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1/10的價格感受final A8000的聽感,final A4000、A3000與VR3000入耳式耳機評測
final在去年底發表品牌新一代旗艦入耳式耳機A8000,意圖在入耳式耳機創造出媲美日本CD之父中島平太郎參與開發的平面振膜耳機D8000聽感,使用不鏽鋼框體與全鈹振膜等豪華材料與頃盡工程技術,註定A8000金字塔頂端價位的宿命,而在今年秋季,final一口氣推出三款隸屬A8000延伸的平價產品A4000、A3000與VR3000,讓更多final愛好者能以親民的價格感受final新世代的基準聲。
▲左起為A4000、A3000與VR3000的包裝
▲A4000與A3000為收納盒,VR3000為收納袋
A4000、A3000是兩款音樂聆聽導向的鑑賞型耳機,VR3000則是一款主打音訊空間感的遊戲與影音觀賞用耳機,三款耳機都提供Type E耳塞、矽膠耳機掛配件,A3000與A4000還包括矽膠耳機收納包與獨立的耳塞盒,至於VR3000則是提供收納袋。
▲三款耳機的造型承襲自B系列的人體工學設計
A4000、A3000與VR3000三款耳機的初衷是將A8000的音色與特質以更親民的價格讓更多人感受,除了材質用料以外,為此Final也決定將這三款產品轉移到日本以外生產,同時採用全新開發的f-Core DU單體,機構部分也較相近外型的B系列、Make系列更為簡化,最終的結果是消費者得以以A8000 1/10不到的價格,感受類似A8000的氛圍。
▲殼體使用ABS材質
A4000、A3000與VR3000的外殼體造型承襲自Make與B系列的人體工學設計,結構設計簡化原本為容易維修的螺絲設計,並改以ABS材質作為殼體,不過透過摩砂表面搭配消光色處理方式,使得這三款耳機的外觀仍相當具有質感。
▲A4000與A3000使用2 Pin 0.78插針
此外可交換線材的A4000、A3000插針也選擇與B系列與A8000不同的2 Pin 0.78接口,但至少2 Pin 0.78還是主流端子之一,Final本身知名的"京"線亦有提供此端子版本,不過是否代表未來final會自MMCX轉移到2-Pin還不得而知,至於線材素體則採用Final當前普遍用於非頂級產品的無氧銅黑色線材。
▲為了使音質穩定,f-Core Du單體模塊使用黃銅包覆
畢竟A4000、A3000與VR3000並非定位在超高單價的旗艦耳機產品,當然單體方面也未使用A8000的純鈹金屬振膜,顧及到ABS殼體特性又為了實現優秀的音質,這三款耳機並未完全透過殼體設計作為主槍體,取而代之使用為此產品線新開發的f-Core DU單體,嚴格來說稱為單體並不精確,應該稱之為單體模塊機構更為合適。
▲三款耳機皆附耳掛設計,強調可降低聽診器效應
f-Core DU是一個以黃銅殼體包覆的6mm動圈單體模塊,強調比起鋁殼體更不易受磁力影響,並配合30um極細CCAW音圈,此外振膜部分雖非金屬材質,不過以壓製成形的振膜採用較一般量產規模更少的單一次產量,使振膜的質量在壓制過程受力更均勻,使f-Core DU的振膜比起量產振膜的厚度更均一,不會有傳統大量壓制生產容易發生厚度不均勻。
雖然三者的單體相同,不過透過調音等方式,三款耳機的風格卻有截然不同的走向,先從主要以遊戲體驗為主的VR3000介紹起;VR3000是特別針對在遊戲中常見的雙路立體聲效果所開發的耳機,而非以一般音樂所使用的雙聲道立體聲進行調音,旨在解決一般鑑賞型耳機遇到雙路立體聲錄製的空間音訊產生高音違和的問題。
▲VR3000是針對遊戲立體聲的雙路立體聲特性開發
簡單的說,VR3000的強項並不在音樂欣賞,而是原本就是為了使二聲道音訊更具立體感的特定音效,例如電影、現代遊戲,尤其以結合空間音訊的VR遊戲更是VR3000的專長;VR3000能夠進一步呈現宛若沉浸在遊戲空間當中,且聽感音場不遜於耳罩耳機,這也表示對不喜歡耳罩式耳機悶熱感的玩家,入耳式設計的VR3000絕對是方便的首選。
▲VR3000具備線控與麥克風
另外為了方便使用者在遊戲進行互動,VR3000的固定式線材設計帶有麥克風與實體控制鍵,如搭配智慧型手機、平板能夠作為通話與多媒體控制使用,不過收音效果則是一般耳機麥克風的質量,聲音的層次會較為扁平,若對收音要求較高的使用者應該是無法滿足的,但一般通話或是語音聊天還算可以。
▲A3000音色平衡舒適
而A3000與A4000則是採用A8000的音響心理學開發成果的產物,兩者皆強調聲音的通透與清晰,但也有著各自的特色;筆者認為,A3000繼承A8000平衡而輕鬆的調性,雖然不是一款聆聽當下會與之產生共鳴感的耳機。
但A3000沒有壓力、平順均衡的音色,也不刻意將音場拉遠,讓筆者想到類似Westone第一代UM1被形容成淡如水般的風格,或是當初鐵三角第一代AD5000初期機內線極性接反得舒服音色,使得A3000相當適合長時間聆聽音樂,甚至稍微打個瞌睡也不會忽然驚醒。
▲A4000有較鮮明的表現感與空間感
A4000則是繼承A8000出色的空間感,同時在樂器表現與通透感更為鮮明,在同樣的設備聆聽,A4000有著宛如A8000般酷似耳罩耳機的空間定位,比起A3000有更明顯的立體感,同時樂器聲與人聲不僅具有空間層次,人聲與樂器之間、樂器與樂器之間都能良好的區隔,能夠表現出歌手、背景聲的層次。
▲三款耳機能夠以平易近人的價格感受高階耳機的聽感
不過A4000雖然比起A3000來的個性鮮明,但卻也不會如一些流行樂取向的平價耳機刻意把高頻與低頻突出,A4000並不至於在短時間聆聽就產生聽力的疲倦感,感覺final應該是透過音響心理學的方式,讓人"感受到"而非"聽到"較強烈的高低頻,藉此使耳機能夠有鮮明的音色,卻不會是一款只能聽完一首歌就放下的耳機。
以這三款耳機的調音,筆者個人當然是比較偏好個性較為鮮明的A4000,不過若是在辦公室或是乘車等較長時間聆聽,筆者認為平順的A3000也相當出色,至於VR3000筆者則認為是比較特殊導向的產品,搭配VR頭戴設備、家用遊戲機、掌機等遊戲娛樂才是VR3000的強項。
▲A4000、A3000與VR3000皆使用部分開發A8000的經驗
對於曾聽過A8000的筆者,還是能明顯感受十倍以上價差對聲音細緻度的影響,不過畢竟需要搭配包括高階播放設備、高質量檔案才能發揮A8000優勢,對普羅大眾也不是那麼容易接受;A4000與A3000則能夠以容易接受的價格呈現A8000相似的形體,且解析細節足以在流行樂發揮,做為音樂愛好者平實但又能感受高級耳機氛圍的高級聽感耳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