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以色列,我很安全-虎嗅網

2020-12-12 虎嗅APP


在去以色列之前,身邊人對我說得最多的就是「注意安全」。


提及以色列,我們能夠迅速聯想到的詞彙大概是「巴以衝突」,「中東戰爭」,「加薩走廊」之類在歷史書和電視新聞上滾動出現的高頻詞。


△耶路撒冷老城,以色列警方用催淚瓦斯驅逐巴勒斯坦示威民眾/路透社


或是由厚重的宗教文化帶來的「應許之地」「三教聖城」 「哭牆」,這些碎片也組合成為了我對這個國家的初始印象。


△哭牆/Unsplash


真正深入這個還沒有一座北京城大的國家,才發現世界給它下的定義實在是太片面。


沒有被戰爭和歷史渲染的劍拔弩張,也沒有被宗教賦予的過分厚重,它其實是一個被誤讀的,真實的人間。


△圖/Unsplash


戰爭與和平:被誤讀的衝突


不久之前,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從特拉維夫遷至耶路撒冷,這個國家再度以帶著爭論和衝突的方式出現在全世界的視野裡,猶太民族與阿拉伯民族百餘年的爭端。


在戰爭與和平不斷交替的當下,以色列人不得不始終繃著一根防禦的神經。


△圖/Pexels


從國內飛往以色列,從航班的飛行線路也可窺見爭端一隅。


先向北飛往俄羅斯一路西行,再從黑海南下,進入土耳其,越過地中海來到特拉維夫,完美避開了所有阿拉伯國家的領空。


命途多舛的猶太人的性格也比其他民族更加敏感多疑,在以色列做生意的人告訴我,與以色列人打交道很吃力,因為他們很難給予信任,對於一切細節都要反覆確認。


但更多時候,來到這裡的遊客也很容易忘掉硝煙,而以色列也的確是目前中東地區最安全,最發達,最適合旅行的國家之一。


△△以色列海法得巴哈伊空中花園/作者供圖


沒有危機四伏,也沒有炮火隆隆,在地中海熱烈的陽光下,商店林立的小鎮,結伴回家的孩子,穿梭的城際火車。


老城與新城裡來來往往的遊人,共同交織成一個仿佛從未有過紛爭的發達的沿海小國。


在以色列的大街小巷,來往的汽車以小排量為主,當地人並不介意購買和使用二手舊車,他們非常低調,即使條件優渥,也不喜歡張揚。


△圖/Unplash


在城市之間通勤的火車上,擁有全球最高人均閱讀率的猶太人,果然都安安靜靜地捧著書閱讀。


而在周邊的幾個鄰國,哪怕是一步之遙的巴勒斯坦,夜幕中搖下車窗把音樂開到最大的阿拉伯人,就是另一番風情了。


△圖/Unsplash


但在視線可及的和平之下,仍然有大大小小的衝突暗潮湧動,並隨時可能被激化。


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控制區城市伯利恆之間的檢查站有荷槍實彈的以色列軍人,他們嚴格排查進入以色列的車輛,主要針對巴勒斯坦人,看見車上坐著中國人,邊檢還是很快就放行了。


巴以交界處豎起的隔離牆曾一度成為爭議。


自2002年起,以色列開始在巴以邊境修建高八米,帶著高壓電網和電子監控的隔離牆,用以抵禦巴勒斯坦激進組織的武裝威脅。


△巴以隔離牆。圖/Global Research


隔離牆遭到了國際社會的反對,後來為了避免割裂巴勒斯坦的土地,以色列調整了隔離牆的走向。


以色列人是不好戰的,相反,他們對和平有著非常執著的追求。


他們不輕易進行戰爭,儘管被迫遭受了大大小小戰爭的創傷。


即便如此,猶太人懷有善意,非常懂得感恩,辛德勒的墓碑豎立在錫安山上,用以紀念被刺殺的拉賓總理的廣場上,每一天都有和平鴿飛過。


△拉賓廣場的和平鴿。圖/Pinterest


二戰時期猶太人受到納粹迫害,上海接納了漂洋過海逃難的猶太難民,這讓以色列人始終對中國懷有感激之情。


在七十年代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的聯合國決議上,作為美國的重要盟友,以色列代表團仍然投出了贊成的一票。


在來到這裡之前,我以為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關係是水火不容的。


而實際上,除了有特殊的事件發生,在以色列的城市裡,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關係並不像我們想像中那樣劍拔弩張。


