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開局之年,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為進一步展示區域發展新形象、搭建資源對接新平臺,2020年12月8日在北京召開膠東經濟圈一體化推介大會。
回顧年初,山東揭開了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的序幕。在短短一年的時間裡,山東省明確了青島都市圈構成主體和膠東五市實現一體化發展的路線圖;協商推進半島科創聯盟成立事宜;提出了構建山東「一群兩心三圈」的區域發展格局;通過舉辦膠東經濟圈工業和信息化一體化發展座談會,推動產業融合發展……
密集動作的背後,是一場關乎構建山東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新格局的變革,是一場關於青島新價值、新定位、新出路的變革。
潮起膠東,打造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潮起膠東,合作共贏。12月8日下午,由青島、煙臺、濰坊、威海、日照五市人民政府主辦的膠東經濟圈一體化推介大會在北京舉行。
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在致辭中談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提升到新的戰略高度。膠東經濟圈既是承接中國南北、輻射東西的重要戰略要地,也是東向日韓、西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新亞歐大陸橋的重要節點,在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中都具有獨特的「雙節點」價值,有基礎、有責任率先落實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當好黃河流域的開放窗口。」
正因如此,當下的青島正按照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要求,用市場的邏輯謀劃、用資本的力量推動,搭平臺、建生態、優環境,吸引更多資本、技術、人才等通過膠東、山東「流向黃河」,擔當起推動活躍黃河流域乃至更大範圍的北方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責任。
青島:五大領域聚合膠東經濟圈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一體化」和「高質量」是兩個關鍵,既要通過多層次、各領域的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築牢共性本底、厚植共性根基;又要支持各市打造特色亮點,彰明個性特徵,形成多姿多彩、交相輝映的發展格局。青島作為膠東經濟圈的龍頭城市,「一體化」與「高質量」,顯然已經成為帶動經濟圈的發展關鍵詞。
互聯互通在「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和山東全省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編制時,優先將經濟圈內高速鐵路、高速公路、港口、機場、樞紐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納入規劃。
區域一體化發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先決條件。作為國內最具代表性的一體化發展區域之一,從2018年通車的港珠澳大橋,到2019年通車的南沙大橋,再到目前正有序建設中的深中通道,這些連接珠江口東西兩岸的「超級工程」正極大拉近粵港澳大灣區主要城市間的距離,也給了膠東經濟圈「新目標」。
當下,膠東經濟圈正以青島為「中心」,建設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近年來,膠東五市不但公路、城市軌道等骨幹網絡基本形成,還抓住用好國家擴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有利時機,推動經濟圈內鐵路、航空等多方面的交通建設。
產業協同當前,產業協同發展是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核心。長三角正在由「每個省牽頭一個產業鏈,然後區內區外合作,形成一些相應的計劃加以推進。」這大大解決了產業協同發展的根本問題,長三角的產業協作共興加速推進。
此外,眾所周知,創新是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青島該如何凝聚經濟圈創新驅動合力?關鍵是找準經濟圈內各主要城市科技發展獨特的「動力源」,對此量身定製展開平臺建設,由此在整個經濟圈形成有層次的錯位發展的科技創新鏈條。對標看,成效較好的經濟圈在目標+路徑+資源配置這篇文章上都做得比較踏實。而未來由青島帶領的膠東經濟圈將打造一系列高水平的創新平臺,這個過程中要首先布局好一批區域性創新平臺,並根據階段性目標做好路徑選擇和資源配置。
