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學校舉行引進「長江學者」張毓教授籤訂協議儀式。學校黨委書記呂剛、校長劉學政、黨委副書記丁維光、副校長劉華出席儀式,學校相關職能部門和學院負責人參加儀式。儀式由丁維光主持。
丁維光介紹了張毓教授情況,指出我校近十年來以學科建設為抓手,大力加強內涵建設,構建高水平的人才隊伍,顯著提升了辦學能力和質量,經過不懈努力,學校成功更名為錦州醫科大學,標誌著內涵建設水平躍上了新臺階,但全面實現錦州醫科大學的夢想需要更多更高水平、更強能力的領軍人物,張毓教授來我校工作,一定會為學校的夢想實現作出重大的貢獻。
劉學政站在錦州醫科大學這個新的起點和平臺上,從學校學科長遠發展的角度,代表全校師生對張毓教授的到來表示了最誠摯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他在對學校學科發展建設做了簡單的回顧後,對張毓教授的學術業績和師德風範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並要求全校各部門為推進我校學科發展建設,提供平臺、創造條件,要求大家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齊心協力、敢於擔責,全力支持張毓教授幹事創業,共創學校美好未來。
張毓教授進行了坦率、真誠的發言,表示期望打造一個生命科學研究團隊和實驗平臺、努力提升基礎醫學學科建設以及實現腫瘤免疫治療的突破。張毓教授表達了對錦州醫科大學這片熱土的滿腔熱忱,對學校未來事業發展充滿了信心。
呂剛從生命科學研究院學術平臺的團隊建設、基礎醫學學科建設的推進和腫瘤生物學治療的發展三方面發表了講話,指出在我校成功更名為錦州醫科大學、建校70周年以及「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的重要節點,張毓教授的全職加盟對於學校未來事業發展意義重大而深遠。要求堅持人才優先發展戰略,以人才帶動科技發展和科學研究;全力打造重點優勢學科,以免疫學科為龍頭,帶動基礎醫學學科發展建設;以腫瘤生物學治療作為學術制高點打造特色,推進應用型醫科大學建設。希望在學校「十三五」規劃的指引下,以張毓教授為引領打造學校人才、學科以及特色三大引擎,為建設高水平的應用型醫科大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共同迎接學校更加美好的明天。
最後,劉學政代表學校與張毓教授籤訂引進服務協議,到場領導、專家合影留念。
張毓,教授,1963年11月出生,任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免疫學系教授、系主任、基礎醫學院副院長。1991至2004年,一直在加拿大安大略腫瘤研究所從事博士後及研究員工作,從事免疫學研究十餘年,並在NatureImmunology等國際一流刊物發表系列研究論文。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科技部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北京免疫學會理事長。
研究經歷:長期從事淋巴細胞發育和腫瘤免疫研究。主要學術成績,發現了多個新的淋巴細胞或胸腺上皮細胞發育調控分子;建立了胸腺髓質區單陽性T細胞發育程序,並揭示了T細胞發育中一個新的重要節點;發現並鑑定了多個新的腫瘤相關抗原。
所獲主要研究基金: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黏膜免疫系統重要組成細胞發育及調控;胸腺的起源、發生、維持與退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髓質區CD4單陽性細胞發育中的陰性選擇、nTreg分化及功能成熟研究;髓質區CD4單陽性細胞發育中的陰性選擇、NKT細胞定向分化及基質細胞的作用。國家重大研究計劃(蛋白質計劃),重要組織和細胞的動態蛋白組學研究。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計劃),TLR信號對T和B淋巴細胞的直接作用等。
文/潘雙
圖/張茹
責任編輯/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