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媒體揭露,美國CDC因實驗室汙染問題導致其生產出新冠檢測「殘次品」試劑盒,之後又花費一個多月的時間做出改良,使得美國遲遲無法開展大量檢測,痛失防疫的黃金時期。這一醜聞引發軒然大波,被媒體稱作「CDC74年歷史上的重大汙點」。
為什麼會出現新冠檢測「殘次品」?
根據FDA對該事件的調查以及各方專家置評,CDC出現的問題表現在試劑盒中的陰性對照測出了陽性結果,而糾察原因都指向了一個核心汙染源——CDC新冠試劑盒的製造和組裝。
在此之前,先來看一套完整新冠檢測試劑是如何構成的。一套完整的新冠檢測試劑盒通常包含5個組成部分,核酸擴增反應液,酶混合液,引物探針,陽性對照,陰性對照。而據媒體報導,美國CDC的新冠試劑盒,不同於常規的5個組分,而是由3個組分構成,其將表1中的組分1-2-3做成1管混合液,組分4同樣使用新冠病毒假病毒作為陽性對照,而組分5陰性對照則做了改變,沒有使用生理鹽水作為陰性對照,而是使用一種包含SARS-CoV,MERs-Cov等的泛冠狀病毒片段作為陰性對照。
表1 新冠試劑盒常規組分
從設計上來說,CDC使用泛病毒片段的陰性對照,使得試劑盒可以增強區分covid-19和其他冠狀病毒株的可靠性,這一點本身無可厚非,但在疫情初期檢測速度是第一位的,額外增加不必要的組分只會給生產製造和一線檢測帶來麻煩,而事實也證明,被汙染的就是這個陰性組分。設計出爐後,CDC並沒有將生產工作交給專業的公司去做,而是非常不專業的選擇在它的一個實驗室中開始生產,並且在生產過程中並沒有遵守相應生產操作規程,出現了諸多低級錯誤。譬如,在同一實驗空間內同時進行化學混合物組裝和冠狀病毒材料處理,進出實驗沒有更換衣服和有效消毒,以及沒有委派任何專門的負責人來管理全局等。這些低級錯誤造成的試劑盒不達標,使得美國在防疫初期缺乏檢測手段,導致新冠病毒在美國的災難性蔓延。
如何生產合格的新冠檢測試劑盒?
生產合格的新冠檢測試劑盒,乃至所有的體外診斷類產品,良好的生產體系、質量控制體系以及有效的監督管理體系,三者缺一不可。
良好生產體系要求新冠檢測試劑盒生產企業首先應獲得《醫療器械生產許可證》並通過《體外診斷試劑生產企業質量管理體系考核評定標準(試行)》的考核。除滿足標準的通用要求外,企業還應建設與工藝要求相適應的人員、環境、設施設備等條件,如相互獨立的準備區、製備區、擴增區、分析區,單向的區域間工藝流、物流、人流與氣流,10萬級GMP標準潔淨生產車間,局部百級環境等,最大程度避免差錯和交叉汙染。
圖1 規範化生產中心一隅 圖片來源:翊聖生物
質量控制體系,包含原料控制、產品質量控制等多個方面。原料是產品的源頭,源頭不合格,就根本談不上終產品的質量。產品生產首先應選擇具有規模化生產能力的原料企業,挑選性能好的原料。譬如選擇用封閉效率只有90%的Anti-Taq抗體原料,和選擇用封閉效率100%的Anti-Taq抗體原料所生產的試劑盒,在靈敏度上會有非常大的差異性,進而導致臨床誤檢率的提高;另外,新冠等核酸檢測類試劑使用的包材和耗材還應注意無DNase和RNase的汙染。產品質量控制應包含半成品和成品質量控制等方面,以參考品/對照品進行對照品符合率、靈敏度、特異性、精密度的檢定。
正常企業為自己的產品質量負責,從產品風險著手,建立質量體系,監督管理體系則要求監督部門專心做好、監督檢查。企業應定期進行內審,認真核查質量體系是否存在缺錢,並針對每一缺陷項對整改和跟進措施要記錄、分析,應及時進行狀態的更新,有效控制產品的質量,不斷完善體系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更為重要的是,監督管理體系的負責人應嚴格遵守質量為先原則,在利潤與質量的天平上,永遠堅持站在質量這邊。
結語:
這次新冠疫情中,IVD行業中的每家企業都希望能競爭到新冠檢測的業務,做這項業務不僅可以帶來銷售額,也可以很快在業內獲得認可,可謂「名利雙收」,因此在疫情開始初期,各家都開足馬力拼研發速度、拼註冊速度、拼宣傳速度、拼銷售速度,但是隨著時間的推進,你會發現只有擁有優秀的生產、質控、監督管理體系的企業,才可以在疫情中快速通過認證並上市,成為真正的贏家,譬如生產抗原抗體的義翹、生產分子診斷用酶的翊聖、生產探針的捷瑞、生工,生產診斷試劑盒的華大、碩世、萬孚、聖湘等企業。建立生產與質控體系非一日之功,沒有勝出的企業,需要反思自身在體系建設上的不足,積極改進,以布局未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