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武漢紡織大學與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籤訂牛仔產業產學研合作協議。根據協議,武漢紡織大學將主導編寫《高青縣牛仔產業發展規劃及技術路線圖》,與高青縣政府共同舉辦「2017中國(高青)國際牛仔產業發展論壇」,並在論壇上發布「高青縣牛仔產業發展規劃」。
先進紡紗織造及清潔生產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執行主任、武漢紡織大學牛仔服裝中心主任,被業界稱為「牛仔大叔」的易長海表示,牛仔服裝作為服裝行業生產工藝鏈最長、消費量最大的一個分支,其工藝流程涵蓋了纖維、紗線、染色、面料、服裝、洗水、上市整個紡織服裝生產鏈。我國牛仔服裝產業普遍存在「三高」問題,即高汙染、高排放、高勞動密集。要想讓牛仔服裝產業在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努力通過清潔化生產減少環境汙染,用智能化生產解決勞動力密集問題,樹立自主品牌,提高產品附加值。此次與高青縣的合作,也將重點突出「智能、清潔」這一主題。
▲ 武漢紡織大學
高青如意紡織有限公司是山東如意科技集團為重整原淄博鉅創紡織有限公司設立的,企業已成為高青縣紡織服裝行業的龍頭企業。據山東如意科技集團執行總裁馬海濤介紹,山東如意科技集團已明確規劃要在高青縣建設一個全球最大的集紗線、面料、服裝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的專業化牛仔面料、服裝生產基地和研發基地,高青如意紡織有限公司是如意科技集團實現這一戰略目標的重要依託。目前,重整工作已經基本結束,企業具備月產150萬米牛仔面料生產能力,再加上山東如意科技集團在德州的牛仔面料工廠,山東如意科技集團的牛仔產業已位居山東省第一位。
▲ 山東如意科技集團
馬海濤同時表示,如意牛仔產業園的規劃和建設也在快速推進:一期年產6000萬米高檔牛仔面料技術改造項目已完成項目科研和立項工作,第一臺漿紗設備已經於4月份完成安裝並投入運行,第一條染色生產線相關設備也將於8月份陸續到廠開始安裝,2016年年底前,高青如意將能實現年產3000萬米牛仔面料的生產能力,較目前產能翻一番。
「我們將在12月份完成100臺高速寬幅劍杆織機和兩條染色線和2條後整理生產線的選型和招標工作。預計到2017年4月份,各類設備將陸續到廠安裝,屆時高青如意牛仔一期年產6000萬米牛仔面料技術改造項目將能完成,高青如意牛仔產業園將成為全國最大牛仔面料生產基地。二期20萬錠牛仔用紗及2000萬套服裝項目、牛仔產業開發中心都將明年繼續啟動。高青如意將在2020年底前完成高青如意牛仔產業園的規劃和建設,形成全球最大的全產業鏈的牛仔面料服裝生產基地和開發基地。」
▲ 山東省高青縣
高青縣副縣長趙學在籤約儀式上表示,高青縣已經明確高端牛仔紡織服裝產業是該縣4大主導產業之一。「十三五」期間,高青縣將依託高青如意,加大投資力度,最終將高青縣打造成國內最大的牛仔面料輸出基地和牛仔時尚潮流的集散中心。同時,在面料生產基礎上拓寬服裝產業,進一步提高產品附加值,爭取未來5年內創建高青國際牛仔服裝紡織城。「此外,縣政府將帶領企業探索與阿里巴巴等高端平臺戰略合作,為牛仔企業搭建線上產業集群電子商務平臺,力促牛仔面料和服裝業由勞動密集型的來樣加工模式轉變為品牌擴張型的商務營銷新模式。」趙學說道。
堅固耐用、時尚大氣的牛仔服裝是當下年輕人的最愛。近來,一篇《你穿的每一條牛仔褲都在毀滅我們的未來》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牛仔服裝的生產對環境真的會造成如此惡果嗎?當前我國的牛仔生產現狀與牛仔技術到底處於什麼樣的水平?記者採訪了被學生及業內人士親切稱為「牛仔大叔」的易長海教授,探求牛仔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和解決之道。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牛仔服裝生產國,也是最大的牛仔服裝消費國。就行業現狀而言,我國牛仔服裝產業普遍存在高汙染、高排放、高勞動密集問題。「要想牛仔在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解決三個關鍵點:第一是清潔化生產,減少環境汙染;第二是智能化生產,解決勞動力密集問題;第三是樹立自己的品牌,提高附加值。」多年深入該行業的易長海教授開門見山地表示,數位化、信息化、高效化、環保化、生態化將是我國牛仔服裝產業的發展趨勢。
▲ 武漢紡織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執行院長、湖北省牛仔服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易長海教授暢談牛仔產業發展情況
