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教材於9月1日投入使用。日前,教材總主編南京師範大學德育研究所名譽所長魯潔教授、原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朱小蔓教授就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新編道德與法治教材怎樣體現和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要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豐富,教材編排設計一是依據學生心理發展水平和認知特點,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認識核心價值觀;二是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由近及遠,結合學生不斷增長的年齡和閱歷,促進學生逐步形成核心價值觀;三是採取循環往復、螺旋遞進的呈現方式,強化教育效果,引導學生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層層推進;四是設計多種活動形式,促進學思並舉、知行合一,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感悟和踐行核心價值觀,努力做到「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在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候,我們特別注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相結合,既注重了傳統節日、民俗、傳統禮儀、積極的民間文化等方面的教育,也注意使用古代詩歌、傳統格言及諺語等題材對兒童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如《快樂過新年》《團團圓圓過中秋》等,還專門以「驕人祖先、燦爛文化」為單元,集中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使教材富有中國文化風格和精神氣息,幫助學生建立起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承接的精神鏈條,在完整的歷史文化脈絡中涵養當代中國少年兒童的品德。
新編道德與法治教材整體內容是如何安排和設計的?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依據與兒童生活的緊密程度,按照自我—家庭—學校—社區(家鄉)—國家—世界的順序,由近及遠地設計了我的健康成長、我的家庭生活、我們的學校生活、我們的社區與公共生活、我們的國家生活、我們共同的世界等六大領域。同一領域內部,按照學習難度的不同,採用螺旋上升的編排方式,如「我的健康成長」,在一年級側重日常生活習慣的養成,三年級側重學習習慣和安全成長,四年級側重同伴交往,五年級側重生活中的新問題等。在具體安排學習內容時,儘量貼近學生生活經驗,如快樂過新年安排在寒假前倒數第二課,國慶節安排在秋季第三課等;涉及自然的主題,採用與教材使用時間一致的季節安排,方便孩子們觀察體會。初中教材將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國情等知識領域融合起來,囊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公民意識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法治教育、國家主權意識教育、國情國策教育、國際交往教育等,整體建構教材的內容體系。道德領域主要是通過同伴交往、師生交往、親子交往、社會交往等,引導學生形成文明、禮貌、平等、友善、誠信、慎獨等基本道德品質。心理領域主要是引導學生了解青春期的心理特點,學會自我調節和管理,培育積極情感,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法律領域主要是幫助初中學生認識法律的重要作用,培育法治信仰,增強憲法意識,引導學生做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國情領域主要是引導學生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和制度的認識與理解,拓展國際視野,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提高德育實效性一直是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重點和難點,新編教材在促進學生「知行合一」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教材力圖進一步改變以往學科教學偏於知識傳遞和記誦、應考的積弊,根據學習內容儘可能設計安排有具體方法技能的學習指導,通過設計開放性的教學過程,引領道德與法治學習方式方法的革新,更多採用調查研究、參觀訪問、角色扮演、討論辨析、反思探究等方法,讓學生在生成性的活動中,積極表達、善於思考、習得方法、努力踐行。每一課內容的展開都包含著一條引領生活經驗的線索:以「運用你的經驗」開始,把學生的個體經驗作為學習的起點;隨後的「探究與分享」等活動設計引導學生個體生活經驗得以表達、分享,進而促進個體對自身經驗的反思,通過師生經驗、生生經驗的碰撞、共認等促進學生個體經驗的調整、擴展;最後均以「拓展空間」結束,力圖使教學從課堂延伸到學生更廣闊的生活領域。
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在教材編寫上是如何落實這一要求的?
首先是系統設計法治教育內容,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本遵循,以憲法精神為主線,以增強規則意識、程序意識、責任意識、誠信意識等為重點,明確學習要求。其次是採用專冊與分散融入相結合的方式,安排法治教育內容。編寫法治教育專冊,供六年級和八年級使用,滿足不同學段集中開展法治教育的需要。同時,在其他冊次教材中分散融入,確保法治教育貫穿始終,全程不斷線。第三是有機結合中小學學生生活經驗,從現實問題入手,以案例為依託,突出正面引導,讓學生體會到法治讓生活更美好,如義務教育法保障失學兒童上學的權利,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
新編義務教育語文教材於9月1日投入使用。日前,教材總主編北京大學中文系原主任溫儒敏教授就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新編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是什麼?
新編教材將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重要指導思想,按照「整體規劃,有機滲透」的基本思路,發揮語文教材在育人方面的獨特價值。選材文質兼美,實踐活動豐富多樣,使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受到薰陶感染,逐步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終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行為。注重繼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除了古詩詞、古代寓言、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外,還從《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傳統蒙學讀物中,選取符合當今時代特點、有積極意義的內容。
新編語文教材選文總體考慮是什麼?
選文強調經典性和時代性,適應語文教學,貼近學生生活。新教材編寫確定選文的四個原則:一是以經典性為主,兼顧時代性,所選課文大部分必須是文學史、文化史上有好評的作品,包括那些沉澱下來、得到廣泛認可的作品。當然也要考慮時代性,貼近學生生活,適當選擇一些優秀的當代作品(特別是科技類文章);二是重視適宜性,選文要滿足教學需要,以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為主線,系統設計各個學段的教學目標,同時要難度適中,適合特定年段學生的學習水平;三是選文要「美」,所選文章是思想格調高、語言形式優美的作品,值得咀嚼、涵泳,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其審美品位和審美能力;四是強調多樣性,選文包括小說、散文、詩歌、演講詞、新聞報導等各種文體,涵蓋古今中外作品。
整套教材編寫呈現體例較之以往有什麼變化?
