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當媽的時候,女人之間的類別大多數是看一眼就能判斷的,當媽後,大部分女人開始走舒適路線了。
這是外觀而已,內涵素養也得分高下,孩子的周邊是否考究,養育是否用心,站著聊五分鐘就能判斷了。
娃的一切代表著家庭消費力、父母階級、意識層次,既然為娘的已經退出江湖不能親自出戰,就得在娃的身上動點腦筋分高低啊!
於是產生了以下已育老母間的日常鄙視鏈:
母親類型
職場老母=全職老母>甩手不管媽
職場老母——「你老這麼問老公要錢不行啊?像我在家說話就有底氣,與社會脫節了你會沒有自我的!」
全職老母——你這麼做他以後跟你不親的,娃需要的是媽全心全意的陪伴,這樣影響孩子以後上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融入社會的,教育要付出才會有回報!」
甩手不管媽——「可我能比你們多活幾年。」
早期啟蒙教育
美國一線品牌早教>國產早教>在家自己教的>教都不教的
美國一線品牌:全美外教教授,音樂教材考究,中方授課教師也必須是英語專業的。培養天才寶寶從嬰兒抓起,不錯過孩子任何一個敏感期,錢花的值!
國產早教:少外教或者無外教,授課人員僅會一些日常英語。總得做點兒什麼感覺自己才沒輸。
在家自己教的:花兩百塊買來兩萬塊課程的精髓,我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教都不教的:我快樂啊!
學校
雙語國際幼兒園>私立幼兒園>公立幼兒園>菜場片區幼兒園
雙語國際幼兒園:雙語教育為基礎,藝術教育為嚮導,以後英語溜到飛起!我家孩子是不會和沒有英文名的小朋友一起玩的。
私立幼兒園:老師有愛心,工資不低,不會虐待孩子,對家長服務態度挺好的。
公立幼兒園:……我們省錢!
菜場片區幼兒園:……時間就是金錢,我們近!
語言
只說英文>中+英>普通話>只說方言的
只說英文:孩子跟我都是用英語對話的,還好我英語不錯,能給她提供這個環境,學英語從娃娃抓起,他表哥現在還不會說英文呢,看著都著急。
中文夾雜英文的:毛毛,把桌上的apple給媽媽拿過來,thank you my sweet.
普通話:練好普通話有助於小學的課程,把標準語學好才是正經事,外國人都在學中文呢!
只說方言的:我們省心,還接地氣!
旅遊
出國遊>國內各大城市打卡>周邊遊>小區門口玩沙子
出國遊的: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都會體現在你的日常談吐舉止裡,別以為孩子沒有記憶,馬爾地夫海邊沙灘奔跑的美好感覺他會永遠記住。
各大城市打卡的:上次去了香港迪士尼,這次……我們去上海迪斯尼吧!
周邊遊:在哪不是玩?我們既出了門還看到了不一樣的風景。
小區門口挖沙:去了國外的沙灘他也只玩沙,跟小區門口的沙有啥不同。
興趣班
馬術、高爾夫、橄欖球>鋼琴、茶道>畫畫、舞蹈、跆拳道
馬術、高爾夫、橄欖球屬於貴族類,凸顯家庭消費力體現階級意識必備款,能縮小並精進娃的朋友圈,提高圈子交友質量。
鋼琴、茶道修身養性類興趣班,不至於顯得多麼高大上,但聽起來比這層鄙視鏈的底端更有逼格。
畫畫、舞蹈、跆拳道屬於普通家庭首選項,畫畫入學門檻低,培養孩子審美意識和想像力,舞蹈利於孩子形體發育,跆拳道強身健體可以保護自我,妥妥的是實用門類。
動畫片
純英文原版>中文配音版>國產
純英文原版——給孩子看原版是最好的,原版的配音聽起來更舒服不做作,純正的英文發音孩子能耳濡目染,不知不覺中就學會了好多單詞,聽不懂?不存在的,我在家都是跟孩子全英文溝通的。
中文配音版——外語聽都聽不懂,一樣的劇情中文更能理解啊!整那麼複雜幹啥,動畫片質量優,孩子看的開心就好。
國產——少兒頻道播啥我們看啥!娃老老實實閉嘴就行,也沒傳播黃賭毒思想情節怎麼就不太適合小孩子看了?矯情!
生產方式
順產的>剖腹產的>代孕的
順產——順產對孩子好,媽媽下奶快,沒經歷過順產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合格的媽媽一定要順產。
剖腹產的——excuse me?不是順產的都不能被稱作「好媽媽」了嗎?什麼鬼?
代孕的——非特殊原因還選擇代孕,大概都會被罵不配當媽吧。
餵養方式
母乳自然離乳>幾個月強行斷奶的>混合餵養>純奶粉餵養
自然離乳: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母乳餵養到兩歲,給孩子最親密的安全感和最好的免疫力保護,我做到了我驕傲,建議當媽的都為了孩子犧牲一下吧。
幾個月強行斷奶的:受不了了,餵奶簡直是酷刑,無形的繩拉著我哪兒都不能去,我要上班,上班使我快樂!
混合餵養的:奶不夠啊!加點奶粉也挺好,我不在還可以用奶粉對付,以後斷奶也輕鬆點,吃啥不是吃?
純奶粉餵養的:沒奶我能怎麼辦啊?奶粉也有營養,對職場媽媽來說也挺方便的,怎麼餵是我的事兒你們怎麼那麼能說呢?我不餵奶等於犯了死罪麼?
關於排洩
自主如廁>把屎把尿的>穿紙尿褲的>穿開襠褲的
這條鄙視鏈針對小區帶娃的老年隊伍,當我聽到這條鄙視鏈的時候差點笑出豬叫。
帶娃負責人
全職奶爸帶娃>媽媽帶娃>老人帶娃>保姆帶娃
在中國,全職帶娃的奶爸們是少數,備受廣大婦女尊崇,地位可以說非常高了。看了這條鄙視鏈請回去努力掙錢,幫助自家那位200斤的巨嬰站上鄙視鏈頂端。
看完是否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平時僅能感覺到這些無形的鄙視鏈,被羅列出來後簡直覺得這就是我的圈本圈了,解釋的非常到位。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比較,經濟投入導致教育產生的差異當然存在,但教育的核心在於我們是否是三觀正確的父母。現在連孩子發育的快慢、大運動、精細動作都能生出條鄙視鏈,但想想以後找工作,老闆會問你「你一歲出了幾顆牙?多久會走路」這種問題嗎?不會。
這些鏈條都是因為不停的攀比、追逐而產生的,孩子沒問題,有問題的是家長自己心中的「鄙視鏈」,新聞說某幼兒園一小孩因為沒有英文名,所以交不到朋友,孩子們直言「媽媽說不要和沒有英文名的小孩一起玩」,感覺孩子們已經被成人的鄙視鏈影響了。
生孩子不容易,養孩子更艱難,女人何苦為難女人!每個家庭都希望能提供給孩子最好的生活品質和教育環境,每個家庭都在努力地跳起來,給孩子夠得到能力範圍內最大的高度。不必去鄙視做得不如你的人,你給孩子上一年十幾萬的幼兒園,讀幾萬元的培訓班,不一定就是在最高的那一層。或許還被自己家開頂級私立幼兒園,有外教一對一培訓的家庭鄙視。人外有人,帶好自己的娃,過好自己的生活,管他什麼狗屁鄙視鏈呢。
家有兩歲牛寶,擅長用漫畫記錄寶寶的日常和帶娃心得。更多有趣、感人的母嬰漫畫,可以關注我的百家號:echo小茵茵 常來找我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