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第158課:漢代有官「執金吾」,「吾」是什麼意思?

2021-02-07 談藝錄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58課,我們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的兩個漢字:吾和哲。詳情如下:

1、吾。這個字有三個讀音:

(一)wú。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示的讀音。《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吾,我自稱也。從口,五聲。」形聲字。本義就是第一人稱代詞,相當於我。我們看一下吾的字形發展狀況:

(吾字的字形發展)

吾字最早見於西周金文,但意思並不是第一人稱我的意思。而多用來表「御」,即捍禦、抵禦的意思,這個意思也見於傳世文獻,也有偶爾用於人名。但卻沒有用來表示第一人稱的例子,到《論語》之後的文獻中,吾字用於表示第一人獮的意思才漸漸多起來。

吾的本義即用作代詞。表示第一人稱。我。《爾雅.釋詁》:「吾,我也。」比如《論語.學而》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其中的「三」,用來表示多的意思。曾子說:我每天多次省察自身。

本義之外,吾還有其他用法,比如:(1)通「御」。抵禦。上面說了,這其實是吾字最早的用法。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吾,假借為御。」比如《墨子.公孟》:「厚攻則厚吾,薄攻則薄吾。」孫詒讓《墨子親詁》稱「吾當為圄之省。」圄是什麼,《說文解字》稱:「圄,守也。」就是抵禦、防禦的意思。這句話的大意是:對方嚴詞相辯,我也一定嚴詞應對;對方緩言相讓,我也一定緩言以對。

(曾子像)

(2)棒名。漢朝執金吾等官用之。《集韻.模韻》有:「吾,棒名」我們經常所說的「執金吾」中的吾,指的就是這種棒。只是到西漢末年時,執金吾成為率禁兵保衛京城和宮城的官員,本名中尉。其所屬兵卒也稱為北軍,地位較高,漢光武帝在民間時,曾說「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後來成為劉秀的皇后)」,原因就在此。

(手執金吾的將軍像)

(3)通「梧」。比如《武威漢代醫簡》:「石鍾乳三分,巴豆一分,二者二分。凡三物皆冶,合丸以密,大如吾實。」做藥丸,如梧桐子大小。

(梧桐子)

此外,吾還用作姓氏,《通志》有載。

(二)yú。讀音出自《集韻》,用於專用詞「吾吾」,意為疏遠貌。《集韻.魚韻》:「吾,吾吾,疏遠貌。」《國語.晉語二》「暇豫之吾吾,不如鳥烏。」韋昭注說:「吾,讀如魚,吾吾,不敢自親之貌也。言裡克欲為閒樂事君之道,反不敢自親吾吾,然其智曾不如鳥烏也。」 大意是:一個人悠閒逸樂卻不合群,還不如鳥中的烏鴉。

(三)yá。讀音出自《廣韻》用於專用詞「允吾」,古縣名,故址在現在的甘肅皋蘭縣北。

吾的小篆寫法如圖:

(吾字的小篆寫法)

2、哲。讀zhé。《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哲,知也。從口,折聲。悊,哲或從心。嚞,古文哲眾三吉。」形聲字,悊、嚞都是哲的異體字。看字形演變:

(哲的字形演變)

看字形,在金文期,哲字的寫法基本從「心」或從「言」,戰國古璽時期仍寫作「悊」。到小篆時才轉為從口,顯然「哲」字最早的寫法是「悊」,古人沒有大腦的概念,認為心是思維器官(《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並作為思想、意念、感情的通稱,心亦是人的主觀意識的代名詞,比如:用心。悊的本義為明智、智慧,從心表意,從口於理無據。因此哲之從口很可能是從心的訛寫。

其實,現代漢語裡稱哲人,其實用的也是哲的本義,即智慧的人。

《爾雅.釋言》:「哲,智也。」邢昺疏引舍人註:「哲,大哲也。」《書.皋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孔傳》稱:「哲,智也。」比如賈島的《送李校書赴吉期》:「詩書與箴訓,夫哲又妻賢。」用的是哲的本義。

(賈島像)

本義之外,哲還有其他用法:(1)賢明的人。顯然,這是引申義。比如《左傳.成公八年》:「夫豈無闢王?賴前哲以免也。」大意是:難道就沒有邪惡的君王?這是靠著他祖先的賢明才得以免於亡國。