按照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原則,採取「人文精神」和「語文素養」兩條線索相結合的方式編排教材內容。「人文精神」重在選文的思想性,發揮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以文化人,「語文素養」重在培養學生掌握必備的知識和聽、說、讀、寫基本能力。
在教材內容的具體編排上,圍繞「人文精神」培養的需要,整體規劃各單元主題,依據單元主題選擇相應的文章,在不同單元主題的學習過程中,始終將人文精神的培養作為主線。同時將「語文素養」作為另一條線索貫穿全書,即將各種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語文知識、必需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以及寫作、口語訓練,等等,分成若干個知識或能力訓練的「點」,由淺入深,由易及難,分布並體現在各個單元的課文導引或習題設計之中。
以閱讀為例,小學一年級就設置了「和大人一起讀」,意在和學前教育銜接,一開始就引導讀書興趣。小學中高年級幾乎每一單元都有課外閱讀的延伸。初中則增加「名著選讀」欄目,引導學生重點學習某一種讀書方法,形成「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制。
一直以來,人們很關心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新編語文教材在這方面是如何安排的?
新編語文教材通過精選古代經典作品來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編寫中,深入挖掘經典名篇,從《詩經》到清代的詩文,從古風、民歌、律詩、絕句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錄。小學語文有古詩文124篇,比原人教版增加55篇;初中語文古詩文124篇,佔所有選篇的51.7%,比原人教版也有所提高。
當前社會上非常關注反映老一輩革命家和英雄人物事跡的選篇,請介紹一下新編語文教材在革命傳統教育方面的情況。
新編語文教材高度重視中小學生的革命傳統教育,從選文看,既有《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擔》《狼牙山五壯士》等傳統經典篇目,還增加了《開國大典》《七子之歌》《黃河頌》《我愛這土地》等文章;從數量看,小學40篇,初中29篇,涉及了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領袖,雷鋒、黃繼光等革命英雄人物,以及錢學森、鄧稼先等著名科學家。同時,還有魯迅、茅盾、聞一多、艾青等著名文學家的選篇。
新編義務教育歷史教材於9月1日投入使用。日前,教材主要編寫專家首都師範大學葉小兵教授就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新編歷史教材的編寫理念和指導思想是什麼?
新編歷史教材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與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緊密結合起來,充分發揮歷史教育的育人功能。一是堅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將正確的思想導向和價值判斷融入到對歷史的敘述和評判中;二是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使學生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尤其是使學生了解和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碩成果;三是通過具體史實的敘述,凸顯歷史課程在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國土意識教育、法治教育、國際理解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功能;四是依據課程標準,體現義務教育的基礎性,使學生了解中外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掌握歷史上重要的、基本的史事;五是體現新課改的理念,注重引領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
新編歷史教材在編排上是按照什麼樣體例來進行的?
新編歷史教材的編寫採用「點—線」結合的方式。「點」是指重要的歷史史實,「線」是指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以「線」穿「點」,以「點」連「線」,使學習內容依據人類歷史發展的階段和順序循序漸進地展開。這樣的設計使社會形態發展變化更加清晰,中外歷史的發展線索更為完整、貫通,有助於學生掌握中外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和重要史事,更加深刻地理解社會發展演進的歷史規律。
在每課的結構設計上,以課文為主體內容,同時配有多種輔助欄目,加強教材的可讀性、可學性和可操作性,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展開多種學習活動。如設計有「課前導語」「相關史事」「人物掃描」「材料研讀」「問題思考」「課後活動」「知識拓展」等欄目,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更多的資源和平臺。
新編歷史教材是如何遴選史事的?
新版教材對各階段的歷史都選定了突出的主線,以顯示歷史發展的主體和關鍵問題,並圍繞各時期的主線遴選史事。如中國古代史以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與鞏固為主線,選擇了秦統一中國、漢武帝鞏固大一統、隋唐的統一等主要史事;中國近代史以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為主線,選擇了兩次鴉片戰爭、抗擊八國聯軍、辛亥革命、抗日戰爭等主要史事,特別是客觀講述了南京大屠殺這段沉痛的歷史,強調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發揮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國現代史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為主線,選擇了三大改造、改革開放、中國夢等主要史事;世界史則呈現世界文明發展的多樣性和人類歷史進程的總體趨勢。教材中尤其是對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的領導作用敘述比較全面系統,能夠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
此外,選取了大量的史事,對我國固有的領土和領海主權進行了詳細說明,以增強學生的國家主權意識。
新編歷史教材如何改進學生歷史學習方式?
過去歷史學習過多強調死記硬背,學生覺得學習枯燥無味,針對這些積弊,教材在設計上更多強調了學生的思考和體驗,如八年級上冊第29頁的課後活動專門設計了思考題:「通過《馬關條約》,清政府被迫允許外國在中國投資辦廠,而今天中國同樣允許外國在中國投資辦廠,這二者之間有什麼不同?」由此改變單純記憶《馬關條約》籤署時間、內容的學習方式,通過比較、分析等方法,提高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和認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