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所靠什麼實行創收?又與哪些因素息息相關?|律新社

2020-09-17 律新社

在《》一文中,我們發現成長型律所的收入增長速度是他們聘請新律師速度的三倍,案件的增長速度是前者的兩倍。雖然收入的增長與律師數量的增加有關,但這一增長卻極不相稱,這表明其他因素在這些成長型律所的成功中起著重要作用。

那麼,律所的創收究竟與哪些因素息息相關呢?在過去的四年裡,法律趨勢報告提供了一些決定律師事務所業績的關鍵商業指標。

小時費率

小時費率和可計費小時指數:律師每小時收費多少?

作為一個以服務為基礎的職業,律師事務所的所有收入幾乎都來自於律師代表客戶進行計費工作的時間——按小時計費仍然是律師事務所主要的計費方式。因此,我們通過分析每小時的計費費率來確定收入是如何變化的。

在我們所謂的小時計費指數中,我們看到,在2014年保持相對平穩之後,每小時收費在2019年穩步上升到平均253美元。

這一趨勢與消費者價格指數密切相關,我們將消費者價格指數作為與美國實際購買力和生活工資相對應的基準指標。


與前幾年類似,非律師的比例保持相對停滯。



按生活成本調整的地區費率


就像我們比較律師費率和消費者價格指數一樣,我們也比較平均地區費率和每個州的總體生活成本。「實際」費率是指律師收取的費用,而「調整」費率則是根據生活成本數據進行了調整,從而提供了一個更好的比較點,以比較律師在各州的收入與購買力之間的關係。



利用率


利用率:一天有多少時間被用來工作?

利用率衡量的是律師在某一天花在可計費工作上的平均時間。與一天中可用的總小時數相比,我們得到一個我們稱之為利用率的百分比。

根據來自數萬名律師的匯總和匿名數據,我們確定,2018年律師平均每天只完成2.5小時的計費工作。當我們將其與標準的8小時工作日進行比較時,我們計算出律師的全國平均利用率為31%。

在我們發布《法律趨勢》報告的這四年裡,法律行業的平均使用率一直保持不變。雖然這個數字比其他行業報告公布的要低得多,但其他報告是基於自我報告的調查數據,在報告像收入這樣的敏感信息時,這些數據往往會受到社會理想性偏見的影響。人們也更有可能報告好的部分,或者沒有考慮到整個工作年度中時間尺度的起起落落。

這種分析的好處在於,它客觀地觀察了數萬名法律專業人士一整年的數據趨勢。



變現率

變現率:發票中包含多少計費工作?

變現率衡量的是律所發票的數量與律師事務所的可計費工時數量的比較。

我們知道並不是每個小時的工作都要收費。事實上,律師19%的工作時間無法產生帳單。這可能有很多原因。去年的報告顯示,律師對可計費工時不予考慮的最常見原因是:對客戶的同理心,客戶的支付能力等等。

不管變現損失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數據表明,大量的時間被浪費在了沒有任何收入的工作上。

律所可以通過確保律師的每一項工作都可以計費來提高變現率。

回收率

回收率:計費工時有多少是被收回來的?

回收率是指一家律師事務所收取的金額與在該律師事務所開具的發票金額的比較。

並不是每一張計費帳單都可以收到錢。在律所開出的帳單中,有14%得不到報酬。這可能意味著客戶沒有能力支付法律帳單,或者可能意味著律所沒有很好地跟蹤他們的發票。不管潛在的原因是什麼,低回收率意味著賺到的錢被留在了桌子上,導致律所的收入下降。

使用電子支付是讓客戶和律所都更容易支付費用的一種方法。報告顯示:50%的客戶更有可能僱傭需要電子支付的律師,47%更有可能僱傭一個接受自動支付或基金轉帳的律師,40%不會僱傭一個不接受信用卡或借記卡的律師。

電子支付還能更快地支付,使收款更容易,並在帳單逾期時節省後續跟進的流程。事實上,57%的電子支付在帳單發出的同一天內支付,85%的電子支付在一周內支付。

計費後電子支付的支付速度有多快?

律所收入「漏鬥」

綜合起來,利用率、變現率和收費率構成了律師為律所賺取收入的通道。整個通道就像一個漏鬥,收入的最大值在頂層,這中間的每個階段收入都有可能會縮水,所以每個階段都是提高律所收入的關鍵機會。

為了說明這個漏鬥對律師事務所收入的破壞性影響,我們根據行業平均水平計算一個平均有效費率。

按行業平均收費253美元計算,如果一天8小時計費,律師可以為事務所帶來2,024美元的收入。

由於平均每個律師每天8小時的工作中只有31%是可計費的,這將平均日收益的最大值降低到627美元。當我們應用81%的實現率時,平均日收益縮水到508美元。最後,如果考慮到85%的催收率,平均有效日收益將降至432美元。


