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改初心的共產黨員——懷念我的父親陳儒林

2020-12-13 德州新聞網

□陳煥然

我尊敬、慈祥的老父親陳儒林於2019年4月12日去世,享年91歲。父親永遠離開了我們,這些天來我沉浸在悲痛之中,他和藹可親的面容時時浮現在我眼前。他對黨忠誠、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和優良作風激勵著我。緬懷父親,撰寫此文,以寄託無盡的哀思。

父親1928年11月出生於樂陵市丁塢鎮楊盤南街一個農民家庭。1948年參加黨領導的土改運動,在區裡擔任民兵團長。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村黨組織的工作,1953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一幹就是50年,直到2003年因患病才從崗位上退下來。也是從他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時起,我村就是樂陵縣(市)、德州地區(市)農村的一面旗幟。楊盤南街黨支部被樂陵縣(市)委、德州市委授予紅旗黨支部,他個人被樂陵縣(市)委、德州市委授予農村優秀黨支部書記、人民好公僕等稱號。多年來村黨支部和他個人所得的表彰獎勵有很多。他曾擔任公社黨委委員,上世紀70年代兼任3年多管區書記,是樂陵縣(市)歷屆黨代表、人大代表。父親的一生,是為黨工作的一生,為民服務的一生。

對黨忠誠 始終如一

父親入黨後,始終銘記入黨誓言,不忘初心,按照共產黨員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堅決跟黨走、聽黨話,忠誠黨的事業,勤勤墾墾為黨工作。

他在擔任民兵團長時,按照區黨委的要求,帶領民兵除惡霸,清除反動「道會門」,維護治安,送軍糧,出色完成任務。

1952年,父親響應毛主席「組織起來」的號召,在我村辦起了第一個互助組。1953年,他帶領19戶勞力少、牲口弱、農具差的農戶辦起了初級社,大家齊心協力,兩年時間糧食產量超過了本村富裕戶,還置辦了不少農具。

在大躍進和人民公社時期,父親帶領全村黨員幹部群眾儘量避免「左」的做法,結合本村實際貫徹執行上級黨的方針政策,積極改善自然條件,興修水利,植樹造林,發展農業生產。我村糧食迅速增產,村集體還辦起了三處工副業,在上世紀70年代基本實現了機械化。「文革」期間,許多村裡亂糟糟。但我村基礎好,風氣正,有幾個人想鬧事也沒鬧起來,父親帶領黨員幹部群眾一心搞生產,我村基本沒受多大影響。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父親按照上級黨委部署,在村裡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但他沒有把原來的集休資產分淨吃光。三臺拖拉機等大型機械留下給群眾耕地、澆水、軋場,村的飼養處、倉庫等租給本村的能人辦起煤球廠、榨油廠、機械加工、飼料經營等四處民辦企業,村的1.4萬棵樹組織護林隊專門看護,晚上由村幹部帶隊輪流值班,防止被盜。改革開放後,我村的集體經濟得到了持續發展,為村民辦了很多公益事業。2003年父親卸任時,村裡不欠一分錢外債,還為集體留下十幾萬元現金。

父親入黨當幹部後堅持學習,每天的報紙和上級發的文件他都認真學。晚年,父親隨子女一起生活,仍然關心黨的事業和村裡的發展,每天晚上都是看完中央和省、市新聞後才休息。我想,支撐他的精神支柱是信仰的力量。他心中有黨,始終如一地揣著讓村民過上好日子的美好願望。

勇於擔當 甘於奉獻

父親擔任村黨支部書記50載,兢兢業業為黨工作,勤勤懇懇為民服務,在歷次政治運動中他平平穩穩,在工作上總是當先進、爭第一,我村經濟發展和群眾生活是樂陵縣(市)最好的村之一。

他對上級黨的方針政策認真學習,反覆領會,在貫徹執行時堅持與本村實際相結合,不生搬硬套。特別是對「大躍進」、「文革」中一些「左」的做法,他堅持從實際出發,不跟風,不盲從。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他及時調整村的發展思路,繼續保持了村集體經濟的持續發展。50年來,他把村子治理得井然有序,村民安居樂業,村裡沒有發生群眾上訪,沒發生大的刑事案件,沒發生在村裡解決不了的事給上級添麻煩。

俗話說:「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這些年,父親要求幹部以身作則起表率作用,已經成為村裡的一個規矩。我家維修房屋時,需到十幾裡外的磚廠拉磚,有人建議用集體的拖拉機去拉磚。父親堅決不同意,借了幾輛大車用了一天時間把磚拉回來。宅基地分配是農村的一個熱點問題。我家按村裡規定,可以再要兩處宅基地,父親卻說:「他們兄弟幾個都在外面工作,回家有個地方住就行了。」我家只有祖輩留下的一處老宅基。收交提留、稅費和計劃生育,是當時農村的「三大難」,可在我村從沒難過。每次工作開始前,黨支部認真研究,對孤寡老人、殘疾人、特困戶該免的免,該減的減。村裡每年還從集體拿出部分資金補貼給各戶。黨支部一發通知,不出三天,全村該交的戶一戶不少如數交齊。

