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如何最終擊敗最大的敵人:地球大氣層

2020-12-27 百家號

大氣最顯著的特性之一是它不僅對陽光透明,對星光也是透明的。太陽下山後,當我們舉目仰望天空時,一幅由行星、恆星、星系和星雲組成的絢麗織錦照亮了天空。如果我們想看它,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用合適的工具去看。但我們對地球上存在的事物的看法是有限的。即使在無雲的夜晚,任何來自太空的光線都必須穿過100公裡(60多英裡)以上的大氣層,而大氣層本身在密度、溫度和分子組成上都有連續的變化。任何進來的光線都必須與大氣相抗衡,即使大氣是透明的,光也不可避免地會被扭曲。天文學家第一次終於有能力克服地球的大氣層,看到「真實」的 太空。

這是目前在現代天文臺上使用的最先進的自適應光學系統,並在許多方面幫助天文學家製作出比像哈勃這樣的天基天文臺所能獲得的高質量圖像。觀察宇宙最好的方法是用你能造出的最大、最強大、最精確的望遠鏡。你的望遠鏡越大,能容納的波長就越多,解析度就越高。更大的望遠鏡也意味著更強的光收集能力,使你能更快更詳細地看到較暗的物體。你想要最暗的天空,遠離所有重要的光汙染源,包括城市、魷魚漁場,甚至月亮。你要在儘可能高的海拔和儘可能乾燥的條件下建造望遠鏡,消除雲層和水汽的影響。

莫納克亞山的山頂有許多世界上最先進、最強大的望遠鏡。這是由於莫納克亞火山的赤道位置、高海拔、高質量的景觀,以及它通常在雲層之上的事實。但是不管你的海拔有多高,你仍然有地球的大氣層需要應付。暖空氣上升,冷空氣下沉;風吹;地球自轉;等等。所有這些影響和更多的導致我們大氣中的分子不斷移動和抖動。從天文學的角度來說,每個觀測者都必須嘗試找到方法來補償你望遠鏡上的每個相機像素所受到的數以萬億計的分子幹擾。

我們的大氣層是一個動蕩的實體,層狀氣體層以某種混亂的、不可預測的方式從任何角度流動。平心而論,最低的層對我們的觀測來說是最密集和最具破壞性的,這就是為什麼望遠鏡是在如此高的海拔上建造的,而且是在眾所周知的空氣靜止乾燥的地方。

幾十年來,克服這一問題的唯一希望就是將望遠鏡發射到太空,使其脫離大氣層。但是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出現了一種新的方法來幫助解決這個問題:使用自適應光學。:如果你向外看一個天文目標並試圖拍攝它,大氣會從太空中嚴重扭曲光線,直到它到達你的望遠鏡。但如果你知道天空中哪怕是一個物體的確切位置和亮度特性——比如一顆恆星——你就可以通過一個程序來很好地補償大氣層。四個步驟如下:

測量來自整個視野的入射光,包括從已知的恆星。將光線精確地複製下來,使其到達目的地的時間延遲。計算出你需要一個鏡子的形狀,才能將引導星的扭曲光線還原到它原來的點狀形狀。然後創建一個反射鏡,反射所有延遲的光線。當這種延遲時,反射光到達你的傳感器,如果你工作做得正確,你應該有一個沒有失真的圖像。

這被稱為自適應光學是因為這不是一次性的適應,而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鏡子必須不斷地適應大氣中的混沌變化,以彌補不斷變化的失真。有一段時間,我們只能使用自適應光學來觀察附近有一顆已知的、大家都很了解的恆星的目標。但隨著我們技術的進步,我們不再受到這種限制。

我們的大氣層是分層的這一事實對於這種方法的成功至關重要。某些元素與其他元素是分開的,並且只在非常特定的高度才能找到。鈉是一種非常罕見的元素,它恰好集中在100公裡(60英裡)以上的薄層中。如果你向空氣中發射一束鈉雷射,它將不會受到幹擾地以直線運動(除了大氣扭曲),因為低層大氣中的原子都沒有合適的量子特性來吸收它。雷射將繼續前進,直到它與在那薄的、高的層中發現的鈉原子碰撞,在那裡它將被吸收,並使它們進入激發態。這些被激發的原子然後自發地去激向各個方向,包括從雷射發射回來的方向。這種人造光源由地面的鈉雷射器製造,現在可以用作人造導星。