綜上所述,律師數量和客戶數量已不能完全影響律所的創收,利用率、變現率、回收率就像是律所收入通道上的三個漏洞,而這也是律所提升自身創收能力的關鍵。

來源:Clio 《2019 Legal Trends Report》 翻譯:眾壘編輯團隊

相關焦點

  • 9月21知名律所管理者齊聚共話海派律所戰略發展!|律新社活動
    在過去的2019年,上海律師業延續快速發展趨勢,律師、律所數量穩步增長,人均創收與總創收位居全國前列長期以來,海華永泰始終恪守「專業贏得尊重,攜手成就理想」這一理念,開展「時尚黨建」為律所發展築魂,並將青年人才培養和專業化建設作為律所發展的重中之重,成立了「海華學院」為國內外青年律師賦能、發行了《律匠》系列圖書、發布了國內首個律所發展指數——「海華發展指數」......近年來,海華永泰在國際化發展上更是跑出了「加速度」,連續13年創收保持30%左右增幅,已發展成為海派律所中的傑出代表
  • 律所3萬元起薪就能留住人才嗎?要留住律師需要做什麼?|律新社
    律新社梳理了國內大所對青年律師培養的六大舉措,只有從挑選人才、培養人才、留住人才方面分「三步走」,做足功夫,念活「人才經」,才能為律所做大做強鋪墊好基石。文化之於律所,猶如靈魂之於個人。文化到底是什麼?借用賈伯斯的一句話:文化不是紙面上怎麼宣傳,而是信仰什麼,如何思考,如何做事。
  • 律所一體化很難,為何還有這麼多律所「躍躍欲試」?丨律新社觀察
    那麼,一體化是什麼?律所如何實現一體化?是否適合所有的律所?一體化是否會導致人才流失?律所在一體化建設過程中有哪些可以借鑑的經驗?在「桂客夜話」上,這些問題得到了一一討論。01 什麼是律所一體化?為何要一體化?
  • 律新社#抗疫書籍#|中夏律所:讓「逆行者」感受法律人的溫度
    無論是作為24小時完成為上海援鄂醫療隊隊員捐款的律所,還是義務代理上海首例抗疫志願者被侵害案,中夏所律師都積極活躍在抗疫一線,秉承「大愛無聲、善始善成」的公益觀,盡己所能地讓「逆行者」感受法律人的溫度。
  • 無邊界律所能實現嗎?國內首家區塊鏈律所分享探索心得丨律新社專訪
    司法領域已經率先完成了技術突破,那麼當區塊鏈技術與律所管理相結合時,將會產生怎樣的火花?據律新社了解,在律師行業內,率先將區塊鏈技術引入律所管理的是瀛和律師機構。近日,律新社對話了全球首家區塊鏈律所——瀛和律師機構·陝西瀛久律師事務所主任趙紅豔和瀛和律師機構數位化中心主任周曉林,記錄律師行業當下正在發生的數位化巨變。
  • 「平臺技術+管理思想」打造網際網路律所丨律新社觀察
    律新社丨趙芳線上辦公,正在成為習慣。最近,不論是各種辦公軟體積極向律師、律所免費開放公益版本,還是網際網路律所的湧現,都在昭示著新數據化時代的到來。2003年的「非典」催生了淘寶等電商,2020年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過後,又將迎來一個什麼樣的線上世界?律新社採訪了瀛和律師機構主任孫在辰、浙江泰杭律師事務所主任汪政、上海必智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郭偉,一同談談律所線上辦公系統這片蘊藏著無限機遇的發展新藍海。
  • 律所開出3萬底薪就能留住人才嗎?
    律新社丨編輯部出品律所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而如何吸引人才、培養人才、留住人才一直是律所管理者的痛點。近年來,律新社觀察到,很多律所都在不同層面上加大對青年律師的培養和扶持。如匯業舉辦青訓營活動、金誠同達開創國內首個律所文化周活動、海華永泰成立海華學院為青年律師提供學習交流平臺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為青年律師發展賦能。
  • 時代大變局下的海派律所如何「變中求勝」?
    上海一直是中國潮流的動力場,是全國法律服務市場開放程度最高的地區,也是實行中央所有法律服務對外開放試點政策的唯一地區,上海律師因兼具「開放包容」的氣度、「時尚創新」的神韻和「精緻務實」的品格,由此派生出大量兼容並蓄、國際化程度高的「海派律所」。
  • 10家中國律所進入全球律所創收200強丨律界情報(219期)
    相關連結 本周關注○ 2020全球百強律所名單公布,10家中國律所進入全球律所創收200強○ 司法部公示全國優秀律師事務所和全國優秀律師名單○ 海南國際仲裁院仲裁員名單公布○ 田大原擔任長春律協新任會長,長春擁有律師2436名、律所227家
  • 10家律所管理者分享總分所管理秘籍 | 律新社觀察