他們大多都各自做著自己的事,互不幹擾,在巴勒斯坦控制區的小商店裡甚至還能夠看到「我愛以色列」的冰箱貼和明信片。


△圖/YouTube


在我到達耶路撒冷的時候,當地的商販不無自豪地對我說,耶路撒冷是最具包容性的城市。


幾個世紀過去了,她仍然是三種宗教的聖地,在全世界都找不出第二座這樣的城市了。


△圖/Unsplash


科教文衛樣樣能打,它是小國神話


從各個方面的硬條件來看,以色列的生存環境都實在不算好。


從國家安全來看,周邊一圈阿拉伯敵對國,一條停火線相隔的是還未建國的宿敵巴勒斯坦。


從土地資源看,以色列面有近一半的領土是沙漠,淡水資源和可供種植作物的土地非常匱乏。


△以色列的猶大沙漠。圖/YouTube


從國土面積來看,這個國家非常狹窄,面積還不如北京那麼大。


剛到首都特拉維夫的時候,計程車司機對我打趣,他說以色列是不會像中國一樣有高鐵的,因為它太小了,如果城際交通用高鐵,還沒開始加速就到站了。


神奇的是,以色列就在這樣惡劣而危機四伏的環境當中讓這個國家變得草木蔥蘢,並擁有了尖端的科技水平。


在人口尚不足一千萬的小國,誕生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科學家,以色列在航天技術,通訊、晶片、發動機、計算機等方面領先世界。


到達特拉維夫的時候遠眺這座城市,它被稱為「白城」,卻並非是傳統地中海城市帶著的純藍純白,而是一種典型中東城市泛著沙土色的白。


△特拉維夫。圖源/Tourist Israel


特拉維夫的遠景很荒涼,而深入這座城市的時候才會發現,它的城市綠化做得非常好,行道樹茂盛,城市與城市之間可見大片農田和果園。


在這個水資源極度匱乏的國家,誕生了全世界最先進的滴灌技術。


在中東的諸多國家都因惡劣的自然條件無法達成糧食自給的時候,以色列的開國總統說:「只要給我們一碗水,一顆種子,這個民族就能生存」。


△以色列滴灌技術。圖/Financial Times


如今的以色列憑藉著發達的農業,每年還可以對外出口大量穀物,可可和肉類。此外,以色列的自來水還達到了直飲的標準。


以色列人的成功背後,有紮實的教育作為基礎,「敬師如敬上帝」,猶太人中能誕生如此多的精英也得益於此。


1949年,剛剛建國的以色列在戰火中通過了《義務教育法》,而當時的以色列教育部僅有兩位職員:部長和秘書。


1983年,以色列政治家納馮從總統職位上卸任後,甘願做教育部長,並大力宣傳教育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意義。


△作為耶路撒冷市政府和教育部研究計劃的一部分,以色列二年級學生正在用計算機上課。圖/The Times of Israel


我在讀書的時候遇到過一位猶太裔的教授,他告訴我,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努力學習和工作是為了賺更多的錢。


但長久以來,猶太人如此努力工作學習,都是為了他們的下一代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以此建設他們的祖國。


在巴勒斯坦控制區的伯利恆我吃壞了肚子,幾天高燒不退,當地的診所開的藥沒有作用,我只能返回耶路撒冷看病,機緣巧合之下「考察」了以色列的醫療水平。


耶路撒冷的醫院外觀和設施非常現代化,看病的手續和流程也很簡便,沒有耽擱,很快可以就診。


醫生和接待的護士都會很多種語言,希伯來語,英語,西班牙語,醫生詢問我病症的最初先向我確認了語言。


△ InSightec的ExAblate OR使用MRI引導的聚焦超聲,無需手術即可破壞腫瘤和子宮肌瘤樣囊腫。圖/Flickr


外國人在以色列看病的價格超出了我的想像,面對四瓶點滴和一張「天價」的帳單。


我詫異地詢問對面的當地人,他們看病價格是不是都是如此高昂,但他告訴我,他們的醫保幾乎囊括了所有的醫療支出,他來看病是不需要花錢的。


以色列的發達就像一種針對各類惡劣條件的對抗,這種發達聽起來真有點「夾縫生存」的意味,顯得沉悶。


而實際上,以色列非常有活力,雖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和紛爭,也帶著一種剛出生的蓬勃朝氣。


