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時候因為父母的情緒,就控制不住自己的嘴,傷人的話語從嘴裡一貫而出,「你怎麼這麼笨?!」「再不聽話揍死你!」「你再這樣我就不愛你了!」一時間的情緒發洩可能成為傷人的利刃;
有些時候因為孩子事情沒有做好,就忍不住多說兩句,「你這樣做事情不認真怎麼行呢?」「你怎麼這麼固執!」「不能細心點嗎?這麼粗心以後怎麼辦啊!」一時間的小問題被無限放大,那個標籤似乎慢慢成為孩子的標誌;
有時候因為我們觀念的不正確,沒有充分理解孩子的行為和感受,「你看看人家考多少再看看你!」「你是豬嗎?這麼簡單都不會做?」一時間的表象讓我們忽略了語言,用最傷人的語言暴力打擊孩子……
您是不是也有用負面語言影響孩子呢?
語言是一塊畫布
相傳有一次,蘇東坡與佛印和尚共同打坐悟禪,佛印突然對蘇東坡說道:「我看你的坐姿,非常像佛。」蘇東坡聽聞後滿心歡喜,但是蘇東坡想超越佛印,就對佛印說:「我看你的坐姿,就像牛糞一樣。」佛印聽聞卻後面不改色,僅僅微微一笑,不再言語。蘇東坡回去後就把事情告訴了蘇小妹,想不到蘇小妹卻說:「兄長你輸了!」
蘇東坡為什麼輸了呢?原來蘇小妹解釋說佛印心中有佛,所以看蘇東坡坐姿是佛,而蘇東坡心中有牛糞所以看佛印坐姿像牛糞。蘇東坡雖然言語上勝了佛印,但在心胸上卻輸了。
語言就是如此,它就像一塊畫布折射著我們的內心,如果我們傳遞出來給孩子的語言是負面消極的,我們就要反思自己在語言上投射出自己什麼樣的內心,只有不斷反觀自我,才能讓語言這塊畫布更具魔力。
反之,家長的語言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塊畫布。孩子會在這塊畫布中認識自己,成為自己。如果這塊畫布充滿這負面的能量,孩子又如何正確評價自己呢?所以作為家長的我們,不僅要讓這塊畫布能讓孩子準確認識自己,更要讓這塊畫布傳遞積極向上的能量給孩子!
語言是一把雙刃劍
曾經有個培訓機構的老師和我說,每次到培訓期末都要給孩子寫評語,這成了她最頭疼的事。如果只是從網上抄襲,不僅沒有發揮評語的作用,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不尊重,但是要自己寫,如何給孩子點出問題,又能讓孩子欣然接受成了她最大的難點。
我告訴她,在你寫孩子不足的時候不要用轉折性的詞語,而用「如果……就……」強調孩子往積極的方努力,而忽略孩子不足之處。
語言是一把雙刃劍,傷人的話和鼓勵的話就在自己舌頭底下含著,同樣的一件事,原本是消極負面的話,通過不同的表述就變積極肯定的話,這把雙刃劍的使用在我們的嘴巴中幻化出無盡的奧妙!
如果我們只懂得用語言的一面,卻不懂的用語言的另一面,對於孩子來說,我們給予的就只有傷害而沒有鼓勵,在我們將要說出話的哪一個時刻,我們能否讓語言在自己的唇齒之間再加工一遍呢?慢一點說,也許語言能帶給我們不一樣的驚喜!
要把語言變成愛的傳遞
如果你是孩子,你希望自己的父母怎麼說話?是責備還是鼓勵?我們當然更希望聽到鼓勵的話,因為責備的話聽起來總是那麼刺耳。
古語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充分說明了語言對於任何人都有著巨大的魅力。只是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有時候把好話說盡,孩子似乎都不怎麼樂意聽進去,只有板起臉兇狠的警告才能讓孩子聽進去。
為什麼會如此?因為我們沒有把語言變成愛的傳遞,變成我們態度的傳遞,總是讓孩子以為我們好好說話就不是認真的,我們的愛要通過語言的藝術展示給孩子,我們的態度要通過語言的藝術表現給孩子,所以語言不僅僅只是溝通的工具,更是親子間愛的表達!學會用語言展示自己的情緒,展示自己的態度,展示自己的愛,也就會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懂得語言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