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香港大學的造訪,最初只為了一睹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據說是香港最古老的博物館。在香港自由行的6天時間內,特地抽出一整天時間準備耗在博物館內。
在這座香港年代最久遠的博物館,它擁有新石器時代的彩陶,漢代和唐代的鉛釉器,以及色澤絢麗的唐三彩,包括早期的越瓷及青瓷。還有西周、東周時期的一些青銅器等等。它對我的吸引力可想而知。
帶著好奇之心,終於在諾大的校園裡找到了這座藏著較為隱秘的藝術博物館,卻不曾想碰到它閉館整頓。無奈只能在隔著玻璃的門窗裡看一眼,隨後於一股「喪氣」走出了大樓。
對於香港,我最期待的收穫可能就是在人文藝術這一塊,不論是早期的荷里活道還是如今的一些夜市、古玩交易市場,這座雖沒有綿長歷史的城市,卻有無數珍貴古董文物。當然,也受一些文物古董方面小說的影響,書中對於香港古玩的描繪充滿了神秘色彩。
既來之則安之,雖然錯過了博物館,但作為亞洲最具有名望的大學之一:於香港大學一日遊未嘗不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當然由於對香港大學沒有做任何功課,於校園也是隨意走動。但令人意外的是,這所大學的大多數教學樓都冠以人名,其中最熟悉的莫過於「逸夫樓」。而對於邵逸夫的認知,想必大多數人都從邵氏兄弟電影公司和他的慈善家身份而來。但邵逸夫究竟有多厲害呢?
1977年獲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冊封為下級勳位爵士,成為香港娛樂業獲「爵士」銜頭的第一人。1990年,中國政府將中國發現的2899號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1991年,美國舊金山市(舊金山)將每年的9月8日定為「邵逸夫日」等等。
當然,在內地人的眼裡他是頂級慈善家。據統計,邵逸夫歷年捐助社會公益、慈善事務超過100多億港,興建6000多個教育和醫療項目,尤其是對教育事業和科技事業,邵逸夫捐贈的教育資金遍布神州大地,全中國多家高等院校均有邵逸夫命名的「逸夫樓」。
因此,在香港大學轉悠的時候,腦海裡最先蹦出的三個字就是「逸夫樓」。而這一天,恰好是遇到了香港大學的畢業典禮。這就像是一場盛大的校園節慶一般,每一個來參加孩子畢業典禮的父母多盛裝出席,如此重要的一刻,在他們看來是神聖的。而每一個畢業生都穿著畢業袍,手捧鮮花與父母一起合影,或結伴於校園散步。
大概是學校在舉辦畢業典禮吧,除了寫有」香港大學「四個字的西閘紀念牆那聚集了一眾學生和家長以外,校園其他地方多顯得空蕩(指我走過的地方)。但絲毫不影響這座大學的古典氣質,作為香港第一座大學,它在香港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而我們的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就是這座大學的首屆畢業生。
這座大學成立於1911年,距今107年歷史,已是一座百年大學,同時也是香港最重要的重點古蹟之一。而它的本部大樓是整個大學中歷史最悠久的,使用文藝復興期建築模式的花崗石柱廊所支撐,頂部則建有一座高塔和四座角塔,具有典型的西方建築風格。 而這裡也是港大學生拍攝畢業照的首選地。
除了本部大樓具有西方建築風格,包括大學堂也融入了哥德式建築元素。據說這是一個蘇格蘭商人所建,後被法國傳道團買下,進行了大規模修葺及增建。在1954年,香港大學將其收購,改造為學生宿舍。
但類似這樣的西方風格的建築在香港大學並不少見,只是因為我的陌生和未做功課,如此大學的一日遊極為走馬觀花。據說有不少電影都曾在這所大學取景,如陸佑堂是電影《色戒》學生們演戲的劇場取景地。
雖然這是一座中西合璧,但西方文化較為凸顯的一座大學,但可貴的是這座大學的校訓來自《禮記.大學》的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即校徽及紋章上的「明德格物「,為彰顯德行,先完善內在德智修養,然後推己及人。而這四個字是我在香港大學一日遊中的最大收穫。
最後在離開之前,於學生食堂吃了一頓晚餐(可以刷八達通),這恐怕是我在香港吃得最便宜的一頓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