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美國康奈爾大學有一個年輕帥哥喜歡泡酒吧,喜歡熱鬧。有一次,他認識了同學漂亮的妹妹,就邀請她去酒吧喝一杯。
他們進了酒吧。帥哥還沒坐下,就說:「聽著,在我給你買喝的之前,我只想知道一件事兒:今兒晚上,願意跟我睡覺嗎?」「願意。」「服務員,來兩杯香檳雞尾。」
這個帥哥學的是物理學專業。畢業後沒幾年,二戰爆發了。出於報效國家的熱情,他志願報名參加了國家核武器的秘密研究計劃,從此過上了與世隔絕、隱姓埋名的生活。他通宵達旦地做著枯燥的計算、核對數據等工作。原有的外界聯繫都被切斷,連妻子都不知道他在做什麼。只是在妻子因病去世,才被批准回家,見了最後一面。
這個大學生就是號稱「脫衣舞酒吧中的天才」,美國著名物理學家理察·費曼。費曼教授是典型的美國人性格,坦率、熱情、幽默,性情外露、熱衷社交。
很顯然,費曼教授是外向型的性格。但他從事自己所喜歡的研究工作時,又十分的安靜和專注。而安靜與專注,傳統上認為是內向者的性格特徵。
這就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性格外向者也可以安靜和專注,具有某些內向者的性格特徵,那麼內向者是否也可能熱情奔放,在某些情境下具有外向者的性格特點?
美國科學家布萊恩·拉圖提出了自由性格理論。他說,遺傳因素和社會環境賦予了我們內向或外向性格特徵,但是個人意識在性格形成中,同樣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我們可以在某些「個人重要項目」中超越自己的性格限制,超越自己的舒適圈。
換言之,內向者為了自認為重要的工作、他們愛的人,或者任何他們重視的事情,可以表現出外向者的一面。同樣,外向者也可能展示出內向者的特點。作為外向者有時能夠從事內向型工作,比如科研或寫作;內向者有時能夠從事外向型工作,比如銷售、演講或管理團隊。
這也被稱為性格的「橡皮筋理論」。人的性格就如同一根根橡皮筋,富有彈性且可以隨時拉長。當然這種拉伸是有限度的。這就像內向的比爾·蓋茨無論怎樣磨練自身的社交技能也成不了美國前總統比爾·柯林頓,而比爾·柯林頓無論花多少時間在計算機上也變不成比爾·蓋茨。
那麼,如何才能發揮個人意識的作用,超越性格限制,拓寬個人發展通道呢?
第一,要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業。
就像文章開頭我們提到的外向性格的理察費曼教授。選擇物理研究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雖然科學研究需要長時間保持極大的耐心和毅力,並且較少的與他人接觸。這些顯然不符合他的性格類型。但是對他來說,物理學研究工作賦予了他人生的意義。這是他個人意志的決定。
同樣,另一位性格內向的前東德女物理學者,身逢兩德統一的歷史時刻,她意識到自己有責任為建設一個更美好的國家而奮鬥。她克服了自己性格上的弱點,投身正是最終成為了德國聯邦總理。她就是安格拉·默克爾。
可見,人的性格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面對自己所熱愛的事業的時候,一個性格柔弱的人也會充滿熱情與力量。
第二,注意補充能量。
在自己性格舒適圈之外進行活動是會加倍消耗能量的。因為你要集中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才能扮演好超性格角色。
所以,在必要的時候採取與你性格類型相反的行為,然後儘量回到你的舒適區域,為之前揮霍掉的能量做補充。就像鯨魚雖然可以長期在海底潛泳,但每隔一段時間都要遊到海面上呼吸換氣。畢竟鯨魚不是魚,是哺乳動物,依靠肺呼吸。
具體怎麼做呢?你要在日常生活中創建可以補充精神能量的「恢復壁龕」。「恢復壁龕」指那些當你想回歸真實自我時要去的地方。對於內向者來說,它可能是空間上的,比如關上你私人辦公室的門;它也可能是時間上的,比如周末的獨處時間。
對於外向者來說,那是寂靜之後的狂歡。比如,沉悶的工作結束後,找朋友一起到酒吧聊天跳舞,或者和驢友一起去登山探險。
總之,性格是哪一種類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浪費你的稟賦,找到自己熱愛的人和熱愛的事。成功的秘訣就在於把自己放在合適的燈光之下。對於有的人來說,適合自己的燈光是舞臺上的的聚光燈;對另外一些人來說,一盞青燈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