當然,這並沒有擁有一顆真正的恆星那麼好,因為只要地球的引力存在,大氣層就會繼續存在,儘管很微弱。由於這些遙遠的原子和分子所提供的阻力,即使是在大氣層上空數百公裡軌道上運行的衛星和天文臺最終也會落回地球。

2012年,我們首次使用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自適應光學技術,與雙子天文臺(Gemini Observatory)相連,在對比中超過了哈勃太空望遠鏡。下面這張圖片是用地面上的8.19米望遠鏡拍攝的,左邊是配備了尖端自適應光學儀器的望遠鏡,右邊是2.4米的哈勃太空望遠鏡。看看你能不能分辨出,雙子星座發現了一些被哈勃忽略的星體。

:有一天,我們可能會在月球上建造地面望遠鏡,或者擁有一個可工作的太空升降機,但那是很遙遠的事情。最近最偉大的進展,對未來來說是非常好的預兆,是拜帕拉納天文臺所賜,它擁有VLT:一個由四個8米級望遠鏡組成的陣列,位於地球上最好的觀測點之一。

通過創造四顆星而不是一顆星,天文學家可以更好地適應圖像的整個視野。人造恆星可以相互獨立地在天空中移動,望遠鏡也可以獨立地移動,這樣就可以獨立地優化每一幅圖像的自適應技術。這對於望遠鏡技術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成功,而且它有望在視野範圍內大大改善地面上的望遠鏡圖像。

幾十年來,應對氣候變化的唯一方法就是要麼接受它,要麼超越它。然而,在過去幾年裡,所有這些都在改變。是時候認真考慮為我們所有的大型天文臺配備像這樣的自適應光學系統了。如果這些改進繼續下去,地面天文學也許能夠超越太空望遠鏡,就每美元成像質量而言,一勞永逸!

