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歡的人群,明亮的篝火,激情洋溢的音樂,震耳欲聾的歡呼……音樂節給人的印象,似乎總是如此熱烈和瘋狂。也正因為如此,音樂節通常被看作一種年輕人生活方式的標誌,是時尚青年用來享受音樂、釋放和展現自我的大型派對。
然而喜愛音樂、渴望參加音樂節的並不僅僅是青年人。當青年們結婚生子、時刻都得照料孩子時,他們是否還能繼續參加音樂節,並讓自己的孩子也加入狂歡之中?
「Hand in Hand手拉手」國際兒童音樂節告訴你,這已經實現了。
「Hand in Hand手拉手」國際兒童音樂節是國內第一個專門為孩子打造的國際音樂節。不同於常規的音樂節,它是適合全家共享、老少皆宜的音樂活動。繼2017年6月首次在上海、杭州、南通等五個城市成功舉辦後,2018年1月,「手拉手」再度啟航,在上海、杭州和南京三個城市展開巡演,來自美國的葛萊美獎、艾美獎獲獎者幸運家庭樂隊(Lucky Diaz and the Family Jam Band)與荷蘭的酷哥樂隊(Hippe Gasten)均會參演。藉此機會,澎湃新聞記者於去年年末採訪了音樂節的兩位創辦者——身為作家和音樂人的劉健,以及他的妻子Rebecca Kanthor——請他們談談創辦這一音樂節的始末,以及他們對兒童音樂的諸多想法與體會。
「三個刺激」促成了音樂節的誕生
談及創辦「Hand in Hand」的起因,劉健說,是他經歷的「三個刺激」將自己引上了這條路。
第一次刺激是因為音樂節。劉健與Rebecca的相識正是因為音樂——2005年,剛來中國不久的Rebecca走進杭州的一家小酒吧,頓時被臺上抱著吉他自彈自唱的劉健吸引了目光。音樂讓他們走到了一起,更是構成了他們共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沒有孩子的時候,他們經常一起看音樂演出,也時常參加大大小小的音樂節,搭起帳篷,在音樂與美酒的陪伴下狂歡至深夜。
但孩子的出生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有一次他們帶著孩子一起去了音樂節。那天下著雨,孩子一直在哭,而抱著孩子走到音樂節上簡陋的移動廁所邊,劉健才意識到,這裡連個給孩子換尿布的地方都沒有。
在四周活力四射的年輕人的襯託下,抱著一個哭泣嬰兒的劉健顯得格外狼狽。最後他只好走進餐飲區,找到一個垃圾桶蓋上蓋子,這才能把孩子放下來換尿布。
離開音樂節現場後他對Rebecca說:「我們以後再也別去這種音樂節了,這裡是年輕人的天下。」而妻子則顯得很不高興,反駁道:「有孩子就不年輕了嗎?我們的生活就改變了嗎?」
「也就是那時,我的腦子裡閃過一個念頭。」劉健回憶說,「為什麼沒有一個給孩子的音樂節呢,適合全家人一同參與的?」但這個念頭只是一閃而過,就被他擱下了。
第二次刺激,是在孩子稍大的時候,劉健在網上搜兒歌,發現90%的兒歌都是上世紀寫的,很多都是他自己小時候唱過的。作為音樂人,劉健感到很痛心。「新世紀以來的十幾年,中國發生了那麼多變化,為什麼兒歌卻沒有發展?」他說。在他看來,這些兒歌不僅很老,而且音樂性很差,歌詞傳達的價值觀也很老舊,與現在的時代距離很遠。「我想,怎麼可以這樣?我們的音樂家為什麼不為孩子多寫點好歌?孩子才是我們的未來啊。」如此思索的他,隱約覺察到這是一件亟需改變的事。
而第三次刺激,則直接促成了音樂節的誕生。有一次,Rebecca的母親從美國寄來一張兒童音樂CD。「我看封面設計得很卡通,以為是那種很低齡化的音樂,本不想聽,但Rebecca在家裡一放,我就震驚了。」劉健說,「因為那是電吉他開頭的,是一個非常成熟的開頭。我在想,是不是放錯了?兒歌怎麼可以這麼寫?」
那張CD徹底顛覆了劉健對兒歌的印象。它不僅在編曲與結構上都遵循成人音樂的標準,並且價值觀也令他耳目一新。「我女兒很喜歡對著鏡子打扮自己,夢想當公主。」劉健說,「我想愛美是女孩子的天性,這很正常,但我也想讓她知道,公主不光需要美麗的外表,但一直不知道要怎麼告訴她這個道理,好幾次話在嘴邊又咽了回去。」直到他看到這首《美麗公主》的歌詞:「要想成為公主,你必須要正義而善良,讓所有的人都快樂地活著。你給予人們的愛,人們都會還給你的。」這段歌詞令劉健激動不已,頓時明白了要如何教會女兒做人的道理。於是那一天,他下定決心要把這支樂隊請來中國演出,至少是為了自己的孩子。
目標是踏遍中國的100個城市
而當劉健將視線轉向國外的兒童音樂,才發現這是一片多麼豐饒的海域。兒童音樂原來和成人音樂一樣,擁有豐富多元的風格與類型,例如搖滾、爵士、嘻哈、雷鬼、金屬;不同點在於歌詞傳遞的價值觀與舞臺表演的風格更能貼近孩子的生活,即用成人的創作方式展現孩童內心世界的音樂。於是通過各國朋友的介紹,劉健與Rebecca接觸了大量的兒童音樂。做演出的想法,也逐漸演變成舉辦一個兒童音樂節。
