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正好寫了改行的文章,因為最近不太忙,我就想學學剪頭髮。(有同學叫我 Tony 想 )
至於為什麼要學這個呢?其實我也不清楚原因。就算是一種打發時間的愛好,就和看綜藝,追劇差不多,你就當我是太閒,這個不是重點。
當我買了書,買了工具(上圖的剪刀),找到了學習視頻。學著學著就發現了有意思的事。
在工業設計中我們經常討論的話題,沒想到在美髮學習的課程裡也會提到,給了我不少啟發。我覺得可以寫一篇文章給你講講。
在B站上,我找到了一個叫鑫米的美發老師的視頻。他的表達,拍攝,技法,以及認知水平都很高,於是我把他的兩百多個視頻都看了一遍,確實幹貨滿滿。
他的視頻中很大一部分講的是美發行業的現狀,美髮師的求職和成長。這其中的道理,如果把美發這個詞換成工業設計,感覺也是成立的。所以讓我產生了很多共鳴。
(下面藍色文字是我的備註)
美髮師的職業該怎麼樣規劃?
鑫米老師說,很多年輕的美髮師都是迷茫的,不知道未來的路怎麼樣走。(看到這話是不是覺得在說我們這個專業?所以什麼行業的,都有不少人,甚至大多數人都是很迷茫的。)
剛開始的美髮師,由於各方面的能力和經驗都不足,不可能去一些大的美髮店就職,因為顧客看到他們稚嫩的形象和匱乏的閱歷都會產生不信任感。
於是,他只能去那種很小的理髮店裡打工。而那些去小理髮店裡理髮的顧客,往往也都是社會偏底層的人。一般情況下,這些顧客的生活也是非常苦的。心裡比較多的是勞累和對生活的不滿。
這時,年輕美髮師剛剛踏上社會,最先看到的就都是這個行業最不好的一面。稀少的薪水,辛苦的工作,和抱怨的顧客。
這樣一上來就積累了很多負能量,卻體會不到這個專業的樂趣和美好,那麼年輕美髮師很容易對未來喪失信心,放棄這行也是很常見的事。
鑫米老師鼓勵年輕美髮師早一點去高端的店做美發助理。(就是打雜的,沒有機會給顧客剪頭髮)年輕美髮師早一點進入高端美髮店,看到更多這個行業美好的一面,這樣對自己來說也更有目標感,更有動力做下去。
這個可能就是啟發我們,畢業之後要儘量去高端一點的公司打雜或者實習,不過這個還是要看個人水平的高低,高端的機會不是每個人都進得去的,更何況,什麼是高端的機會,在我們這行並沒有統一的共識。
但這提醒我們,剛畢業,是很容易看到這個行業最負面的東西的。往往和學校裡教的,以及我們自己想像的完全同。很多人也是因此放棄或者轉行的。
但這依然是現實,起步的時候就能進入高端的人畢竟是少數。
美髮師分為幾個等級?
1,理髮師:
就是頭髮長了,要有人剪掉。理髮就是把頭髮剪短的意思。
2,造型師:
就是利用理髮技巧,給顧客剪出一個特定造型的頭髮。
3,美髮師:
根據顧客不同的頭型,不同的發質,給顧客設計一個合適的髮型。
4,設計師:
能創造出一些新穎的髮型,對顧客的髮型,化妝和服飾搭配都有所把控。
(能做到這種人物整體形象設計的高級美髮師是很少的。比如一個高端品牌發布會,高級美髮師需要對模特的髮型,化妝,服飾都進行設計和執行。)
不過現實是,大多數美髮師,其實一直做著理髮師的工作。顧客一般都會在網上找到喜歡的髮型,拿去給美髮師看,說自己想要這樣的造型。
這讓我想起,工業設計服務也存在著這樣的分級。
有同學和我抱怨,自己所在的設計公司,就總是讓他們按照某個設計圖片去模仿那種外形風格。感覺這樣就不是設計了,只是模仿和抄襲。
知道了美發行業的分級,我才一下子理解了這種現象存在的原因。這不就是顧客拿著網上的髮型圖片去理髮店裡剪頭髮的場景嗎?
有的客戶就是需要設計公司給自己的產品做一個特定外觀風格的設計。需求確定,不需要什麼創意的發揮。這似乎並沒有什麼問題呀。
如果你是美髮師,你會看不起這樣的顧客?抱怨顧客土老帽,不知道做原創設計,只知道模仿別人的髮型嗎?