紡織服裝行業唱衰的勢頭在2015年達到頂峰,原材料、勞動力、能源價格都在上漲。易長海認為,當紡織服裝行業受到其他行業競爭的排擠難以生存時,這個行業首先就要完善自己、革新自己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對於牛仔行業而言,洗水產生的汙染,是首先要革新的環節。
穿過牛仔的人都知道,破舊和泛白能給牛仔帶來一種滄桑感和復古感,實現這種風格的工序就是洗水,它是牛仔服裝生產過程中一道非常重要的工序,在最大程度保證纖維完整性和舒適實用性的基礎上,進行洗水脫色工序。「時尚的牛仔背後是巨大的環境汙染代價。」提到汙染,易長海皺起了眉頭。數據顯示,生產一條牛仔褲平均會產生200-250公斤廢水,目前我國牛仔褲年產量約為18億條,廢水排放量可想而知。
「用我們的技術,可以把汙水排放量減少50%以上。」目前,研究中心科研團隊使用雷射、臭氧與數位化加工技術,對傳統工藝進行了改造,已經能夠實現「微水生產」。除此之外,採用數位化加工技術取代傳統生產中的手擦、噴砂等工藝,能夠大幅度縮短牛仔服裝的製作流程。易長海表示,「如果將這些技術實現產業化,對於保護環境、減少用工都會有很大的積極意義」。
▲ 易長海教授作論壇主題報告
牛仔染色的關鍵是紗線染色,但常規的化學紗線染色法會造成一定的環境汙染,並不符合牛仔服裝清潔化生產的發展要求。易長海認為,目前的牛仔紗線染色技術有待改進。「因此,團隊嘗試利用安全性高、成本較低的電還原染色方法解決這一難題。目前,電還原紗線染色法正處於實驗室小試階段,並取得了一定進展。」
「在牛仔行業,汙染是一大問題,而適應當前數位化、智能化生產要求的技術人才緊缺是另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跟牛仔「較勁」多年的易長海表示,牛仔服裝行業是一個專業性較強的行業,培養一個專業人才至少需要3-5年的時間。
據易長海介紹,牛仔服裝工藝是服裝加工中最長的一個。馬騮、貓須、磨損、壓皺,這些常人眼中的時尚標誌都需要手工加工,因此牛仔行業對用工的需求非常大。另外,洗水環節產生的附加值佔到牛仔成衣的40%-50%,儘管國內外洗水行業從業人員的平均薪資較高,但洗水工人的整體文化水平卻普遍偏低,且都是「師徒」模式,嚴重缺乏理論支持。「由於人才短缺,已經關係到行業是否能夠可持續發展」。
此外,牛仔企業管理者個人專業素質層次不齊,也成為阻礙行業發展的一大難題。大部分企業管理者有上進心,時刻希望通過新的項目提升公司的業績和生產力,然而一旦涉及到具體的產品規劃和項目方案,很多人便會覺得力不存心,無從下手。
▲ 紡友網馬葉壯副總經理(右二)與易長海教授(中)團隊合影
為此,易長海一直想要培養一批接受過高等教育又「接地氣」的人才,在牛仔服裝技術研究中心,牆上的標語「將論文寫在大地上、寫在車間中」非常醒目。「我希望培養一批牛仔弟子,充實我國牛仔行業人才隊伍。」易長海是我國高校裡唯一從事牛仔行業專業研究的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在他看來,培養人才也是自己肩負的神聖使命,必須要完成。
3高附加值品牌:融入「網際網路+」讓每個人都是設計師面對「網際網路+」的浪潮,易長海的團隊已經開始探索用網際網路的思維和手段解決牛仔行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的種種難題。目前,他與香港、韓國、澳大利亞等地的科研機構合作開發的一款最新的軟體系統「牛仔天地」已經進入測試階段,消費者可直接通過電腦或移動端設備攝像頭掃描,後臺計算出三圍,然後可根據系統提供的面料、色彩、印花、款式等,自行設計牛仔服裝飾,設計師還可以遠程指導,最大程度滿足個性化需求,增強用戶體驗。
該平臺全程序透明化,可以讓每一位消費者都成為設計師。「就算是不懂設計的消費者都可以自行設計牛仔服裝飾,面料、色彩、印花、款式通通可以自由選擇。這個比之前的『智能裁縫平臺』又前進了一大步。」易長海表示,該系統可在48小時完成訂單,且環保無汙染。目前,該項目已經完成70%,預計今年10月份完成鑑定。
▲ 紡友網主持人現場採訪易長海教授
在談到研究團隊未來規劃和發展時,易長海表示,由於人才短缺是制約牛仔服裝行業發展的重要問題,「因此,我希望通過自身的力量,為行業培養一批適用人才近期,我正在考慮將行業內部分從事牛仔服裝生產的一線工人,組織到研究中心,進行為期半個月的免費專業知識培訓」。
此外,易長海還希望在國內建立一家牛仔博物館,並且創辦「國際牛仔節」。除了擔任武漢紡織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執行院長外,易長海還有許多社會兼職。每年,他都會花時間走訪、調研國內大大小小的紡織設備或牛仔服裝製造企業,也曾走出國門,追本溯源,探索尋覓牛仔的足跡。他曾經去過美國國家牛仔館,那裡是牛仔的發源地,讓他感到興奮。而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牛仔消費國,自然也應該擁有牛仔行業的話語權。
有許多企業和地方政府願意幫助建設牛仔館、籌辦牛仔節,而且基本條件都已具備,這也是易長海的夢想,「牛仔服裝不僅僅是一項事業,更是一種消費文化,這樣的文化需要傳播」。
綜合來源:中國紡織報、紡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