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點燭光寄託哀思祈願和平

2020-12-17 濟南日報
  

  12月13日,南京師範大學合唱團在「燭光祭」活動中進行合唱。(新華社發)
  新華社南京12月13日電(記者 邱冰清 蔣芳)13日晚,悠揚的小號《南京記憶》響徹祭場,一場為30萬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舉行的燭光祭,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
  祭場中央的青磚牆上,白色花圈環繞黑色「奠」字,兩側石子路上鋪滿了白燭。夜幕下,長明火在燃燒,一盞盞燭光陸續點亮,劃破沉沉夜空。南京大屠殺倖存者代表、醫護人員代表、學生代表等手捧白燭,依次入場。
  南京藝術學院大三學生卞澤天是第一次參加燭光祭。「莊嚴肅穆的氛圍感染了大家,激起了我們對歷史的敬畏之心。」
  在武漢的抗疫經歷讓南京醫科大學附屬逸夫醫院護士施姣娜對「珍愛和平」有了更深刻的體會。「祖國強大是我們生活幸福的堅強後盾,也激勵著我們在自己的崗位上盡心盡責,貢獻力量。」
  入夜的南京寒氣刺骨,83年前的那個冬天更加寒冷。1937年11月,包括約翰·拉貝在內的20多位國際友人組建「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設置25個難民收容所,庇護25萬多名中國難民,溫暖了無數在瑟瑟寒風中絕望的心。
  約翰·拉貝當時的助理陳文書曾協助國際友人運輸糧食,陳文書的妻子徐淑德也曾是難民收容所的護士。他們在南京大屠殺期間表現出的善良勇敢,傳承至今。陳文書的後人中,有多人從醫,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他的外孫女李文麗也戰鬥在「前線」。
  「面對困難勇往直前、面對同胞守望相助,這是父母為後代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們會一代代傳承。願天下心存善良、敬畏生命的人共同攜手,維護和平。」陳文書的兒子陳聲德說。
  「83年了,請你們放心,現在祖國強大了,我們不會再讓悲劇重演,這是對你們最好的告慰。」南京大屠殺倖存者阮定東說。
  在《和平頌》的歌聲中,象徵和平的紫金草燈被點亮。點點燭光中,人們共同悼念83年前遇難的同胞,願逝者安息,願和平永留。