父親辦事講民主,涉及群眾利益的事都和群眾商量。南街村的大事小情,群眾沒有不知道的,都是經過群眾反覆討論,大家同意,人人蓋章按上手印。父親說:「大家的事大家當家,人人知情,人人有責。」群眾通不過的事情,他從來不強行去辦。

父親為黨工作這麼多年,只有默默奉獻,從來沒有向組織上提過什麼個人要求,也沒有要求上級在子女安排工作等方面給予照顧。在合作化、人民公社時期沒有任何經濟待遇,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後,每年的補貼也很少,卸任時沒有退休金。後來有了養老保險,有了老黨員補助,近幾年有了退休工資,他很知足。我們兄弟幾個參加工作後,給他錢他從來不要,給他帶些菸酒,他都用來招待客人。

清正廉潔 一心為民

父親一生堂堂正正,公私分明,從來不佔集體的便宜,從不辦叫別人指脊梁骨的事。

父親常說,佔便宜的事咱當幹部的不能幹。實行生產責任制後,村裡有經濟頭腦的人合計著辦企業、做買賣,因缺廠房和資金,也怕村幹部眼紅,想拉父親和一些幹部摻和進去,掛個名到時分紅。村黨支部召開會議反覆認真討論,認為村民辦企業有困難,村幹部應義不容辭幫助,要讓群眾用黨的政策做靠山,不能依仗幹部權勢做支柱,村幹部誰也不能摻和。黨支部先後把村集體的倉庫、飼養處騰出來租給村民辦企業,幫助他們辦理營業執照、貸款,使各個企業很快投產。

父親與鄉親們情深義厚。誰家有大事小情,他都竭盡全力幫著辦。上世紀90年代,村裡只有支部書記和少數人家裡安裝了電話,村裡在外地工作的人把電話打到我家,60多歲的父親親自去送信,從不怕麻煩。後來村裡安上了廣播喇叭,誰家的雞丟了、豬跑了,家中有什麼事,讓他在廣播裡喊喊,趕上吃飯的時候放下筷子就辦。每年的除夕夜,他都是從自己家帶著酒菜,去集體飼養處和飼養員一起過年,然後讓飼養員回家團圓,他留下值班。誰家有困難,他帶頭幫助解決。1946年入黨的老黨員張書堂患了偏癱,生活不能自理,村黨支部研究治病費用集體出,生活費由黨員幹部掏,從我父親排起,每人伺候一天,直到半年後老人去世。

父親當支書這些年為村民辦了數不清的好事。上世紀60年代初,由於父親不鋪張,集體積攢了一批糧食。三年自然災害期間,村裡各戶生活遇上嚴重困難,除了國家發放每人每天6兩救濟糧(有時4兩),村裡再每人補貼4兩,保證一人一天1斤糧食。同時,組織村裡的青壯年去魯南,用衣物換回一些糧食,從而渡過了難關,我村沒有討飯的,沒餓死一個人。在上世紀80年代,我村就打了深井,集體給每戶安裝了自來水。村裡通電,集體每戶補助60元,是全鄉第一個通電的村。由於河道淤堵,我村種地澆水有了困難,黨支部研究集體投資挖了一條引水渠,打了20多眼機井。

父親臨終前幾天,和母親說:「我想家了,咱回家吧」,「給我穿上大襖,咱回家吧」。這成了他的臨終遺言。他太思念生他養他的這片土地了,太想念和他一起共事多年的老夥計和鄉親們了。

涵養家風 澤被子孫

厚道樸實、和諧鄉民、樂善好施是祖上傳下的家風,父親從小耳濡目染,思想比較開明進步。由於爺爺去世早,伯父在外當兵,父親16歲就挑起家庭生活的擔子,從小就養成了勤勞淳樸、忠厚善良、耿直要強的性格,傳承了中國農民的許多優秀品質。

他對子女們要求嚴格,他教育孩子們做事要靠譜,要靠自己的本事過日子,不能利用當幹部的條件佔便宜、搞特殊。父親要求子女要好好讀書,家裡再困難也要供子女上學。我初中畢業時,正趕上楊盤供銷社缺一名文書員,供銷社的主任很喜歡我,幾次找父親讓我去供銷社工作。可父親想了再想,說:「他哥上了高中,他初中畢業就不讓他上了,我對不住孩子。」他婉言謝絕了供銷社主任,讓我繼續讀了高中。