港口建設海洋興則山東興,海洋強則山東強。經濟圈的基礎是都市圈,都市圈的核心是龍頭城市。喊出當龍頭城市不是一個口號而是一種底氣,底氣來自於實力。就像上海作為長三角地區的龍頭城市,對蘇浙皖有很強的輻射帶動作用。
青島去年開始「學深圳,趕深圳」。深圳是海洋經濟的後起之秀,卻敢率先喊出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圳的海洋基礎不如青島,但是產業發達,區位優勢高,領導思想開放,很快就能彌補短板,因此底氣十足。這也是當下青島正在發展的地方。
以港口為例,整合完成後的山東港口集團落地青島,去年完成貨物吞吐量13.2億噸,全球第一,完成貨櫃2956萬標準箱,全球第三。其中,青島港去年吞吐量超過6億噸、全球第六,貨櫃吞吐量突破2100萬標準箱、全球第七,是北方地區最大的港口。
而未來圍繞航運做貿易,圍繞貿易繁榮金融,青島將通過港口貿易作為開端,更好的帶動整個膠東經濟圈的發展。
資本融合膠東經濟圈一體化,將膠東五市凝聚成一個整體,青島市建設的全球創投風投中心,為引入國際優質資本,帶動本土創投風投機構匯集,發揮協同作用提供了途徑。同時,共享全球創投風投大會、藍海股權交易中心、資本市場服務基地等已有平臺,以「線上+線下」的方式,組織路演,線上發布,逐步匯聚優秀企業,產生集群效應,獲得規模效益,發揮輻射作用。
藉助資本的力量,膠東五市能夠在保證傳統優勢產業支柱地位的同時,促進新興產業在膠東經濟圈內的匯聚融合,助力工業網際網路的建設和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進行,並且進一步帶動周邊經濟發展。
膠東五市經濟一體,但定位各不相同。青島重點打造服務於航運貿易的金融中心、全球創投風投中心、財富管理中心,其他四市將通過差異化定位等方式,在優勢互補的同時獲得更多的發展空間。
人才交流沒有關鍵人才,何來持續生長。
當下,人才一體化已成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表現。2018年以來,浙江與蘇、皖、滬共同籤署了《三省一市人才服務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長三角人才一體化發展城市聯盟章程》等協議,凝聚人才一體化發展共識,協同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共同培育人才一體化發展市場,協同確立長三角區域在全球人才競爭中的明顯優勢。依託長三角人才的品牌,長三角區域作為全球人才創業創新選擇地的影響力日益顯現。
青島作為膠東經濟圈的龍頭要實現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必須打破一切阻礙要素資源流動的行政區壁壘,推動統一的市場體系的形成和完善,加快政府間的制度接軌、政策接軌和市場的接軌,使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等聯繫更加緊密,交通、醫療、社保、科技創新、教育等資源實現自由流動。其中,人才是不可或缺的資源,將促進資金流、信息流、勞動力等要素流動更加有效,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一體化發展不斷注入創新活力。
謀定「十四五」開篇,青島需體現更多輻射力放眼全國發展,山東不像內陸的湖南、湖北、四川,集一省之力發展一城;也不像江蘇,發展非常均衡。山東城市之間往往有自己的發展慣性,且因為地形的限制,常年沒有形成如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一樣的城市群。
但進入城市群時代,要跟上「潮流」,山東半島必須崛起。膠東五市便是崛起的希望所在,也是突破發展瓶頸的重要機遇。正如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所說,膠東五市雖然擁有優越的條件,但發展速度和與全省相比,沒有體現出優勢。
縱觀全國城市發展,如果一座城市有了自我剖析的精神,那麼,它也就有了一個好的開始。
在新發展格局中重新審視定位的青島,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承載起國家戰略?能夠在以更高水平開放引領高質量發展的路上走多遠?「十四五」期間,青島在激烈的城市、區域、產業競爭中排位幾何?這不僅關係到膠東經濟圈發展的未來,更關係到北方經濟的崛起發展。
大則泛,泛則空。因此目前最根本的目標是讓膠東五市擰成一股繩,避免同質化競爭。抱團發展,突出重點,也能讓五市更進一步爭取政策和資源,實現「1+1+1+1+1>5」的目標。
對青島而言,膠東經濟圈一體化也是「跳出青島看青島」的絕佳機會,是青島發揮開放優勢,共享資源和機遇、加快要素流通的重大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