△圖/Unplash


在以色列的第二大城市海法,隨處可見新興的科技創業公司,國家對科技創業的扶植力度非常大,而科技創新對整個國家GDP的貢獻達到百分之九十。


今年六月,電子遊戲業三巨頭之一的任天堂公司,把全球第二家旗艦店開在了以色列的特拉維夫,第一家在美國紐約。


不僅僅是科技農業這些硬實力,以色列連電子遊戲產業也非常發達。


△任天堂在特拉維夫的門店。圖/Nintendo Soup


以色列國歌裡唱:「只要心靈深處,尚有猶太人的渴望,眺望東方的眼睛,注視著錫安山崗,我們還沒有失去,兩千年的希望。」


在中東的一片荒漠上,有的國家仍然飽受戰爭的摧殘,有的國家因為豐富的油氣資源成了暴發戶。


唯獨以色列的發達是踏實的,聚沙成塔的,他們的建設帶著滿腔熱愛,猶太人真正把這片狹小的國土視為最珍貴的家園。


城市千姿與山海百態


以色列的美來源於厚重的歷史,宗教,也來源於一種集合般的雜糅,它雖狹小,卻擁有千姿百態截然不同的風景,像一個微縮的江河湖海城市村莊的博物館。


多數遊客見到以色列的第一面都在特拉維夫,因為整個國家只有首都特拉維夫有國際機場。


所有境外的航班都會降落在本古裡安機場,在機場的停車場就遠遠可見這座城市的遠景。


△特維拉夫本古裡安機場。圖/The Times of Israel


它結合了地中海國家和中東地區的兩種色調,城市的建築像林立在荒漠之上,是沙土色的白,城市非常現代。


而驅車前往不遠處的雅法老城時,地中海沿岸的歐式磚瓦和藍色鐵門,與希臘諸島有許多相似之處。


雅法老城。圖源/Unplash


第二大城市海法充滿朝氣,許多科技公司在此誕生,多數遊人都是為了巴哈伊空中花園而來到這座城市。


它面朝海洋,背靠迦密山,想像中的巴比倫空中花園也不會比它更加華美了。


△圖/作者供圖


不論是否為宗教信徒,耶路撒冷始終是最吸引各國遊客的地方。


它如此神秘,如此厚重,它與其他城市的朝氣不同,似乎容納了完全對立的一切。猶太經典《塔木德》中寫:「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


△圖/Unsplash


如今,穿著嚴肅的女兵們腰間帶槍,卻笑著在日光明媚的耶路撒冷老城廣場和遊人微笑合影;


大馬士革門通向昔日萬千榮耀的大馬士革,現在卻擠滿了賣蔬果的攤位;


△圖/unusualtraveler


阿拉伯人與猶太人一街之隔相安無事,朝聖團扛著大十字架,走在耶穌行走的苦路十四道關。


猶太男子們著西裝戴高帽低頭面向哭牆,圓頂清真寺仍然在城市的全景中散發著柔和的光。


△圖/Unplash


這個國家在這一路上給了我很多想像與現實的偏差。


在學習中東歷史的時候,戈蘭高地總是承載著更多的戰火和紛爭,承載著整個地區的悲情和榮光。


它在我們的想像中應該是恢弘的,但坐船從加利利湖看過去,它只是一段綿延的矮山丘。


△戈蘭高地。圖/作者供圖


在耶穌受洗的約旦河,每年接受超過五十萬人的朝聖。


信徒們穿著白色的袍子接受河水洗禮,但樹木環繞的受洗處只是狹窄的淺綠色河道,似乎並沒有宗教賦予的神聖和崇高。


巴以隔離牆將兩個民族分隔,充滿爭議,也代表著尖銳的衝突。


但隔離牆的牆面上面卻畫滿了各種卡通人物,不走近看內容的話,它們就像一面一面普通的搞笑塗鴉牆,紛爭似乎從未發生。


△圖/Pinterest


地中海、死海、約旦河、加利利湖、狹長的鐵路,樣貌大相逕庭的城市,高速兩旁的果園,以色列擁有如此多面的風景。


拋開歷史的紛爭,拋開宗教的賦予,它等待著遊人探索,也等待著一個公正的評價。


在《舊約》中,上帝對亞伯拉罕說,要將流淌著奶與蜜的迦南賜予以色列人。


夾在地中海和中東諸國之間的小國,不應該被固化成幾個詞彙,它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獄,只是一個平凡的人間,和許多國家一樣,擁有享譽世界的名勝和山川。


