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
7月29日,我們開展了今年暑期重磅公益活動——
【覓遊真題論文計劃】,將真題與論文結合在一起學習,學習的方向更加清晰明確。真題論文計劃我們共分了八個專題,內容涵蓋了國際傳播與講好中國故事、短視頻、娛樂文化、以及必不可少的經典理論的新變化等。整個活動包括論文、真題、特訓生的思維導圖以及lulu學姐的論文解讀音頻。每周一三五早上學姐們都會將論文發到社群,讓同學們自主學習並打卡,每周二四六將音頻和思維導圖上傳到小打卡上以供同學們借鑑學習(音頻也會上傳到喜馬拉雅FM:覓遊新傳考研)。每周周末晚上與同學們展開討論、進行思維的碰撞,一起做真題。
(掃碼關注,碎片化時間學習!)
經過這四個專題,已有5000餘人加入了我們真題論文計劃,截止目前已有1.9萬篇日記,同學們將自己的筆記、思維導圖以及論文總結髮布到小打卡,互相點評鼓勵,適度的產出更加有助於對知識的理解。
後真相一詞於2016年入選英國《牛津字典》年度詞彙,定義是「訴諸情感與個人信仰比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民意的種種狀態」。從「小鳳雅事件」到重慶公交墜江事件,輿論背後的巨大波動反映著公眾面對輿論事件時的不理性。「我們並不是先理解後定義,而是先定義後理解 。」公眾的情緒滋長影響著現時的輿論形態,衝擊著主流媒體輿論引導的常態。 伴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輿論主體呈多元化趨勢,普通民眾成為輿論的生產者和推動者。由其自身媒介素養能力和刻板印象心理決定的表達的盲目性和偏執性,導致輿論的產生更具突發性。輿論的發展也因普通民眾的情緒影響更具動態性。
輿論事件隨著時間的推移數次反轉,真相逐漸浮出水面。後真相時代,公眾的理性被情緒「把持」,不願意相信媒體對事實的報導,並用情緒去抗爭。公眾不在乎事實真相是什麼,他們只關注自己的聲音能否發出,能否引起其他網絡社群的關注。 新媒體環境下,各方觀點蜂擁而出。公眾選擇尋找相同或相近觀點的公眾抱團取暖,並在這一過程中強化自身觀點和立場。當自身觀點與群體觀點不一致時,迫於群體壓力,公眾才可能改變自身觀點,也就是說,這一輿論觀點 在群體壓力中再一次得到加強。 在公共治理中,公眾長期對公共事物存在疏離感,在輿論事件中也是如此。公眾僅僅是以看客的身份「觀賞」事情的發生,這導致公眾在輿論的表達上越發大膽,「娛樂」 輿論事件、以主觀臆斷推測事件等引發輿論事件在網絡上 的「狂歡」,輿論的理性程度大幅下降。 輿論社交媒體導致信任異化,使得主流媒體出現信任危機。主流媒體輿論引導仍然以傳統媒體為「主戰場」,「兩微一端」打配合。媒介與公眾接近率不高,同時,這種形式的傳播態的特徵也導致了主流媒體輿論引導的困境。主要體現在引導不及時、渠道不暢通、將解釋權讓渡給社交媒體,同時社對公眾缺乏吸引力,致使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效果不佳。 那麼如何進行輿論引導就是主流媒體面臨的難題,最重要的就是,主流媒體改變傳播語態的現實必然性。傳播語態即傳播者說話的態度,傳播語態集中反映在 傳播語言中,直接決定著傳播效果。年輕一代人在社會生活中產生了眾多文化符號,主流媒體要想進行有效的輿論引導,必須改變傳播語態,放棄教育姿態,適應年輕一代的文化特點。換句話說,只有在主流媒體和年輕人之間重建理解、信任和共通的意義空間,年輕一代才會主動和主流媒體進行互動交流。 以親民內容拉近公眾距離,傳播事實真相,疏解公眾情緒。後真相時代中,主流媒體告知公眾的事實真相被情緒所「掩蓋」,繁文冗雜、嚴肅正統的傳播內容對公眾的吸引力不高,如何讓真相重現化解公眾的負面情緒值得思考。再加之前文提到的年輕一代已經逐漸成為媒介消費的主力軍這一現象,主流媒體輿論引導的內容方面則應更為親民。