多年來,我家一直過著儉樸的生活。父親一生不抽菸、不喝酒,平時粗茶淡飯。1964年家鄉遭了水災,糧食欠收,生活比較困難。過年時家裡只有十來斤麥子,母親和父親商量,能不能從集體借點,以後再還上。父親說:「咱不能開這個頭,過年有東西就富過,沒東西就窮過。」父母把那些麥子磨成面,一份送給奶奶,一份送給姥姥。全家人除夕早上喝的玉米粥,中午吃的窩頭白菜豆腐湯,過年連肉也沒買,父親叮囑我們家中的困難不要對外說。

父親老兄弟倆一輩子沒分家,過節過年都在一起,家人十分和睦。家中兄弟之間、婆媳之間、妯娌之間設紅過臉、吵過架。我們這一輩家裡有了大學生、研究生、國家幹部、醫生、教師、企業管理者,有了開飯店、做買賣的,改變了祖輩世代務農的境況。老兄弟倆四世同堂,人丁興旺,是他們最高興的事。

親人己去,精神永存。父親一生沒幹出驚天動地的大事業,但他用自己平凡的一生詮釋了怎麼做個好黨員,怎麼當好一個農村黨支部書記,怎麼當一個好家長。父親,你的大德大愛我們永遠銘記在心,你的優秀品質我們代代傳承發揚。