    律新社從中整理了10位與會律所負責人的總分所管理秘籍: 「總分所真正的目標是什麼?」「總所如何平衡對分所的管理和服務?」「除了先總後分、先分後總,還有沒有其他方法?」「如何兼顧公平分配利潤和效能最大化?」「數字時代,如何開啟『雲律所』?」
  • 界面發布金榜律所100強名單引爭議!誰最適合為律所做評價?
    律新社丨編輯部出品律師、律所評級活動在業內一直爭議不斷。7月29日,界面新聞網公布了「界面金榜100強」2020年度律所名單,該榜單引起了律師圈的廣泛關注,截至目前,榜單瀏覽量已達73.2萬。律新社了解到,這是國內首次出現由新媒體主辦的律師、律所評選活動。
  • 上海1660家律所46家創收過億,26520名律師…
    (註:同期北京共有2732家律所,34755名律師)哪個區律師事務所最多?百人律師事務所有哪些?哪些律師事務所創收過億?在對上海律師行業相關數據進行匯總之後,讓我們一起用數據看懂2019年的上海律師行業。
  • 看看國內這些大所的經驗丨律新社觀察
    律新社 | 趙芳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則愈匱。律所人才培養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直接關係到律師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與和諧社會的法治進程。律新社了解到,當前律師行業普遍面臨律所機制不完善、人才培養難、人才流失嚴重等諸多痛點與難點。為此,無論是律協還是律所,都在不同層面上加大對優秀青年律師的培養和扶持。
  • 2020年近20家律所搬遷!為何律所紛紛租「高大上」辦公樓?
    這應該是律所租大樓的最主要原因。佛靠金裝,人靠衣裝。律所靠什麼?靠大樓。在好的辦公樓辦公的律師,就一定是好律師嗎?天下無賊裡的劉德華,開著寶馬問小區的門衛:開好車的,就一定是好人麼? 二 租大樓、搞裝修、拉人頭 曾經一位律所主任告訴我:你知道現在開律所最重要的是什麼嗎?
  • 創收年均漲幅30%,匯業所如何疫情下帶領青年律師「乘風破浪」?
    來源:律新社又有一家律所吹響了青訓營的集結號!8月27日,匯業律師事務所(以下簡稱「匯業」)將啟動為期4天的匯業「2049優才計劃」——「乘風破浪 後匯可期」2020年度第十一屆青訓營活動,為全國辦公室範圍內的青年律師量身打造法律實務培訓課程,幫助青年律師解決痛點、補齊短板,築起全面發展的平臺。
  • 中國前50名律所年概況:盈科創收52.7億元,中倫40億元…
    中國共有10家律所進入全球前200,其中5所進入全球前100。那麼中國律所在去年的整體表現如何呢?哪些律所又有著最快的發展速度?今天我們將聚焦國內律所,來看看中國前50大律所在最近1年的表現。這50家中國律所在全球共有64,812名律師,絕大多數來自中國大陸分所。平均來說,China 50律所的律師人均創收為$176,180,和Global 200的平均值($833,285)有著不小的差距。
  • 律所盈收持續增長的關鍵因素是什麼?怎樣保持持續增長?
    今年的報告擴大了研究範圍,首次通過縱向的數據分析來判斷成長型律所是如何在一段時間內實現創收持續增長的,以及他們與同期內沒有增長甚至萎縮的律所的區別。通過比較成長型、穩定型和收縮型律所在5年期間的表現,來展示關鍵績效指標是如何影響律所成功的。
  • 必智:專注律所信息化服務20年,2020年創收增幅超10%丨新興法律服務業訪談錄(1)
    律新社丨編輯部出品新興法律服務創業者的創新精神在現代法律行業中具有很高的探索價值
  • 疫情會讓律所「合併潮」更洶湧嗎?
    據律新社不完全統計,2020年上半年,合併的律所有近10家。律新社觀察到,近年來,上海、江蘇等地紛紛表示全力支持律所通過兼併、重組、合併等方式擴大規模,鼓勵引導律所之間強強聯合,大力推動律師事務所品牌化、規模化、國際化發展。不少律師感慨:合併是趨勢,優勢互補。不專業無前途,幾個人的小所、萬金油律師勢必被淘汰,專業才是出路!
  • 海納百川 氣華致遠:一個中國海派律所的25年時光長廊
    年創收保持30%左右增幅,已發展成為海派律所中的傑出代表。也正是從2007年開始,海華永泰的業務創收每年都能實現30%左右的增長。2019年度海華永泰上海總部創收4億餘元,全國總創收7億餘元。在海華永泰改制、拓寬業務領域、改革內部管理制度的同時,外界轟轟烈烈的律所大規模合併、擴張潮已經上演了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