如果從美發的角度思考,你肯定知道,對於顧客來說,這樣理髮的風險是最小的。因為有一個明確的髮型目標。
要是碰上那種顧客,說讓你自由發揮,隨便什麼髮型,告訴你 「我看好你哦。」 你慌不慌?你也許巴不得他拿著髮型圖片來找你,你還安心一點。
有的時候,來找我做設計的客戶說,你看看怎麼設計比較好,我沒什麼具體要求,按你的風格來就行。這種項目面前,我也是很慌的。要不是長期合作的客戶,心裡還真的是沒底。
所以如果你更進入社會,從設計模仿工作開始做,也許只是你一開始看到了這個行業最不美好的一面而已,但這個過程恰恰是練好基本功的必經方式。
話說回來,誰最有機會脫離這種模仿設計的等級,走上原創設計的道路呢?當然是那些風格模仿做的很熟練的設計師,因為他們基本功紮實。之後,才可能進一步去挑戰更多注重創作的項目。
如果給你一個髮型圖片,你都不能模仿著剪出來,那顧客更不可能相信你,能給他做什麼髮型創意了。
沒有技術和基本功,越是追求美感的美髮師,越是作死。
鑫米老師說,有一些美髮師,在做髮型的時候,非常的忽略細節,靠一些美感上創作,加上一些照片的拍攝,然後把照片作為作品發表出去,來吸引顧客。
他認為,如果基本功不夠的美髮師,美感很好,並不見得是好事。因為本末倒置了。
真正做出來好的髮型,並不一定拍照的時候特別好看。而是顧客在剪完一個髮型之後,回到家裡,不用怎麼打理,還可以一直保持很好的造型感,線條感的效果。這才是高手的作品。
這就讓我聯想到我們工業設計領域。
很多設計師很有那種美感範,手繪也好,渲染也好,發表的都是精美的平面作品和渲染圖片,看著非常有感覺。但是作品本身可能在組裝和生產上卻不符合工業工藝的標準。
有時候畫出很多華麗的方案,卻註定被斃掉。這也是一種本末倒置。
成為一名美髮師,需要多長時間?
有的美發助理,已經工作五年了,卻一直沒有成為美髮師,一直沒有開始給客人剪頭髮。總監說,再有兩年,他們就可以開始給客人剪頭髮了。
這其實是很古老的一種模式了。在以前,信息不發達的時代,師傅帶徒弟傳授技藝。為了讓徒弟給自己多打幾年工,老師傅會一直讓徒弟做助手。
而今天這個資訊時代,一個人想要自學成為美髮師會容易的多。一個真正自己可以成長的人,是不需要總監告訴他,再等2年或者5年才能開始剪髮的。
大部分美髮店是不會真心去培養一個美發助理成為美髮師的。今天,並不缺少美髮師,缺的是美發助理,因為便宜好用。所以讓你一直做美發助理,才是對方的目的。
作為一個人,如果你一直在做美發助理,如果你每天的工作都是掃地洗頭,那做個十年,你也不可能成為美髮師的。
因為你根本沒有提升自己的美發技能。但如果你一心想做美髮師,那每天抽一點時間練習美發,一兩年也會有很大的進步。也就距離美髮師的目標越來越近了。
想要快速成長,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真實場景去試錯。
首先你得敢於嘗試給真的客戶剪頭髮,然後在不斷有瑕疵的工作中,持續復盤和反思,這樣才可以快速成長。
利用半年的技能基礎練習,再加上半年的剪髮實操和應用,基本可以成為一個美髮師,並開始慢慢積累經驗了。並不需要三年五年的等待。
這讓我想起08年我從德國設計公司辭職的時候,德國老闆挽留我時說的話。他說,我的能力還不錯,如果繼續留下來,可能會成為主管。他說,你看Harry,再做兩個項目,他就將成為主管,自己負責項目了。而之後就是你了。他笑著說道。
當時我腦子裡想的就是:你個糟老頭子壞得很!這個公司裡從來不存在什麼設計主管。
就像鑫米老師說的,這個世界不缺美髮師,缺的是助理。尤其是便宜又聽話的助理。
這個世界也不缺設計公司老闆,缺的是能幹活的設計師。尤其是便宜又聽話的那種。
所以實習生還是比較好用的,最好就是一直不畢業一直在實習,能力還越來越強,工資卻一直按天結算。那太爽了。
估計很多行業都有這個情況。這沒有是非對錯。只要能學到東西,實習也沒問題。我並不是強調,老闆在剝削你什麼的。
之前《工業設計師看綜藝》的文章也說到過,能學到,能成長就好,不管是不是被剝削。剝削倒是三和大神們常說的詞。
打工,本身還是一種合作或者交易。雙方沒有誰強迫誰。
這裡的重點是,你的成長,主要動力在於自己,而不要指望外界有資源會主動栽培你。
美髮師覺得自己剪的髮型很有美感,但顧客覺得不滿意怎麼辦?