劉健曾參與過很多音樂節的籌備工作,但籌辦一場針對孩子的音樂節是很不一樣的體驗,這在國內也是首創。意味著劉健與Rebecca無法借鑑前人的經驗,只能自己摸索建立一套嶄新的行業標準。「常規音樂節沒有音量限制,但我們會把聲音控制在85-90分貝,在這個區間孩子的感覺是最舒適的,」劉健解釋道,「常規的音樂節為了營造氣氛會製造很炫的燈光效果,但有一些燈我們堅決不往下打,為了不刺激孩子的眼睛。」除此之外,現場還設置了為孩子哺乳與換尿布的區域;並將觀眾席分為六個區,以減少可能出現的意外對觀眾的影響。
儘管進行了精心的籌劃,但讓人們接受與支持「Hand in Hand手拉手」國際兒童音樂節的舉辦依然是一件難事。「我們不是大公司,只是兩口子,而我們引進的樂隊在中國也不出名,很多人並不相信我們,覺得我們是騙子。」回憶起當初說服合作方的困難,Rebecca不禁笑了。
最大的一次挫折發生在2017年6月的首演,在江蘇南通。「當時我們合同都籤了,但音樂節開始的三天前,對方突然提出取消。可能門票預售情況不佳,對方擔心票房不好。」得知消息的劉健連夜趕到南通,在他誠懇的請求下合作方終於保留了首演。最終南通的三場門票基本完售,夫婦倆心中一直懸著的大石也終於落地。
首演選在南通這樣的小城市儘管冒險,卻是劉健和Rebecca的堅持。「一線城市的孩子有大把機會可以欣賞到不同類型的藝術演出,但小城市的孩子卻很少能接觸到這些。」劉健說,「我們有一個計劃,在5年裡,請到10個國家最棒、最酷、最新的樂隊,去到中國的100個城市,讓更多的中國孩子聽到不同風格的兒歌。」
「在每個城市,我們還提供給當地的民工子弟學校一些免費票。因為我們知道,這些家庭通常不捨得把錢花在文藝演出上。希望他們也能帶孩子過來看看。」劉健補充道。
而他們的用心也得到了回報。儘管之前夫婦倆很擔心現場的孩子會放不開,不好意思與樂隊互動,但南通首場開演不到五分鐘,所有人都自發地從座椅上站了起來。
那一刻一直惴惴不安的Rebecca,終于欣喜落淚。
「我知道,這件事我們做對了。」劉健說。
劉健和Rebecca Kanthor一家四口
老少皆宜、全家共賞的音樂節
對於一場兒童音樂節,人們關心的第一個問題通常是,它適合多大年齡的兒童參加?
出人意料,劉健的回答是沒有年齡限制。
「我們建議1-15歲的孩子參加,但有很多年輕的父母,說是要孩子從小就接觸這樣的音樂,孩子不到1歲就把他們帶來了。因為這些父母自己也很喜歡兒童音樂。」劉健說。
關於年齡問題,劉健說起了一件事:上次音樂節他們邀請了荷蘭的酷哥樂隊來表演。他們原本準備了一個很震撼的開場,燈光亮起時所有成員都站在臺上,立刻投入表演。但演出之前酷哥樂隊找到他們說,這一場前來觀看的孩子年紀都偏小,很多都還被父母抱在懷裡,因此他們想改變登場方式,一個一個輕輕地上臺,避免讓孩子受到驚嚇。「當時我心裡感到特別溫暖。」想起那時的情景,劉健的嘴角泛起微笑,「這些樂隊應對孩子都很有經驗,也非常有愛,他們願意為了孩子改變已經排練好的開場方式,哪怕會增添一些麻煩。所以從那時我就知道了,我們是沒有年齡限制的。」
酷哥樂隊
令Rebecca印象格外深刻的是,他們在成都演出時,當地有一家祖孫三代一同來觀看表演。其中那位六十多歲的奶奶也上了臺,與樂隊一起跳舞;而等大人與樂隊的互動環節結束,輪到孩子們上臺互動時,這位奶奶又一次跑上臺來,還想再跳一次。
「我過去問她的感想,她衝我激動地喊著:『我從來沒有看過這樣的演出!』」Rebecca笑著說。在她的描述中,那位老人被現場的氣氛感染得忘了年齡,仿佛一時間回到了童年。「我那時也不禁在想,這也許是這一家人第一次共同參加一場活動,一時間不再有代際隔閡,全家人能夠一同分享歡樂與感動。」
「所以我們沒有年齡限制。」劉健補充道,「老少皆宜,全家共賞。只要你願意,孕婦都可以來。」
目前,「Hand in Hand手拉手」國際兒童音樂節仍以劇場演出的形式呈現,但劉健表示,他們的目標是做一個大型的戶外音樂節,讓孩子和他們的家庭能夠來到藍天白雲下,坐在草地上欣賞音樂演出。這是他們的夢想。雖然現在還只能使用劇場,但他們已經嚴格按照了戶外的標準來安排劇場演出。
「未來,我們希望能夠在開放的草坪上,把各國的美食、設計等各種文化都體現在音樂節中,用以展現不同地域多姿多彩的兒童生活。」Rebecca說,「現在還只是起步階段,我們要先專心做好音樂,一步一步來。」
至於「手拉手」在未來會不會跟國內的音樂家合作,探索國內兒童音樂的更多可能,劉健表示這不是他一個人能夠決定的事,「我相信會有中國的音樂家帶孩子來看我們的演出,他們看了之後可能會有所思索,或許也會試著為自己的孩子寫歌。這會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不是一件立竿見影的事。我們的路還很長。」
「Hand in Hand手拉手」國際兒童音樂節上海站演出信息
時間:
2018年1月7日(周日)
地點:
上海商城劇院(靜安區南京西路1376號)
票價:
360/260/160元。
場次:
上午場(10:00-11:30 ) 中午場(13:00-14:30 ) 下午場(16:00-17:30) 晚上場(19:00-2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