相關焦點

  • 太陽系最大的行星,和地球有哪些不同?
    大氣層:地球大氣層主要可以分為五層: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成層和散逸層。通常來說,距離地面越遠的大氣層裡,氣壓和空氣密度會降低。但是溫度和海拔的關係更複雜,某些情況下,海拔升高溫度卻也升高。大紅斑,作為著名的木星大氣風暴,最晚形成於十七世紀末期,在這期間它一直縮小、擴張,但是在2012年,有科學家認為大紅斑可能最終消失。圖解:來自旅行者1號詳細的假色木星大氣層影像,顯示巨大的紅斑和經過的白色鵝蛋形氣旋木星一直被由氨晶體和硫氫化銨組成的雲層覆蓋著。
  • 大氣層中是否有生命可以生存的空間?有哪些恆星有此類大氣層?
    我們發現地球的大氣層似乎充滿生命,懸在令我們深感驚訝的遠處。颶風偵察機曾經在地表以上略高於6英裡(10公裡)處對空氣採樣,發現繁茂(高濃度)的細菌和真菌生活在那裡!最低限度說,在那裡發現的細菌有些有活性,這是個好兆頭。地球能量收支示意圖,包括傳入和傳出輻射(數值以W/m^2表示)。衛星儀器(CERES)測量反射的太陽和發射的紅外輻射通量。
  • 科普:天文學中是如何通過視差法測量地球和恆星之間的距離的?
    漂亮的恆星自從文明誕生以來,天文學就伴隨著文明的發展而進步,儘管當時還只是佔卜學(或許更多的人認為是偽科學),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天文學和數學是所有科學中最早發展起來的兩門學科(儘管現在的天文學只能算作是物理學的一個較小的分支了
  • 嫦娥五號返回器如何回到地球?專家揭秘:要先在大氣層上打個水漂
    中國發射的「嫦娥五號」探測器實現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採樣返回,已經完成了大部分使命,即將帶著2千克月巖和月壤樣品返回地球。「嫦娥五號」被稱為是中國航天史上難度最大任務之一,該探測器返回地球的過程也相當複雜。
  • 天文學和宇宙學上的進展如何影響天文館?
    它包括1幢主體建築,以及青少年觀測基地、大眾天文臺和魔力太陽塔等附屬建築,建成後將成為全球建築面積最大的天文館,預計於明年開放。上海天文館項目工地。它是怎樣模擬太陽系和宇宙,怎樣隨著天文學的發展而變化?它的內部和外部結構之間有著何種聯繫?對於現代天文館來說,天文學和宇宙學上的進展如何影響天文館?這些問題,都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以下內容節選自威廉·法爾布雷斯所著的《天文館簡史:從星空劇院到現代天文館》,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 NASA公布土星最大衛星全貌地質圖,科學家:與地球表面特徵相似
    據報導,近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了土星最大衛星「土衛六」的首張全球地質圖。科學家們根據NASA「卡西尼」號的探測器數據,繪製出了這張全貌地質圖。地質圖顯示,這顆衛星可能是太陽系中地質最多樣化的星體,存在大量有機物,甚至或許可以孕育生命。NASA宣布,將會在2026年派遣一架無人機探索「土衛六」。
  • 最大巖質星球被發現!比地球大39倍,可憐的是大氣層全被奪走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天文學家在探索外太空宜居星球時,往往以地球為參考標準,如果有一顆行星的條件和地球相似,那麼它無疑會獲得科學家更多的關注。這樣的行星首先需要是巖質星球,因為地球本質就是巖質星球,像木星、土星這樣的氣態行星並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陸地表面提供給生命生存,因此天文學家在探索系外行星時會格外留意巖質星球。根據報導,前段時間國外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獨特的巖石行星,並將其命名為「TOI-849b」。
  • 太陽活動開始後,大氣層將達到「創紀錄的低溫」
    由於缺少太陽黑子,地球大氣層在未來幾個月將變得極其寒冷。到2018年,太陽已經有190天- 60%的時間沒有太陽黑子,這表明太陽活動的最大值可能已經過去。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的科學家警告說,從最大到最小的轉變是如此極端,以至於地球大氣層可能會經歷「創紀錄的寒冷」。太陽的周期大約為11年,在此期間,它會達到太陽的最大值,然後達到太陽的最小值。在太陽活動高峰期,太陽會釋放出更多的熱量,並散布著太陽黑子。太陽最小熱量的減少是由於磁波的減少。
  • 大氣層是地球的保護傘,我們卻一直在破壞它,你知道它的重要性嗎
    大氣層是地球的保護傘,我們卻一直在破壞它,你知道它的重要性嗎?對於一個孩子來說父母就是孩子的保護傘。但是對於地球來說。誰?是地球的保護傘呢?可以說,大自然的每一個設計都是那麼的神奇,那麼的奇妙。地球上能夠適合許多的生物生存。也是來自大自然神奇能力,然而地球的保護傘就是大氣層。
  • 你知道地球上的水來自哪裡嗎?