相關焦點

  • 樂陵市黨員集中學習陳儒林事跡
    近日,樂陵市報、德州24小時APP和「今日樂陵」微信公眾號等媒體推出長篇通訊《陳儒林:初心不改為民情》,深刻闡述了我市丁塢鎮楊盤南街村原黨支部書記陳儒林的典型事跡,在我市廣大黨員幹部中引起強烈反響。 5月15日,利用黨員活動日,全市各級黨組織集中學習了陳儒林先進事跡,並開展研討,引導廣大黨員幹部向榜樣看齊,積極發揮先鋒模範作用。
  • 林進:初心不改跟黨走
    初心不改跟黨走文/
  • 【我是共產黨員】成虹:不懼病痛 紮根教育近四十載不忘初心
    央視網消息:成都的夏至雨水和悶熱交替。成虹是國家級教學名師、全國師德先進個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作為一名教師、共產黨員,他熱愛教育事業,處處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在教學、科研和學生培養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績。
  • 「我的初心故事」初心路上的「三段記憶」
    作為一名黨齡僅有10年的援藏駐村幹部,我在高原藏區望著滿天星空,回首過往,找尋著初心路上的「三段記憶」。黨齡10年入黨初心只為追尋父輩的「足跡」我的爺爺是名鄉鎮幹部、共產黨員,我的父親是名人民教師、共產黨員。這兩位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從小一直影響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 安慶患者刀捅護士案公開宣判:被告陳儒林獲刑9年
    3月25日,安慶市迎江區人民法院對「市立醫院患者刀捅護士案」公開開庭宣判,被告人陳儒林犯故意殺人罪,被判處有期徒刑9年。法院審理查明:2014年5月14日,被告人因病入住安慶市立醫院外科大樓三樓婦科病房23床,5月19日進行子宮肌瘤切除手術。
  • 信仰從未老去 芳華永不消逝;
    信仰從未老去 芳華永不消逝; 2020-07-03 03: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十九大報告開篇習近平「24字教誨」,對新時代共產黨員提出怎樣的...
    十九大報告開篇,習近平總書記對全體黨員提出「登高望遠、居安思危、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的殷殷教誨。這是新時代每一名黨員應有的政治態度和精神狀態,是新時代每一名黨員的立身立行之本,也是每一名黨員在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立場、觀點、方法的系統性集成。
  •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挺起新時代共產黨員...
    愛黨:不忘初心,一生踐行選擇回國,我的理想有了豐厚的土壤;選擇從醫,我的追求有了奮鬥的平臺;選擇參軍,我的成長有了一所偉大的學校;選擇跟黨走,我的人生有了崇高的信仰。就像當年入黨誓詞裡說的那樣,吳孟超用實際行動捍衛了自己的信仰,始終不變的入黨初心、愛黨情懷,62年來始終踐行著一名共產黨員堅定一生的理想和信念。青春不息,奮鬥不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春理想,青春活力,青春奮鬥,是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的生命力所在。
  • 初心永不改 仁心傳大愛 2020年「中國醫師節」甘肅省第二人民醫院...
    原標題:初心永不改 仁心傳大愛  2020年「中國醫師節」甘肅省第二人民醫院醫師感言  為積極響應和落實國家《關於做好慶祝2020年中國醫師節有關工作的通知》,進一步發揚甘肅省第二人民醫院救死扶傷、厚德懷仁的職業精神,展示該院團結進取、勇於擔當的團隊精神和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鼓勵醫護人員樹立勇往直前的從業信心,今天,甘肅省第二人民醫院聯合《甘肅日報》,推出「初心永不改,仁心傳大愛」主題專版,借14位醫師的職業感言,向甘肅省第二人民醫院全體醫護人員致以最誠摯的問候,向長期奮戰在醫療戰線的廣大醫務工作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 天津開發區分公司孔祥生、楊靜:一心為公跟黨走 初心不改踐誓言
    天津開發區分公司孔祥生、楊靜:一心為公跟黨走 初心不改踐誓言  中國電力新聞網訊 通訊員 高偉圍 報導 「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牢記入黨誓詞,不忘入黨初心,踐行紅色誓言,這是一名黨員的承諾,也是黨員一生為黨的誓言。
  • 【黨群園地】入黨的那一天——初心不改
    而「入黨,成為一名中國共產黨員」絕對是我生命中永不褪色的一頁。打開記憶之門,思緒來到了12年前,往事歷歷:遞交入黨申請、成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在黨校學習、成為一名預備黨員、轉正... ...2004年9月,我考入廣東金融學院,成為學院會計系財務管理專業的一名學生。
  • 共產黨員故事:堅定、堅持、堅韌,鍥而不捨的初心
    我來自中原地區一個普通的城市——駐馬店。  今年做「七一」報導採訪中,我遇到了三個人,他們讓我明白了什麼叫作共產黨員。  第一個人是駐馬店市殘疾人聯合會理事長張銀良。老張曾患小兒麻痺症,他拖著一條不太方便的腿滿世界跑,不停張羅,在黨委政府的支持下,竟然蓋起了一棟免費為殘疾人服務的綜合大樓。
  • 堅守初心,不改本色——張富清
    他為建設新中國立下赫赫戰功他深藏功與名堅守初心,不改本色對黨他無限真誠對國家他愛得深沉在平凡的崗位上他用自己的樸實純粹書寫了精彩人生他後轉業到恩施來鳳縣,先後就職於城關糧油所、縣糧食局、卯洞公社、縣外貿局等,曾榮獲「時代楷模」「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模範退役軍人」等稱號。2019年9月25日,被授予「最美奮鬥者」榮譽稱號。2020年5月17日,被評為「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
  • 【薦誠書院】薦讀 || 廿載春秋,初心不改!
    廿載春秋,初心不改!以「生」為田,無怨無悔!
  • 褪下戎裝 初心不改(一)軍轉幹部曹陳偉
    褪下戎裝 初心不改(一)軍轉幹部曹陳偉 2020-07-31 20: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牢記初心使命 做盡責任有擔當的共產黨員
    ■ 李雁清     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一名統計戰線上的黨員幹部,踐行黨員的初心和使命首先要立足本職,全力以赴去完成每個具體的工作目標。以前,我在辦公室工作,一些文案起草工作使我對統計專業工作有了全面的認識了解。如今,輪崗到綜合處工作,我興奮地發現以前旁聽、書面學習得來的某些認識浮於表面,和真正實踐過後得到的認識有很大不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雖然綜合處涉及的工作內容不像統計專業部門那樣具體,但通過專項調查、基層調研,我感覺自己比之前更接地氣,彌補了我長期在辦公室,缺乏統計調查實踐鍛鍊的不足。
  • 蘭州市優秀共產黨員、市國稅局貨物與勞務稅處處長徐發林(圖)
    原標題:初心不改砥礪前行——記蘭州市優秀共產黨員、市國稅局貨物與勞務稅處處長徐發林  工作中的徐發林  徐發林同志,現任蘭州市國稅局貨物與勞務稅處處長,多年來,他初心不改,懷揣對黨的忠誠,對稅收事業的熱愛,全力以赴做好本職工作。
  • 張富清,我們身邊的共產黨員
    張富清的這段筆記,正是其身為共產黨員一生的真實寫照。今年95歲的老黨員張富清是原西北野戰軍359旅718團2營6連戰士,在解放戰爭的槍林彈雨中九死一生,先後榮立一等功3次、二等功1次,被西北野戰軍記「特等功」,兩次獲得「戰鬥英雄」榮譽稱號。1955年,張富清退役轉業,主動選擇到湖北省最偏遠的來鳳縣工作,為貧困山區奉獻一生。
  • 永不褪色的初心故事
    原標題:永不褪色的初心故事 該書摭拾黨史上的82個故事,折射出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守信仰,捨生忘死,為中華民族的獨立、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不懈奮鬥的崇高品質,闡釋了近百年前浙江嘉興南湖的一艘小小紅船,為什麼能一路櫛風沐雨,披荊斬棘,破浪前行,成為如今這艘行穩致遠的歷史巨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