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方式?我想這個問題家長已經看過許多種解答了。
中國有句古話叫:「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還有諸如「憶苦思甜」的成語。一些家長都這些老祖宗留下來的話當做「傳世名言」十分認同。
但我們的孩子真正需要這些嗎?最近聽過一個故事:
一位父親帶著上小學的女兒出門逛街,路過肯德基,女兒問父親能帶她進去吃一頓漢堡嗎?父親很糾結,因為這一頓飯可能就會花掉自己半天的工資。
為能滿足女兒的願望,父親帶女兒去吃了夢寐以求的肯德基。但是在點餐的期間,這位父親一直在對女兒說,這一頓肯德基要花掉自己半天的工資,所以你要知道這頓飯的來之不易,要好好學習,以後長大賺錢了就能每天都吃肯德基了。
這位父親的話乍一看來沒有一點毛病,而且許多家長也這樣教育孩子,為了讓孩子「憶苦思甜」,這樣才可以更加努力的學習。
但如果我們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呢?孩子請求父親帶她來吃肯德基本身是一件十分開心的事情,但是得知自己的一頓飯就要花掉父親半天的辛勤汗水時,這頓飯可以也吃的不是那麼開心了。
自己努力以後就會有肯德基可以吃,但剛上小學的孩子會思考那麼久遠嗎?孩子畢竟是孩子,想讓六七歲的孩子去辯證思考問題?這得早熟到什麼程度?
剛上小學,再懂事的孩子也只能看到眼前的利弊,孩子只會明白這頓肯德基很貴,父親很辛苦,但是父親還是帶我來吃了,所以吃到自己想吃的肯德基,但我也應該表現很悔恨的樣子。
這樣來看,這位父親錢也花了,孩子也沒開心得起來,教育孩子的話說了等於沒說。
為什麼中國的家長總是喜歡這樣教育孩子呢?
我想每位家長都是愛孩子的,總是希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地方給孩子最好的。
但他們窮怕了,就像《人民的名義》侯勇飾演的趙德漢一樣,窮怕了。家長們總是想讓自己為孩子付出的每一點一滴,都能讓孩子記住,讓孩子懂得自己的不容易,從而努力學習。
不可否認,家長的初心是好的,但是在這一句一言當中,家長就會無形中給孩子壓力,讓孩子從小就有內疚的心理,求父親吃頓肯德基都有了滿滿的負罪感。
如果這樣繼續教育孩子,會使孩子在往後的為人處世中,將別人的需求凌駕於自身的感受之上。
別人有求於自己時,自己將別人的事看的比自己的事都重要。而自己要尋求他人幫助時,卻遲遲不敢開口,怕給別人添麻煩。
說到底,有這樣心理的人並不是因為貧窮,而是貧窮的家長對貧窮的看法,如果家長鼓吹家裡的經濟情況有多麼多麼緊張,反而會對孩子的潛意識裡形成一種自卑感。
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將事情原原本本的告訴孩子就好,這裡就會有許多家長會覺得原原本本告訴孩子不是會讓他更加自卑麼?
其實不然,孩子雖小,意識不到未來所能發生的事情,但簡單的辨別是非能力還是有的,所以,讓孩子明白一切來之不易是需要正確和積極的方式來傳達給孩子。
帶孩子吃完肯德基,我們可以對孩子說,覺得好吃嗎?其實我們在家裡也可以做,你自己去研究一下烹飪方法,以後我們就可以自己在家做漢堡了。
這時,孩子就會明白吃一頓肯德基不算什麼值得在同學面前炫耀的事,而且吃肯德基也就沒有負罪感。
所以,孩子的性格培養並不是我們灌輸大道理就能形成的,而是要我們家長在日常的一言一行中為孩子做出表率的作用,給孩子一個積極樂觀的心態,這樣不論以後發生什麼事,孩子在面對問題時都能從容不迫,坦然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