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20年一整年,我們因為疫情錯過了很多原本現實生活中的美好。
影視、遊戲等虛擬世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了我們為數不多的情緒出口。
但遺憾的是,由於這場疫情曠日持久,各行各業都受到了嚴重的影響,今年優秀的新電影和遊戲作品也是少之又少。
尤其在疫情期間,大部分劇組處於停工狀態,我們所能看到的新片也大多數都是前兩年的存貨。
但即便疫情嚴峻,仍舊有一些電影創作者不甘被疫情所困,「頂風作案」外出拍起了電影。
其中就包括著名導演麥可·貝。
「爆炸貝」的作品很多人都熟悉,《勇闖奪命島》《變形金剛》《珍珠港》《絕地戰警》……每一部幾乎都充斥著兩個要素——災難和爆炸。
今年疫情籠罩全球,可不就是現實的災難素材嗎?
拍疫情題材的災難片,麥可·貝不上誰上?
可能就是這麼掂量著,亞當·梅森和西蒙·博伊斯兩位電影人整出了劇本,找來麥可·貝拍了一部疫情題材新片——《鳴鳥》。
千算萬算沒算到,這部電影竟然能比《小時代》還爛。
01爛到麥可·貝都不想承認
這幾位導演一開始肯定是想幹點博出位的大事兒,否則也用不著蹭疫情熱度,還把麥可·貝拉過來。
不僅如此,劇組還頂著演員工會的「禁拍令」而上,愣是召集了一批演員,用2個月時間拍完了這部電影。
拍攝過程說難確實難。
亞當·梅森跟SAG-AFTRA工會拉扯了好久,才在7月拿到了拍攝「特赦令」,讓《鳴鳥》成為了今年第一部在美國封鎖期間在洛杉磯拍攝的電影。
拍攝期間演員每天都要測體溫,劇組每次只能有40人在場,還必須保持「社交距離」,但好歹最後還是拍了出來。
然而在影片上線後,執導了影片大多數動作場面的麥可·貝卻拒絕在《鳴鳥》的製作團隊中掛名——
因為這部電影實在太爛了。
影片上線後,豆瓣和IMDb分別打出了4.2和4.3的低分,比《小時代》系列電影的評分還低。
誰冠名誰是傻子,麥可·貝也不是跟名聲過不去的人。
《鳴鳥》爛出了今年的新高度,但也正因此,這部可能是年度第一爛片的電影就更值得嘮上一嘮了。
明明疫情這麼好的題材,怎麼就被玩得這麼扯淡了呢?
02蹭疫情熱點的錯誤打開方式
《鳴鳥》的鏡頭感在影片的大多數時候都非常好,戶外的遠景近景,都很有麥可·貝式的美學風格。
但是,在這個包裝之下,本片的劇情則是扯淡至極。
甚至在影片剛開始背景介紹時我就開始笑了。
這部電影的時間設置在2024年,也就是現在的4年後。
在編劇的設想中,這4年裡人類就沒有擊敗過新冠疫情,還讓新冠疫情升級了幾倍。
現在被稱為「COVID-19」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在2024年,已經升級成了「COVID-23」,感染死亡率高達54%。
這疫情升級的速度,簡直比好萊塢導演拍續集的速度還快。
在這種嚴峻的情況下,美國進入了第4年的大封鎖。
在這個世界裡,美國政府更是被編劇黑得體無完膚。
他們頒布了戒嚴令,除了免疫者和擁有通行證的人以外,其餘人一律不得外出,違者直接槍斃。
政府還建立了一個「Q區」,把所有被感染的人和疑似患者全部送到此地。
並且Q區的設定也非常離譜,它是「Quick Die」(死得快)的縮寫,意思就是被感染的人就別想活了。
在這種沒有十年腦梗想不出的背景下,很多人都想要逃離這座城市。
甚至有人不惜出賣色相在黑市求一張通行證。
也是相當令人費解,難道在家隔離真的不香嗎,非要出門冒險?
但男主角尼克不一樣,他擁有萬裡挑一的免疫能力,並且作為快遞員擁有了隨時出門的權利。
劇情在這個基礎下展開,推進得相當簡單粗暴。
故事的開始源於一段愛情,尼克不知道在什麼時候愛上了莎拉,兩人一直因為隔離措施無法相見。
就在尼克為此一籌莫展之際,莎拉的鄰居因為發燒被政府強行帶走了,而莎拉因為與鄰居有過接觸也即將被帶走。
尼克為了給莎拉搞到通行證,到處奔走,結果莎拉還是被帶走了。
為了救出莎拉,尼克繼續奔走,他開始與政府為敵,與法律為敵,與黑勢力作鬥爭。
一人VS一城,我們牛逼哄哄的主角就這樣開始了無聊至極且充滿套路的作戰。
雖然這部影片官方給到的是驚悚標籤,但是所有劇情推進都非常平淡且無聊,不值一提。
過於平淡的劇情發展,導致結尾的強行煽情也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
總而言之,《鳴鳥》這部蹭疫情熱度的電影,從設定到劇情再到主題,幾乎一無是處。
即便是疫情這個最具有爆點的話題,都無法成為它的遮羞布,反而讓整部影片更加尷尬。
這也讓我開始反思,我們究竟需要的是一部怎樣的疫情電影?
03我們需要怎樣的疫情電影?
回顧《鳴鳥》全片,對於疫情這個元素的使用充滿了對美國政府的諷刺和反政府主義。
但由於設定得過於離奇,這些諷刺也顯得低級,甚至更像是一種無能狂怒式的嘲諷。
很顯然,這部電影最主要的目的是想引起人們對政治現狀的憤怒共鳴。
但創作者似乎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些黑暗的堆砌助長得更多的是悲觀情緒。
這部電影裡,疫情越嚴重,政府越無能,試問飽受疫情之苦的人們,真的想要看到這種劇情嗎?
堆砌再多黑暗,也無助於讓人看到光明。
這樣的蹭熱度,既不高明,又不應景。
強行蹭熱度實在不可取。
好在今年,我們還是看到過不少以疫情、隔離為主題的佳作。
比如《愛與怪物》,創作者很巧妙地設置了一個怪物橫行的世界,人們因為無法出門而被分散成一個個互不聯繫的小聚落。
在這部電影中,愛與勇氣成為了人們存活下去的最重要動力,所隔山海仍要為愛而生的劇情非常讓人動容。
拍得好的還有很多國產抗疫紀錄片,《武漢戰役紀》《人間世》……
以紀錄真實為己任的紀錄片,讓人更加清晰地了解疫情,銘記這場災難。
這些紀錄片真正讓人動容的,始終是疫情期間人們的情感和品質。
還有一類,創意型的疫情題材影視也非常不錯。
比如日劇《有村架純的休工期》和《正是現在這時候,才要製作新劇》,把鏡頭聚焦在獨立的個體,展現的是人們單獨生活時的樣貌。
小創意在這些影劇中閃閃發光,觀眾所得到的就是平淡生活中的小小驚喜。
始於現實,予以創意,終於情感,這不正是疫情題材影視的正確打開方式嗎?
接下來,由Netflix《黑鏡》主創人員打造的偽紀錄片《去死2020》(Death to 2020)也將上線。
從目前所知的信息來看,它很有可能將是一部諷刺型的作品。
本片似乎打算將重心放在情感宣洩之上,我們也正需要這樣一部「始於現實,予以創意,終於情感」的作品。
這部影片會不會也是強蹭熱度之作?或是它能夠充分激起觀眾的共鳴?
在《鳴鳥》讓人失望透頂之後,希望《去死2020》能給我們驚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