以色列的厚重、包容、朝氣,才是應許之地流淌著的奶與蜜。


△雅法老城的貓/作者供圖


相關焦點

  • 「在以色列是非常非常安全的」
    「安全?」「不,絕對!」    「不安全?」「對,非常!」    以色列是安全的?恐怕沒去過以色列的人,頭都會搖成撥浪鼓——與阿拉伯世界無休止的戰爭,一言難盡的宗教衝突和民族問題,極度缺乏資源的沙漠小國,不苟言笑、難以接近的穿黑袍的猶太人……去以色列前,頭腦中的以色列就是這樣一個戰火紛飛、矛盾紛爭、難以相處的「絕緣體」,甚至比這還糟。
  • 我在耶路撒冷購買以色列公交卡
    我在房間裡透過窗戶就能看到馬路上的輕軌車站,每天從早到晚都能聽到輕軌列車駛過的聲音,這聲音聽起來清脆熟悉,特別象老北京鐺鐺車的聲音。聽說我想辦一張以色列的公交卡乘車,國內的朋友大吃一驚,耶路撒冷的公交車和輕軌安全嗎?
  • 風投大佬,不可錯過的以色列-虎嗅網
    而Waze的出售,不但會吸引大批海外風投對以色列創業界的關注,還會進一步激發以色列本地的移動網際網路創業潮。這個效應就像15年前以色列創業公司ICQ以4億美元賣給美國在線一樣,那時,以色列的網際網路創業與天使投資也因那起事件而掀動高潮。長期以來,以色列高科技行業始終被為其他企業代工生產產品的公司所主導,這些產品如電腦晶片以及通訊器材等。
  • 上海留學生在以色列:中國留學生大多很安全
    襲擊開始後第二天,我也和學校的兩名教授以及以色列的朋友談論了這次軍事行動,兩名教授的表態都比較模糊,並沒有明確說明這次行動是否合法,以及是否對以色列的利益有好處或是壞處,只是表示以色列有必要採取任何方法保護家園。其中一名教授指出,任何人都無法預測事態接下去會如何發展。  沒人請我當志願導遊了  記:空襲發生後,學生們安全嗎?
  • 海灣國家安全峰會上,沙特親王向以色列「開炮」
    【環球時報記者 黃培昭】據卡達半島電視臺7日報導,沙特圖爾基·費薩爾親王6日在海灣國家安全峰會上嚴厲批評了以色列。此前曾有消息稱,沙特王儲和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進行了秘密會晤,並在美國的撮合下欲探討沙以兩國實現關係正常化的可能性,而費薩爾親王此番表態給這種可能性打上了一個問號。
  • 我的希伯來大學同學(留學以色列)
    去年10月底,我來到以色列做交換生,學校是弗洛伊德和愛因斯坦參與建設的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
  • 中國勞工在以色列生活沉重 聚集區成安全死角
    行走在街上,你會看到三五成群的中國人,我們記者稱之為「以色列的唐人街」。在街頭的一端是名為「麥克中國」的餐館,餐館門前就是5日特拉維夫自殺性爆炸的發生地。爆炸發生當天,「麥克中國」嚴重被毀,一片狼藉,此時我看到餐館裡面牆壁已粉刷一新,新的金屬落地拉門也已安裝好,這預示著餐館不久將一如既往地營業。  納韋·沙阿納街在過去一年內共發生了3起自殺性爆炸事件。
  • 我與以色列十年的不解情緣-專訪以色列華商會副會長王鑫
    現任以色列中華商會副會長的王鑫女士,是一名旅居以色列的成功商人。十年以來,她的工作和以色列有著解不開的牽絆,如今,她的生活又和以色列有了濃濃的化不開的情緣。初識以色列王鑫對以色列的了解要追溯到是多年以前的一次商務考察,那時候的她作為農業科學院代表與瀋陽農業政府考察團的領導來到以色列,學習考察先進的農業現代化技術與管理,她對以色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於現在還能清晰地記得當時震撼的場面:以色列這塊國土是不適合人類居住的,氣候炎熱,終年極少降雨,土地貧瘠,海拔低於海平面!
  • 以色列留學生活系列一:我的留以生活
    懷揣著自己的夢想、家長的希望,我踏上了我的留學之路。當留學之路開啟時,首先面對的不是書本,而是生活。生活的差異和不適應,我到以色列的第一天就深刻體驗到了。熱心的房東給我準備了米飯和湯,我硬是閉著眼把湯喝了下去。
  • 吐槽美國槍枝管控太松 以色列這樣維護學校安全
    事實上,在美國以外的地區,此類事件並不常見,例如以色列的校園。他們如何確保學校的安全?其做法與美國有什麼區別?文章稱,自1974年以來,以色列僅發生過六起校園恐怖襲擊案。記者在以色列一所高中看到,校園主入口有一名武裝安保人員站崗。該校校長納蒂·斯特恩說,學校有145名教師,但是並沒有教師持槍。「我們至少有一名保安,我認為這就能為我們提供一切需要的安全保障。」
  • 《以色列留學紀實》:展現最真實的難得一見的以色列
    但到底以色列是不是一個安全的國度呢?如果說不安全的話,如果說天天在打仗的話,那這個國家怎麼可能會在中東地區成為一個,可以說最先進的一個國家,甚至在軍事方面,在其他的一些可以領域,可以說是在世界上佔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到底是憑什麼到達這樣一個狀態呢,來達到這樣一個階段,其實在這個書裡面也有。