相關焦點

  • 2000盞燭光寄託哀思祈願和平
    2000盞燭光寄託哀思祈願和平 2020-12-13 21:01:55 參與互動   新華社南京12月13日電(記者邱冰清、蔣芳)13日晚,悠揚的小號《南京記憶》響徹祭場,一場為30萬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舉行的燭光祭
  • 點點燭光寄哀思 聲聲誦念祈和平 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燭光祭
    12月13日晚,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燭光祭活動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  江蘇臺記者毛俊說:「這裡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祭場,夜幕降臨,燭光祭已經開始了,在祭場中央黑色的石牆上,白色的花圈圍繞著一個巨大的奠字,下方是熊熊燃燒的長明火。
  • 點點燭光寄哀思 聲聲誦念祈和平
    燭光祭現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供圖中國江蘇網12月14日訊(記者 薛玲)點點燭光寄哀思,聲聲誦念祈和平。12月13日當晚,各方代表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祭場,用燭光追思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祈願世界和平。
  • 點點燭光祈和平 江東門紀念館舉行燭光祭
    熒熒燭火,寄託點點哀思。12月13日晚,燭光祭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祭場舉行。寒風中,小號手吹響《南京記憶》,如泣如訴。83名社會各界代表手持白燭,緬懷逝去同胞,祈願世界和平。作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系列活動之一,燭光祭活動自2009年起,已連續舉辦了11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張建軍說,今年已送別4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目前登記在冊的在世倖存者僅剩73人。白髮漸少,記憶卻不會淡忘,那段悲痛的歷史,需要一代一代傳承。但記住歷史不是為了記住仇恨,而是為了接好和平的接力棒。
  • 寄託哀思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祈願和平!
    寄託哀思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祈願和平! 今天是2020年12月13日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連日來市、區社會各界人士自發舉行紀念活動寄託哀思
  • 燭光祭·國際和平集會舉行:讓世界看到來自南京的和平之光
    來源:紫金山新聞 寒風中的點點燭光,照亮黑暗、寄託哀思。12月13日晚,燭光祭·國際和平集會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祭場舉行,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及其後代代表、援鄂醫護人員代表、青年學生代表等靜默肅立、寄託哀思,緬懷遇難同胞。
  • 點點燭光祭哀思 南京農業大學舉行燭光祭 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
    國家公祭日來臨之際,南京農業大學學子舉行燭光祭,悼念南京大屠殺慘案中死難同胞。傍晚時分,在點點燭光擺放而成的「12·13」字樣前,同學們莊嚴佇立,為革命先烈和30萬遇難同胞默哀。
  • 南京舉行「燭光祭·國際和平集會」告慰逝者祈願和平
    當晚,「燭光祭·國際和平集會」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各界人士手捧燭臺,告慰逝者、祈願和平。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12月13日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當晚,「燭光祭·國際和平集會」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各界人士手捧燭臺,告慰逝者、祈願和平。
  • 「遙寄哀思,祈願和平」 東南大學舉辦燭光祭悼念活動
    燭懷逝者,光燃長夜。東南大學師生們手舉蠟燭圍成一圈,親身參與到悼念活動中,祈願和平之花常開。   觀看南京大屠殺史實追述及史實視頻、燃燭光、誦詩歌,東大學子朗誦的詩歌《南京,南京》,令人動容。 我們銘記這段歷史,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堅守和平,避免悲劇重演。」學生們在留言牆上簽字留言。   「燭光祭活動是東南大學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系列活動之一,也是我校近年來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之一,旨在弘揚愛國主義文化,激發青年學生的家國情懷,引領東大學子勿忘歷史、凝心聚力、勇擔使命,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東南大學黨委研工部副部長張曉堅說,該校各院系還有相關的祭奠活動。
  • 東南大學舉辦燭光祭活動,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
    12日晚,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區和九龍湖校區的師生舉辦了燭光祭活動,通過擺放蠟燭、史實追述、詩歌誦讀、獻花默哀、留言籤名等形式,向南京大屠殺中的遇難同胞表達了深切的緬懷與哀思,在搖曳的燭光中
  • 我校華碩專業舉辦「勿忘歷史 共創未來」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燭光祭活動
    12月12日晚,在國家公祭日前夜,扶溝縣職教中心在國旗廣場舉行燭光祭活動,寄託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的哀思之情。來自學校華碩各專業的近三百名師生參加活動。夜幕降臨,寒冬月色中的國旗廣場被一片燭火點亮。學生代表、華碩計算機專業2019級高帥龍、宋雪豔朗誦祭文,表達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的哀思和永續和平的心願。
  • 寄託哀思 這種祭祀方式值得提倡
    為營造平安、文明、祥和的祭掃環境,南昌青山湖區昨日開展了「破除陋習、文明中元、黃絲帶在行動」活動,彩虹社區的居民系黃絲帶、摺紙鶴,通過文明、環保的祭祀方式悼念故人、寄託哀思。活動現場,有的居民拿起筆來把對親人的思念寫下來,有的則系上黃絲帶表達哀思,大家紛紛表示以後一定會用文明祭祀、節儉祭祀、網上祭祀、安全祭祀的方式,表達對先祖、先賢、先烈的懷念之情。而在南昌市東湖區豫章街道聆江社區,昨日上午,居民陸續帶來家裡閒置的書籍來到社區,在工作人員引導下把書換成鮮花,並來到贛江邊,以鮮花紀念先人。
  • 崑山慧聚寺舉辦中元節普渡會寄託哀思
    崑山慧聚寺舉辦中元節普渡會寄託哀思中新社發 王思哲 攝 發布時間:2014-08-10 18:00:40 【編輯:張越】 崑山慧聚寺舉辦中元節普渡會寄託哀思
  • 點點燭光溫暖鄉村師生
    教師節前夕,「農村教育燭光行動」走進夾溝中學這是第36個教師節來臨前夕,民盟淮南市委專門開展的「農村教育燭光行動」助力脫貧攻堅系列活動。當日上午,民盟淮南市委不僅為該校師生送去了優質的示範課,還給孩子們捐贈了體育用品。 9日上午9時許,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跟隨民盟淮南市委一行十多人乘車來到了夾溝中學。在簡短的講話之後,捐贈儀式開始了,22個精心購置的籃球讓在場的孩子們笑容滿面,他們拿到球後就迫不及待地在操場上玩了起來。
  • 翻譯歌劇《拉貝日記》,是在傳播和平種子
    「燭光祭」活動中,南京大學外教老師手捧蠟燭寄託哀思。南報融媒體記者 段仁虎攝   南大德語系教師羅克︓  翻譯歌劇︽拉貝日記︾︐是在傳播和平種子  去年,歌劇《拉貝日記》在德國柏林、漢堡以及奧地利維也納等地成功巡演,受到當地觀眾和業內人士好評,取得了良好的國際反響和社會效益。
  • 山西大同大學青年志願者開展「祭奠同胞,維護和平」國家公祭日系列...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牢記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增強當代大學的愛國主義精神,更多的了解歷史,表明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激發青年學生維護世界和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鬥的正能量,12
  • 傳遞和平心聲 匯聚前行力量
    現場,佩戴白花靜靜肅立的人群中,有致力傳承歷史記憶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有向世界傳播歷史真相的國際友人,還有朝氣蓬勃發出和平宣言的青年學生,他們在表達對死難者哀思的同時,更傳遞著追求和平的信念,匯聚起砥礪前行的力量。
  • 我們用音樂寄託哀思
    是用音樂寄託人們的哀思,不是壞事。」曹小夏說,在一場災難過後,音樂的力量是巨大的,「今天我們能這樣做,說明城市在進步。」(責任編輯:搜狐囧囧)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翻譯歌劇《拉貝日記》,是在傳播和平種子
    「燭光祭」活動中,南京大學外教老師手捧蠟燭寄託哀思。南報融媒體記者 段仁虎攝   南大德語系教師羅克︓  翻譯歌劇︽拉貝日記︾︐是在傳播和平種子  去年,歌劇《拉貝日記》在德國柏林、漢堡以及奧地利維也納等地成功巡演,受到當地觀眾和業內人士好評,取得了良好的國際反響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