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要考試的同學們,現在還在堅持做題嘛?8月22日考試的同學,現在判斷推理正確率多少了?不要擔心,3個步驟幫助你拿滿分!
定義判斷題目,提取關鍵詞法是我們經常使用的方法,但是怎樣才能準確地提取出定義的要點呢?我們一般了解的是可以從主體、客體、方式、條件、目的、時間、結果等方面考慮,下面我就來重點介紹單定義判斷的關鍵詞的抓取與解題技巧的運用。
一般情況下定義判斷的關鍵詞有主客體、目的結果、時間、方式前提條件等,快速的識別及抓取最為重要的點不僅可以提高準確率,而且還可以大大縮短做題的速率。在做題過程中,我有以下幾點心得體會,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做不同的選擇。
1.抓住關鍵詞做對應(幼兒園階段)。
不同的定義的要點類型也是不同的,往往是各種要點的自由組合,有的是主體和目的,有的是方法和結果,有的是主體、客體、方法、結果的綜合,一般的題型需要我們快速的在題幹和選項中圈出關鍵詞進行字與字的對比即可,但是在對應的時候切忌腦補,嚴格對應。
我們看到一個定義時,首先要確定一下是否有明確的主體及客體,因為是一個事件的發出方和接受方,所以至關重要;其次目的和結果也是我們常關注的點,出現了時間關鍵詞的時候表明命題人想設置關於時間的正確或錯誤選項,因此著重考慮;最後,我們通過什麼方式來幹成這件事決定著不同的方式方法。這些關鍵詞需要我們提取加工濃縮,然後和選項進行比對。
例:自助行為是指權利人受到不法侵害之後,為保全或者恢復自己的權利,在情勢緊迫而不能及時請求國家機關予以救助的情況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對他人的財產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他相應措施的行為。依據上述定義,下列行為中屬於自助行為的是()。
A.高某住在某旅店,住店5天未付房錢就要離開旅店去車站,旅店服務員見狀揪住高某不讓其走,並打報警電話
B.甲趁乙不在的時候將乙家的玻璃砸碎,乙得知後也到甲家中將其同樣規格型號的玻璃砸碎
C.陳某搶劫計程車司機李某,用匕首刺李某一刀,強行搶走財物後下車逃跑。李某發動汽車追趕,在陳某往前跑了40米處將其撞成重傷並奪回財物
D.甲為救助自家和鄰居被突襲而來的洪水所圍困的財物,未經乙同意,使用乙的小船
解析:我們會發現,在這個定義中主體為「權利人」,前提是「權利人受到不法侵害之後」,目的是「保全或者恢復自己的權利」,方式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結果是「對他人的財產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題幹選是,我們對應關鍵詞會發現,「住店5天未付房錢」是權利人也就是服務員為保全自己的權利,「揪住高某不讓其走」是「對他人的財產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對應的天衣無縫,很自然的就會選A。
2.對關鍵詞有的放矢(高中階段)。
很多同學反映說定義關鍵詞太多,抓不到重點,這個時候抓主要,一般主要關鍵詞為主客體、目的結果、公式,這樣可以快速理清思路,當然你也可以你可以換成一句話:為了讓我開心(目的),趙老師(主體)今天(時間)用微信(方式)給我(客體)發送了一個小心心,我太開心了(結果)。記住這句話(當然,不一定是趙老師...),我們的關鍵詞就全部包含在裡面了。因此,平時我們在做定義判斷的時候也需要快速提取關鍵點,來做對應,而關鍵點的選擇就要保持以上這句話的敏感性,做題到中期後,關鍵詞有針對性的快速選擇提取將大大縮短我們的做題時間。
3.同質化選項排除(大學階段)。
選項的設置往往很有規律和針對性,一般情況下為3+1的模式,其中三個選項為一類選項,只有一個特殊,所以只能選那個特殊的。
例:比量是指通過已有的經驗或知識為參照而進行邏輯推理得出的認識結果。這樣的認識結果由於其作為參照基礎的知識或是經驗和邏輯推理都具有無誤性,所以其認識結果也就真實可靠。根據以上定義,下列不屬於比量的是()。
A.甲遊玩到山林深處,看到一名僧人在山澗邊挑水,身後是茫茫的叢林,從而知道林中有寺廟
B.乙看到遠處露天的舞臺上冒煙,而知道舞臺上起火了
C.丙早上起來,透過窗戶看見空曠平地上草木搖動,而知道外面在颳風
D.丁看到一戶人家生了一個男孩,非常開心,但是他知道,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
解析:有通過,通過後為方式關鍵詞,為「已有的經驗或知識為參照」,說明是之前已有的經驗,觀察選項發現A、C、D,三項均是運用已有的經驗或知識為參考進行的邏輯推理且認識結果真實可靠,而只有選項B舞臺上冒煙的原因不一定是起火,也有可能是舞臺特效,認識結果並不真實可靠,所以快速秒B。
最後,告訴大家一句終極秘訣,那就是「仔細仔細再仔細」,定義判斷無太多知識點,唯一需要你做的就是認真對應,如果不重視,最基礎的部分咱們也丟了,該如何披荊斬棘,又走過這根獨木橋呢?所以,各位童鞋一定要在平時嚴格要求自己,養成仔細審題的好習慣,以期在考場上達到選一個對一個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