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網訊 4歲的晨晨吞下16顆磁鐵,在體內串成一串手鍊,引起腸穿孔。記者今天從溫醫大附二院小兒外科獲悉,經過手術,孩子體內的磁鐵被取出,但還未脫離危險,正在ICU接受治療。據稱晨晨吞下的磁鐵是家裡的一種玩具,跟一種巧克力豆很像。對此,醫生提醒家長,趕緊在家找一找帶磁鐵的玩具,找到了快點扔!
X光顯示,晨晨腸子裡有一串「手鍊」
吃了16顆「巧克力」,最後只能手術取出
周日上午,溫醫大附二院小兒外科副主任醫師陳聰德發了一條朋友圈——「提醒:又又又是磁鐵,當巧克力吃下去的,兩處空腸穿孔,家長們真的需要重視了,檢查下家裡的玩具是不是含有磁鐵構件。」
陳聰德朋友圈說的這個孩子就是來自瑞安的晨晨。因為腹痛嘔吐兩天,周六那天,家人把她送到了溫醫大附屬育英兒童醫院急診科。
X光檢查讓醫生大吃一驚:晨晨的腸子裡有一串手鍊樣的異物。「手鍊」由十幾顆珠子組成,緊緊地挨在一起。經過詢問,家長告訴醫生,家裡有一種叫巴克球的玩具,是由上百顆磁力珠組成,看上去很像巧克力豆。
會不會孩子在玩耍的時候,把磁珠當巧克力豆吃了?晨晨被轉到附二院小兒外科進一步治療。由於晨晨已經出現了腹膜炎的症狀,7月2日凌晨,醫生給她做了急診手術。打開腹腔後,手術的小兒外科副主任醫師林進漢發現她吞進去的果然是巴克球上的磁力珠,而且有16顆之多。磁珠在磁性的作用下吸成一串「手鍊」,導致小腸穿了兩個孔。
醫生取出了16顆磁鐵珠子
一個月發生4起,都引起腸穿孔
作為一名小兒外科醫生,陳聰德和同事從小朋友肚子裡「掏」出過不少小玩意兒:紐扣、髮夾、電池、硬幣……但他最不願意看到的是——吸鐵石。磁鐵因為有磁性,會在腸道裡粘在一起,容易造成腸穿孔、腹膜炎,對腸道的損傷很大。像晨晨這樣的情況,雖然磁鐵已經取出,但今後發生腸梗阻、腸粘連等情況的概率會比普通人高。
陳聰德曾在2010年寫過一篇關於磁鐵對幼兒危害的論文,發表在中華小兒外科雜誌。但7年過去了,之前只是個例的吞磁鐵現象卻越來越多。「就我所知,過去的一個月,因誤吞磁鐵造成腸穿孔,我市就發生了4起。」
今天中午,記者走訪了市區幾家玩具店,詢問是否有巴克球出售。在飛霞橋一家玩具店,有店員稱,巴克球在前段時間賣出不少,最近沒有貨。隨後,該店員向記者推薦了另外兩款磁鐵玩具,稱銷量還不錯。記者發現,其中一款玩具被做成徽章樣,另外一款的磁鐵則由2個圓形磁鐵和1個U形磁鐵組成。圓形磁鐵跟一元硬幣差不多大小,很容易被孩子誤吞。但在玩具外包裝上,記者未發現相關的警示以及適應的年齡。
在淘寶上,記者搜索「巴克球」,發現有店家的銷量達到了近萬。有淘寶店家表示,巴克球是為成人設計的休閒用品,它由數百到上千顆的強磁性圓球構成。但不少巴克球的設計五彩繽紛,「不少人買回家就是給孩子玩的。 」同樣,網店銷售的巴克球大部分也沒有相應的警示。
對此,陳聰德提醒家長:除了不要給孩子購買帶磁鐵的玩具外,還要趕緊在家找一找帶磁鐵的玩具,找到了快點扔!因為,這些磁鐵玩具有可能成為好奇寶寶的「零食」而被誤吞下肚。
來源:溫州都市報
記者:何群芳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