鑫米老師被學生問到這樣的問題:顧客的美感要求很高,美髮師覺得很好的髮型,顧客卻看不上,美髮師應該怎麼樣提升美感呢?難道我們美髮師的審美就那麼土嗎?
鑫米老師說,首先我們要了解顧客的美感是如何形成的。
如果客戶喜歡一些髮型風格,那我們要思考,他們為什麼會喜歡這種風格呢?任何人對於美的理解,都來自於他的所見所聞。
我們想像一個女孩子,她平時都會去一些什麼網站平臺去看信息,他們在社交平臺上會關注哪些人?時尚博主?時尚網紅?流行藝人?他們當下最關注的綜藝節目是什麼?追什麼劇?這些都是影響他們對美感判斷的因素。
所以作為美髮師,我們需要去了解自己的客戶正在關注什麼,才能真正了解到他們眼中的美感是什麼樣的。這樣我們不但能和顧客有很多的話題,也能在美感上找到對接的途徑。
所有時尚元素的流行都是由點帶線,由線帶面的。它的原點,可能是來自於某個人物,可能來自於某個影視作品。作為美發人,我們應該找到一個時尚流行的原點,才能理解這種時尚,才能把握這種風格。
我覺得老師說的,在對客戶深入了解方式的思考,給我不少啟發。
每一年都有很多美髮師在這個行業裡做不下去,選擇離開了這個行業。同時,每年也有很多外行人,進入這個行業。
一個美髮師從業很多年,離開的原因更多的是對這個行業喪失了激情,陷入迷茫,不知道未來的路怎麼走。
不僅僅是美發行業,現代社會,在很多傳統行業中,你都能聽到這樣的聲音,說現在的行業不好做。
但是奇怪的是,很多人在說不好做的同時,網上有不少地方的美髮師卻正在走紅。
很多傳統行業的從業者,由於思想還停留在以前,他們抱怨現在行業不好做是最多的。但是時代變化越來越快,能夠跟上時代變化腳步的美髮師,正在悄悄的崛起。
有一次,鑫米老師演示了一個男士短髮的修剪過程。剪的時候還講解了很多細節處理的來龍去脈。
其實男士短髮的修剪,可以發揮的餘地非常有限。主要都是根據顧客原有的頭骨形態來修剪輪廓線,以及兩側和後部的黑白漸變的過渡處理。
因為很多顧客的頭型不標準,而且頭皮有褶皺,所以很容易產生黑白相間的效果,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出現,唯一的辦法就是全部修短,而且修得很短,這樣才可以避免黑白相間。
鑫米老師說,不管是多高水平的美髮師,面對顧客頭骨和頭皮的先天性局限,處理方式其實都是差不多的,剪出來的效果也很接近。
這讓我想起自己小時候,就一直對理髮師給自己理的短髮不滿意,我還一直覺得這個理髮師水平不行,原來這種髮型的的局限性這麼大,大部分是自己的頭骨形狀所決定的。
這是不是像極了有些客戶對產品設計結果的過度期待,而忽略了產品本身工藝和成本上的局限性?
有的客戶會找不同的設計公司,不同的設計師反覆設計,而且怎麼設計都不滿意,但客戶始終堅信,那都是設計師水平不夠,才會設計不出自己期待的效果。
我也遇到這種情況,客戶對產品有著近乎妄念的期待,然後找我想要設計出新穎,經典,甚至驚世駭俗的產品。我一般都會拒接這種項目。
比如以前文章裡寫過的,筋膜槍的設計。市場上的筋膜槍都長的差不多,也是因為其自身的局限性,而和設計者水平關係不大。這像極了男士短髮的處境。
但是如果你告訴男生,你想剪的短髮,只能到這個程度,肯定剪不出某個明星的效果。這聽上去確實很讓人覺得沮喪,不是嗎?