    英國華威大學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課題組負責人羅伯託-拉迪介紹說,「我們發現了越來越多的富含水分的小行星,而非個例,而且這些小行星與我們太陽系內的許多小行星很相似。因此,許多行星可能也含有大量的水,甚至會比地球上的水還要多。一般認為,地球最初是乾燥的。我們的研究有力地支持了這一觀點,那就是地球如今的海洋可能是由富含水分的彗星或小行星的撞擊造成的。」
  • 科學家發現光木星大氣層中的水就是地球海洋的32倍
    木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質量是地球的318倍,體積是地球的1300倍,它是一顆氣態巨行星,有著厚達幾千公裡的大氣層,大氣層的下面是金屬氫的海洋,但那裡面並不是水,而是氫元素在壓力極大之下的狀態,一般認為木星上的水是比較少的,不過最近美國科學家在朱諾號探測器傳回的數據上發現並非如此。
  • 奧秘的學科:什麼是天文學?
    天文學通常被看作是最古老的科學,它源於我們對天空的好奇。數字影像呈現的米黃色行星,其周圍圍繞著米黃色和黑色的光環,鑲嵌在漆黑的背景上。研究地球大氣層之上空間的科學,稱之為天文學。它的名字起源於一位希臘天文學家,它的研究範圍包括:恆星,行星,彗星,星系以及宇宙中較大規模的物體。
  • 麥哲倫巨型望遠鏡,望的是天文學的未來
    過去的25年裡,通過改進標準2到4,地面天文學有了顯著的發展。1990年,凱克10米級望遠鏡時世界上最大的望遠鏡,雖然現在有很多8到10米級望遠鏡,但10米級仍然是現存最高標準。(10米望遠鏡可以在250公裡之外分辨人的兩隻眼睛,或在10公裡外讀出報紙上的標題文字。)
  • 月球引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為什麼月球一點大氣層都沒有?
    月球直徑是地球的1/4,質量只有地球的1.2%,表面重力加速度是地球的1/6,表面幾乎接近真空狀態,是太陽系中第五大的衛星。月球表面之所以沒有大氣層,有兩個主要原因:天體質量一個天體的質量,幾乎決定了這個天體的基本性質,如果天體質量太小,天體表面的引力很弱,就無法束縛氣體形成大氣層。
  • 時至今日,天文學如何與藝術結合為天文學藝術的?
    在所有的科學中,天文學在激發靈感的能力上是最不尋常的。古往今來,在地球上幾乎每一種文化中,天空中的天體都是無數繪畫、詩歌和音樂作品歌頌的主題。本文僅獻給所有受到天文學的啟發或對天文學有參考的藝術形式。天文學對建築的更直接的影響,比如讓建築元素與天文物體或事件保持一致,像巨石陣這樣的建築地點,它的主軸線、通往石柱的古道和夏至日早晨初升的太陽,在同一條線上;另外,其中還有兩塊石頭的連線指向冬至日落的方向。(二)陶瓷、雕塑、繪畫由於天文學在人類歷史上扮演了如此重要的角色,天文學的許多主題元素在各種設計中已經使用了數千年。
  • 太陽系八大行星中,為什麼只有地球大氣層中的含氧量較高?
    化學元素周期表說到氧元素的分布,先講一下元素是如何產生的?由上圖可知,在地球上氧元素的豐度最高,大約佔46%,其次是28%的矽,鐵元素僅佔6%。氧元素雖然在地球上的豐度最高,但自然界中的氧氣含量卻不是最高的,在地球大氣中僅佔21%。氧比較活潑,易與其元素發生反應,主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自然界中處於游離態的氧比較少。比如廣泛分布在地球上的沙子,主要就是由二氧化矽構成的。
  • 月球沒有大氣層,但太陽系有7顆衛星擁有大氣層
    月球,是地球的衛星,相對於所環繞的行星,是體積和質量比最大的衛星,平均半徑1737.1公裡。 雖然月球沒有大氣層,但太陽系有7顆衛星擁有大氣層: 1.木衛一,是木星的衛星,平均半徑1821.5公裡。
  • 同樣跟地球有大氣層的木星,它的地表是什麼樣?科學家給你答案!
    我們生存的地球是處於太陽系之內的,時時刻刻圍繞著太陽運轉,每天我們看著太陽移動,感覺它是在圍繞著我們不斷地在轉動,其實是我們的星球繞著它在不斷地轉動。除了地球位於太陽系,還有很多行星是處於太陽系中的,首先就是八大行星,這是太陽系的核心,就像是母親與孩子的關係,沒有太陽這八個星球也將會不復存在。而我們今天要介紹的就是這其中之一的一顆行星——木星。
  • 被大氣層雕刻而成的錐體隕石,如何判斷它來自於太空何處?
    在很多現象的背後,總是隱藏著一些規律,科學家們在地球上發現的大多數隕石,雖然看上去都不過是隨機形狀的斑點,但只要將它們的所有部分銜接到一起,就會發現其中大約有25%的隕石都呈現出錐形的外觀。客觀而言,隕石在地球上的出現頻率並不罕見,那麼,我們如何全面地理解什麼是隕石、以及來到地球之後的它們為何形狀變得出奇的統一?
  • 天宮一號即將再入大氣層燒毀,碎片墜落概率極低
    攝影:LINTAO ZHANG, GETTY3月30日至4月2日,天宮一號國際空間站預計將再次進入地球大氣層,並在燃燒過程中分崩離析。有專家分析,天宮一號墜入人口稠密地區的概率幾乎為零。撰文:ANDREW FAZEKAS中國的天宮一號空間站即將墜入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