(2)通「折」。折獄;審理案件。《書.呂刑》:「哲人惟刑,無疆之辭,屬於五極。」曾運乾《書經正讀》:「哲讀為折。『哲人惟刑』,猶折民惟刑也。」治理老百姓要運用刑罰,使無窮無盡的訟辭合於五刑。

(3)哲人的簡稱。此義多在現代漢語中出現,比如:文、史、哲,哲學家黑格爾。

(哲學家黑格爾像)

此外,哲還是姓氏。《萬姓統譜》有載。哲的小篆寫法如圖:

(哲字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158,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執金吾的「吾」到底讀yù還是wú?
    而「魚」音則只用在疊詞「吾吾」和山名「吾山」上,「吾吾」是疏遠、不敢親近的樣子,要注意「支支吾吾」的「吾吾」和這個「吾吾」是兩個不同意思的詞,讀音也不一樣。「牙」音則專用於古代金城郡允吾縣這個地名,「允」讀沿,所以允吾讀音就是「沿牙」。除此外,其餘讀音都被歸在了「梧」音條目下,包括「執金吾」這個官名(注意:《康熙字典》每列出一種讀音,都會將這個讀音下的所有義項列舉完畢,然後再列出第二種讀音)。
  • 流傳2000年的名言,「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什麼意思
    一次在大街上,執金吾(yù)風光威嚴地走過,場面極為壯觀,劉秀大為震撼,並感慨道:「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此話一出,流傳兩千多年,引發了千古共鳴,成為不少亂世梟雄的座右銘。那麼,執金吾是何官,陰麗華又是誰呢?
  • 教育當為國執金吾
    執金吾者當志堅身強守義無畏,這一切都要教育!
  • 《說文解字》第86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蓁蓁」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86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讀音cí。給的解釋是「艸多貌」。徐鍇的《說文系傳》裡說:「薋,猶積也」這是薋的本義。就是(草)多;聚集的意思。如圖:
  • 《說文解字》第252課:成語「出言不遜」的「遜」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講《說文解字》「辵」部的兩個漢字:遜和返。這兩個字均始郵見於戰國時期。「遜」字1986年《簡化字總表》簡化為「遜」(因「孫」簡化為「孫」),遜與返都是現代漢語高頻字,兩個字的詳情如下:1、遜(遜)。讀xùn。
  • 入菩薩行2012 第25課~第28課 | 馬君美老師講授
    第25課第26課第27課▣(上)第八品 靜慮 [8.129~8.154.2]▣(下)第八品 靜慮 [8.154.3~8.158]第28課☞ 往期內容☞ 相關偈頌三,如何修止(一)略說[8.89]遠離諸塵緣,思彼具功德,盡息諸分別,觀修菩提心。
  • 如何理解《弟子規》中「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這句話的意思
    弟子規原文講: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說:別人問你是誰,要回答自己的名字,如果只是回答我或者是我啊,這樣的回答是難以辨別清楚的。所以「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是一種一人交流的重要規則。在這句話當中,兩個字引起了我的注意,既「吾與我」是同一個意思,但有什麼區別呢?很多人解釋說,「吾」是文言文中的用法,「我」是現代文當中的用法,其實不然。 「我」字出現的時間與「吾」字是一樣的,只不過在用法上有所不同。
  • 徵文展示 | 吾與汝
    每周五下午的第二節課,是我最期盼的時候。因為我們要上拓展課程啦!      今天我們要上的是神奇古怪的「小古文」, 別聽這名字很奇怪,內容卻博大精深,有些人聽都聽不懂。蔣老師先給我們介紹了一本書,這本書沁人心脾,內容引人入勝,我很渴望擁有這本書。老師先給我們講「小古文」意思,讓我們恍然大悟。      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這堂課的內容了。
  • 學生硬剛: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吾」應換成「餘」,老師教的
    那天下課後,我剛離開教室,一個學生就追了過來,堅持說「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中的「吾」應該換成「餘」。這句話出自明代文學家歸有光的文言散文《項脊軒志》。作者敘寫了與項脊軒有關的悲喜過往,點點滴滴,特別能觸動心懷,催人淚下。文章是用第一人稱寫的,一般情況下,「我」可以用「吾」「我」「餘」「予」來表達。
  • 農村俗語「男吾得子時,女吾得午時」,是什麼意思?現在還適用嗎
    文/思源農村俗語「男吾得子時,女吾得午時」,是什麼意思?雖然小編看到的俗語也不少,但之前聽過村裡老人閒聊時說過一句「男吾得子時,女吾得午時」一直不知道什麼意思,聽起來就很拗口,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人知道這句話說的到底是什麼。不過大家不知道也沒關係,因為小編打聽一番之後終於解開了困惑。
