,如果能夠直接購買那當然是最好了,但是還有很大一部分的用戶的行為是:看看類似的椅子對比一下,貨比三家嘛。
注意!注意!注意!
當用戶希望貨比三家時,問題就出現了,剛剛用戶是通過關鍵詞「椅子」找到這一款「懶人沙發椅」的,此時用戶如果返回上級頁面,那麼他看到的並不是「懶人沙發椅」的搜索結果,而是很多其他種類的椅子——轉椅、弓形椅、按摩椅…..
如果用戶並不知道喜歡的椅子的搜索關鍵詞,那麼最大的可能性就是用戶又去看了不少其他種類的椅子,當選擇過多之後,很大的可能性就是猶豫不決最終哪個也沒有買!
這裡面的理論基礎叫做席克定律,大意可以理解為:當用戶面臨的選擇越多,則需要做出決定的時間就越長,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詳細了解一下,我們這裡還是繼續說這個案例。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可能會發生的問題是什麼了,那麼繼續看這種設計方案——當詳情頁有了搜索框之後,用戶如果希望查看類似商品,那麼只需要在當前頁面點擊搜索框,再點擊搜索按鈕即可。連關鍵詞都不需要自己輸入,系統已經幫用戶設置好了,只要點擊搜索按鈕即可看到類似商品,就像下圖一樣:
搜索結果中全部都是用戶剛剛喜歡的那一款椅子,這樣用戶就會減少面臨的選擇,做出選擇的時間也就更短,達成交易的機率也就更大,而這一點正是淘寶這款產品的最期待的目標。
這就是作者認為的這種設計最重要的意義。
最後再簡單總結一下淘寶詳情頁增加搜索框的意義:
縮短操作路徑,增加操作效率幫助用戶篩選內容(多種椅子變一種椅子)減少選擇,縮短用戶思考時間,增加成功交易概率以上就是作者對本案例的理解了,歡迎朋友們補充指正~
#專欄作家#
實戰派設計師,千萬用戶級產品互動設計負責人,致力於用戶體驗設計和用戶增長實驗,努力成為能為商業目標負責的設計師中~。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