用接地氣的語言代替指示性語言,增加內容的暖色 調,適時融入網絡語言和符號,以圖片、視頻、H5 等形式,讓主流媒體形象「軟」下來,加強公眾對引導內容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 ,主流媒體還應在「 軟 」與「 硬 」中尋找平衡,不能因「軟」而失了主流媒體的權威地位。 馬克思主義奠基人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輿論反映了「公眾心理的一般狀態」而社會輿論是一種「普遍的、隱蔽的和強制的力量」。馬克思指出,報刊不僅是「社會輿論的產物,同樣地,它也製造這種社會輿論」。在當下的社會語境下,中國正處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是各種社會問題和矛盾的多發期。這一時期,迫切需要媒體發揮輿論監督功能,對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跟蹤監測,向決策者和社會公眾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社會公眾也對媒體輿論監督寄予了很高期待。馬克吐溫曾有句舉世聞名的名言:
「謊言跨越半個地球的時候,真相還在穿鞋」,這句話強調了闢謠的難度和滯後性。「後真相」時代,社群和圈子成為謠言傳播的基本單元,情感要素成為謠言傳播的基本動力,傳統的基於個體傳播、事實訴求的闢謠手段的效力在不斷消解,「後真相」時代的闢謠必須要變被動為主動、變內容識別為圈群識別和情感識別、變各自為戰變社會化綜合治理。 第一點就是,變被動為主動:闢謠關口前置化,在網絡闢謠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難題,即謠言發布時閱讀者眾多,闢謠時很多人看不到,形成了傳謠與闢謠的信息曝露不對稱現象。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成熟,網絡闢謠越來越呈現出新的 發展方向。我們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識別,也可以利用謠言的傳播時滯,及早切段傳播路徑。第二點是,變內容識別為圈群識別與情緒識別:為重點人群畫像。對公共帳號進行認證身份的明確標示,警惕「謠言營銷」號和現象的蔓延。 目前,新技術平臺層出不窮,不同的數據藩籬使得網絡闢謠基本上是各個平臺孤軍作戰。因此,首先需要構建網絡闢謠的多元主體平臺。網絡謠言的治理目前多是以平臺企業和政府為主, 社會第三方等資源介入其中的比例不高,未來需要在政府主導層面,形成數據平臺方-企業-專家-高校-政府等五位一體的多元主體平臺,實現網絡闢謠的社會化和無影燈效應。同時,要加強預防式科普宣傳,全面提升民眾識謠、辨謠的素養。加強日常的預防式科普宣傳,尤其是針對敏感人群的通俗易懂的謠言傳播,加強專業俗語的「轉譯」能力,注意方式方法的革新和改進,學會講故事,避免簡單的說教和告知,強化闢謠的情緒化引導,改變目前的知識堆砌和過於理性的狀況,充分利用傳媒的影響和傳播渠道。除了要了解後真相相關的理論,與之相關的案例例如「重慶公交事件」、「中國遊客瑞典遭粗暴對待事件」、「王鳳雅事件」、「德陽女醫生自殺事件」、「80後白髮書記」這些事件都需要大家進行積累。
經過社群小夥伴們對這三道題目的投票:
什麼是輿論,新聞媒介與輿論引導之間有什關係?——2019華東政法大學
談談你對後真相的理解,媒體和公眾的應對措施——2019復旦大學
後真相的特徵和對傳播的影響與挑戰——2018年北京大學
我們選取了
1、什麼是輿論,新聞媒介與輿論引導之間有什關係?——2019華東政法大學作為我們的專題討論題目。
一群人的自律對抗一個人的懶散沒有浮誇只願將這一份腳踏實地感染給你這個暑假,和我們一起——擁抱盛夏,光速成長——
覓遊大型公益活動【真題論文計劃】進行中!
詳戳:【專題熱點論述班】衝刺奔跑100天,高分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