  • 《說文解字》第169課:《詩經》「匪車嘌兮」,「嘌」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69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的六個漢字,分別如下圖:(今天要講的六個漢字
  • 《說文解字》第93課:「桃之夭夭,有蕡其實」,「蕡」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93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香艸也。」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說:「香艸當作艸草。」《廣雅.釋器》裡有:「芳,香也。」依照現代漢語對芳的用法,應當沿用的就是段注的字義和《廣雅》的字義,即花草的香氣。比如屈原的《離騷》「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芧。」這是芳的本義。
  • 《說文解字》第87課:「參差荇菜,左右芼之」,「芼」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87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艸貌」。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說:「萃,按:草聚貌」《集韻.夳韻》裡說:「萃,艸盛貌」,不管是草貌,草聚貌,草盛貌,我們之前都有上過圖,不再上圖示意了。匯總一下,就是草匯集叢生的樣子。此外,萃還有以下幾個意思:(1)聚集。《楚辭.天問》裡有:「蒼鳥群飛,孰使萃之?」成群青黑色的鳥兒在天上飛,是什麼使他們匯集在一起呢?
  • 《說文解字》第115課:「八」的本義並不是七加一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15課,同樣是講三個漢字。其中兩個是《說文》「小」部漢字,一個是「八」部的部首漢字,具體如圖:(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讀音shǎo。給的解釋是:「不多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稱:「不多則小,故古少、小互訓通用。」很明確,不多就顯得小,所以古人用少解釋小,也用小解釋少,大部分情況下可以通用。看一下少字的字形演變過程,如圖:
  • 《扶搖》所說的「雖千萬人吾往矣」什麼意思?原來這麼有深意
    在百度百科中搜索電視劇,就會出現這樣一段介紹:該劇講述了出生底層的平凡少女扶搖,為解救同伴奮而下山踏上五洲歷險徵途,在此過程中意外結識長孫無極,並與其相知相愛並肩而立;兩人堅守「雖千萬人吾往矣」的信念,歷經磨難披荊斬棘,最終成功對抗不公的命運。那麼這個「雖千萬人吾往矣」是什麼意思呢?
  • 《說文解字》第91課:《詩經》裡的「如履薄冰」,你能讀準嗎?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91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音bó。給的解釋是:「木薄也。」僅看這句,很難理解。好在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說:「《吳都賦》:『傾數薄。』劉注曰:『薄,不入之叢也。』按:林木相迫不可入曰薄。」就是林木密集叢生處,密集的程度到了「不可入」的程度。《楚辭.九章.涉江》有:「露申辛夷,死林薄兮」露申(有人考證說露申就是玫瑰)、辛夷花死在荒野裡,因為林木密集,它們受逼迫得不到營養而死。
  • 《說文解字》第340課:「足」部的四個生僻字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足」部的四個漢字:「躗、䠟、䟗、蹢」,這四個字均不是高頻常用字,因此,內容相對枯燥。其詳情分別如下: 1、躗。讀wèi。《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躗,衛也。從足,衛聲。」形聲字。《說文》給的本義是自衛。
  • 《說文解字》第138課:魯迅經常用的「大抵」,到底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38課,講六個漢字,這六個漢字全部是《說文解字》「牛」部漢字,也大都是現代漢語不常用的生僻字,因為課程的連續性
  • 《說文解字》第281課:古人還用什麼字表示「遠」的意思?
    先奉上標題裡的答案:成語「迥然不同」形容差別很大,一點兒也不相同,迥然的準確意思是「差得遠」。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講「辵」部的三個漢字:逖、迥、逴。這三個漢字都不是常用漢字,今天課程裡的三個字,重在了解,今天這三個字,意思全部是「遠」。
  • 《說文解字》第94課:「曾孫之稼,如茨如梁」中,「茨」是什麼?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94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今天所要講的六個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