所以,我也一下子理解了,為什麼很多產品設計過程中,不得不花很大的精力去和客戶溝通,去說明為什麼產品沒有辦法設計的更好了。
尤其是一些對工業產品了解不夠深入的老闆來說,這和告訴一個男生,他自己的短髮只能剪成這個效果,一樣令人沮喪。
所以必須要做充分的說明和溝通,才能獲得對方的理解。
有學生問鑫米老師,有沒有一門課,學了之後可以破解所有的髮型。如果顧客提供一個髮型圖片,我就可以直接看出這個髮型的修剪方式和步驟。
鑫米老師說,要能做到這樣的段位,是需要大量的練習和紮實的基本功的。不存在一門這樣的課,能在短時間內讓人可以達到這樣的水平。
很多髮型師每天在想怎麼學習創意,但是基本功都沒學好。所謂創意就是打破原有規則,但是你連原有規則都沒有學好,又怎麼會知道如何去打破呢?那就完全是在瞎創意。
還有很多學生問,老師我這個剪不好,怎麼辦?老師我那個剪不好,怎麼辦?
鑫米老師只有一個答案,就是多練習,多練習,多練習。
很多學生其實想從高手那裡得到一些偏方,所謂獨門秘訣。然後可以讓自己偷點懶。在今天這個到處都是學習資源的時代,一個美髮師技術不行的根本原因就是懶。
很多美髮師會說自己技術不行是因為沒人教。但高手之所以是高手,不是因為他和誰學了秘籍,而在於他自己不斷練習。學習中,學只是開門,習才是重點。練習是沒有人可以代替你的。
也許很多人幻想著某一天自己掉到一個山洞裡,發現一本武林秘籍,於是欣喜若狂,那如果你真遇到這種好事,你確定你能練習成功嗎?就算是一本武林秘籍,它也是需要你去大量練習的,不是嗎?就算你把這個武林秘籍複印後發給每一個人,真正會去練習的人依然是很少的。
無論什麼時代,無論什麼行業,高手,永遠是少數。
學習就是反人性的一件事,誰不願意每天看看視頻,玩玩遊戲呢?
就美發這門技術而言,並不是一直要做到老,練到老的。剛開始會練習的很艱苦,到後來,基礎紮實了,就會越做越輕鬆,因為基本功是不會退化的。
我想這種求速成的心態,你並不會感到陌生,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
我也遇到過不少同學問我類似的問題。
想哥啊,什麼什麼方面怎麼提高啊?有沒有什麼妙招啊?
我一般的回答都是說,你去看我以前的文章。但我也知道,他們不會去看的。因為會看的同學早就去看了,不會來直接問我。會直接問我的同學,其實就是想通過我口頭一兩句話的表達,給他一個明確的答案。
當然,有的時候,同學只是想抱怨抱怨,發發牢騷,訴訴苦。
歸根結底,這都是我們內在浮躁心態的外在表現。焦慮,著急。
鑫米老師那句話我覺得很有感觸,「 慢慢來,才更快!」
雖然這只是欲速則不達的另一種說法,但是給人感覺接地氣的多。
鑫米老師說,很多學生就是抱著進來看看的心態來學習美發,看看這個行業好不好做,好做的話我就做做看,不好做的話,就再看看別的。
基本上這樣的學生,學什麼都很難做的好。因為他所說的好做通常都是錢多不累的那種工作。
但是現在這個時代哪裡還有這樣的工作機會呢?如果你剛進入一個行業,並沒有拼盡全力,那憑什麼是你能成功呢?
說的是呀,雖然上一篇文章我寫了關於改行,但是你到底是不努力所以要改行,還是沒有興趣所以要改行,我是不可能知道的。這個只能由你自己去判斷了。甚至,只能交給時間去證明,也許很多年以後你才發現,當時自己只是沒有努力,或者當時自己是真的不感興趣。
鑫米老師的一些道理我就不多引述了。說多了都是雞湯。
道理容易變成雞湯,是因為聽上去我們覺得它說的對,但是自己的生活經驗裡其實並沒有相同的體驗。
所以它就容易變成雞湯,而不是成為教訓。只有自己經歷的多了,很多道理,才會深有體會。
以上是我學習美發過程中的一些啟發,與你分享,如果你看了也想到了一些自己的經歷或者身邊人的故事,可以寫在留言裡,也許能給別人一些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