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來自於我國古代經典著作、歷史故事和人們的口頭故事。成語的意思精闢,往往隱含於字面意義之中。成語是文字藝術的升華,往往在交流中化繁而簡,深入淺出的效果。
為了將這樣的文字表現形式得意展現,中國郵政先後發行了2004-5《成語典故(一)》和2010-9 《成語典故(二)》,其中每一個小故事都富含著深深的哲理。除了郵票上展現的成語之外,集郵君還給大家列舉幾個飽含動人心弦,飽含情感的成語。
三生有幸
有一天,唐朝圓澤和尚正他和朋友李源一同去旅行,圓澤主張從長安走斜谷道入蜀,李源則主張從荊州走水路,可以一覽三峽盛景。圓澤拗不過李源,於是二人攜手走水路。這一日到了南浦(古萬州名),只見一位孕婦在河邊打水。圓澤潸然淚下,對李源說:「我之所以不願走這條道,就是因為這個緣故,我早就預知會轉世成為這位婦女的嬰兒,今天終於是避不開了。
於是囑託李源:「三天之後,請到她家去看看,如果嬰孩對你笑一笑,就是我了。再等到第十三年,中秋的月夜,我在杭州天竺寺等你,那時我們再相會吧。」
他們分別後,就在這一天夜裡圓澤便圓寂了。第三天,李源善到那位婦人家裡去探看,嬰兒果然對他笑了一笑。等到第十三年後的中秋月夜,李源善如期到達天竺寺去尋訪。
剛到寺門口,就看到一個牧童在牛背上坐著唱歌,道:「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
這則小故事因宋代大文豪蘇軾的《僧圓澤傳》而廣為流傳。現在人們常用三生有幸來比喻特別的緣分,也用「三生有幸」來稱譽那些偶然相識的如知己一般的朋友。
2004-5《成語典故(一)》
蘭因絮果
《如懿傳》裡當一切陰謀揭開,乾隆終於知道自己冤枉了如懿,而始作俑者都是令妃,但對如懿來說心傷神逝。她只對乾隆講:蘭因絮果。乾隆在養心殿將這四個大字寫下,默默發呆,不知是想起了少年的青櫻和弘曆,還是想到了四個字背後的故事?
「蘭因絮果」這個成語見於《左傳·宣公三年》。春秋時鄭文公侍妾燕姞夢見天女贈給她一朵清幽的蘭花,告訴她佩戴蘭花便有好事。果真不久她就與鄭文公結成了夫妻。燕姞生了一個兒子,取名為蘭。然而生活不是童話,鄭文公不但花心,而且殘忍,他不僅殺死了自己其他兩個兒子。公子蘭也在鄭國奪嫡之爭中流落他國,後來燕姞在鬱鬱寡歡的日子中逝去。多年過去,公子蘭繼位,是為穆公。穆公為紀念自己的母親種植了一株蘭花,人們感慨燕姞的命運,便把她夢蘭一樣的姻緣,飄絮一樣的結局總結了,創造了這個讓人愴然淚下的成語「蘭因絮果」。現在多比喻男女婚事初時美滿,最終離異。
紅葉題詩
唐朝年間,後宮的宮女只能一生遂向空房宿。無聊之時上陽宮女題詩紅葉,拋於宮中流水寄懷幽情。詩人王建曾寫詩讚曰:「上陽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宮處處流。畫閣紅樓宮女笑,玉簫金管路人愁」,這個所謂的人間仙境宮苑,只不過是唐王朝千百宮女慘澹人生的囚牢,身處這種寂寞和悲慘境遇的上陽宮女就用紅葉寄情,反映的是整日閉鎖深宮中宮女的寂寞與悲哀。後世多用紅葉題詩用來比喻男女之間奇特的姻緣。
2010-9 《成語典故(二)》
人面桃花
相傳,唐朝詩人崔護進京應試,於清明節遊長安城南,見一村舍為桃花環繞。崔護因口渴敲門討水,有一美麗的少女開門送水,兩人一見鍾情。第二年清明,崔護重遊舊地,桃花依然盛開,而門卻鎖著。崔護不勝惆悵,提筆寫《題都城南莊》詩在門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於是傷神離去。那少女外出回來,看到門上的詩,後悔外出,相思成病。又過了幾天,不死心的他又回到那個地方,這一次大門不但沒深鎖,還看見姑娘的父親,姑娘的父親傷心地告訴他說:「我女兒因為看了他寫的詩因此得了相思病,沒想到竟因此而死了。」他聽了之後非常難過,情不自禁抱著姑娘大哭,沒想到這時姑娘卻醒了過來,原來她只是昏倒而已。不久後,身體漸漸痊癒的姑娘就和讀書人結成了夫妻。
後來「人面桃花」也經常形容形容男女邂逅鍾情,隨即分離之後,男子追念舊事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