  • 以色列與阿聯建交,川普:我將美國在該地區最親密的兩個夥伴...
    這意味著阿聯成為第一個與以色列建立外交關係的海灣阿拉伯國家,也是第三個與以色列建立外交關係的阿拉伯國家。此前,埃及和約旦分別於1979年和1994年已與以色列建交。(圖說: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美國總統川普、阿聯阿布達比王儲穆罕默德)川普當天在橢圓辦公室宣布了這一消息。
  • 伊朗核設施發生爆炸,以色列軍方:不是我,別瞎說,沒這事!
    【南方+7月5日訊】據美國媒體報導,以色列國防部長周日表示,以色列「不一定」是伊朗每一起神秘事件的幕後黑手,否認了以色列參與了伊朗核設施爆炸事故。其中兩人表示,以色列可能是幕後主使。以色列國防部長本尼甘茨當被記者問及以色列是否與伊朗核設施的「神秘爆炸」有關時,以色列國防部長本尼甘茨(Benny Gantz)表示:「並非伊朗發生的每一起事件都一定與我們有關。」
  • 以色列登月前夕,前太空安全局長曝外星人存在,且一直在接觸
    近日,由三名以色列工程師於2011年成立的非營利民間組織SpaceIL表示,他們將在2020年12月9日再次嘗試將無人登月器降落在月球背面。現在全球成功實現月面平穩安全著陸的國家只有3個,美國、前蘇聯和中國,以色列希望成為第4個。就在SpaceIL組織發出要在月面降落的消息之後幾小時,已退休的以色列將軍和現任教授海姆 埃什德(Haim Eshed)接受了以色列主流日報《新消息時報Yediot Aharonot》的採訪。
  • 外交部提醒在以色列中國公民加強安全防範
    人民網北京6月16日電 據外交部中國領事服務網援引駐以色列使館消息,6月8日晚,以色列特拉維夫市中心一市場發生槍擊事件,造成多人死傷。特拉維夫市警方加強了安全檢查和警備。 中國駐以色列使館提醒在以中國公民注意安全,避免前往高危地區,避免前往人員密集場所,遵循警方安全提示並配合檢查。
  • 以色列旅遊安全嗎?它是世界上最古老城市,如今被流浪貓「霸佔」
    中東之旅,去的第一個國家就是以色列。在這中東大地上,以色列可以說是一個具有奇蹟的國家。這個受盡磨難和戰爭的國家,不僅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家園,也創造了諸多世界一流的建設和文明發展。但對我來說,以色列之旅,最精彩的地方就是文明古蹟的探索。雅法古城,是特拉維夫最美麗的古城,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這是一個由兩個相鄰的城市合併而成,迄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
  • 以色列前太空安全計劃負責人:外星人真實存在,還和美國達成了協議
    據英國《每日郵報》等外媒報導,以色列前太空安全項目負責人海姆·埃希德(Haim Eshed)聲稱,外星人是真實存在的,並且秘密地與美國和以色列保持著聯繫。以前之所以對它們的存在保持沉默,是因為人類「還沒有準備好」。
  • 一個可愛的旅行:以色列
    其實很多朋友會覺得說女孩子你怎麼敢去那個地方會不會不安全,所以今天也來跟大家說一說是為什麼和幾個朋友就傳了這麼一個行程,自己定了酒店,買了機票,就一趟六個人闖天下來到了以色列。我跟大家說一下為什麼會選擇以色列?
  • 我讀︱以70天寫70年:從「小瞬間」看以色列的「大歷史」
    1952年11月9日,魏慈曼總統去世第二天,以色列駐聯合國代表阿巴·埃班正式邀請愛因斯坦擔任以色列總統。但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充滿人性關懷的人文主義者在感動之餘選擇了婉拒:「我為我們的國家以色列的提議所深深感動。當然,我在為此感動的同時又羞愧難當,因為我不可能接受這個職位。我一輩子都在跟客觀事物打交道,我生性缺乏恰當地與人打交道和行政管理的經驗與能力。因此,僅此一點我就不是擔當如此重任的恰當人選。」
  • 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直播|第三期:我和廣以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這是所什麼性質的學校  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以下簡稱廣以),是中國目前唯一引進以色列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大學。從以方角度來說,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是以色列理工學院的一個校區。廣以的師資、教學、科研等方面均由以色列理工學院負責,以色列理工學院更直接將英語授課的三個本科專業直接搬到了廣以進行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