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臺灣新一代設計展已經宣布,39 年來首次開設線上展覽,並與金點新秀設計獎同步進行線上評選,實體展覽將統一改為以線上展覽方式呈現。
雖然大部分高校,還在籌備當中,但我們相信線上展覽將成為未來趨勢,那麼,今年的線上畢業展到底可以怎麼玩?
臺灣每年的畢設展向來都是關注度極高的,即便在疫情受限的情況之下,各大高校也開始嘗試使用直播、AR 濾鏡等形式進行線上預熱和宣傳,從策劃主題、主視覺、呈現方式,都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社交媒體的優勢。本期文章,小編就帶大家來一睹臺灣各高校的線上畢業展到底是怎麼玩的👇01
🏫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
推薦元素:AR濾鏡
今年他們以線上展覽為主要宣傳形式,展覽主題為「Parrt of」(加入我們,共同激發出參與的形狀— be part of AART )。
C4D+AR
字體 + AR
以今年的形勢來看,這樣的傳播方式不出意外應該是今年畢設的大熱元素之一。如同他們的展覽主旨所說:「顛覆既定的單向傳達,以社群濾鏡作為視覺載體及傳播媒介,透過點選、互動、分享,讓每個人參與創作,成為應用美術系形象的一部分。「AR 濾鏡的宣傳方式,已經廣泛應用到不少臺灣高校的畢設宣傳上。但其實 AR 的呈現方式,不僅有面部濾鏡。加小編(微信號:bgdjiabin),更多不一樣的線上互動體驗乾貨內容,等你拿。🏫朝陽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
學校今年除了在線上會有不定期的作品展之外,在 5.5-5.8 也會進行部分的校內展。今年他們的個展不管是主題概念還是主視覺都非常值得一看。
展覽的主題概念是 「Break,build」 破壞即建造,每一位設計人士即為一名「DESIGN PUNK 設計叛客」簡稱 DP。每位校內叛客的作品即為 Group project N( N 代表26個英文字母任意一個)而友校的推薦即被稱為友校叛客+各自的叛客編號。
關於DP?( DESIGN PUNK,設計界中的龐克組織,「Punk」中譯龐克,指叛逆的、反串的。「Punk」取自英文 Punk 的諧音,意指叛逆的俠客。)
他們還賦予了整個展覽一個「組織」的概念,官方對於「組織」的介紹:是於臺灣西元 2020 年的 20 數字成雙之際,由一群年輕的設計新血成立的一個神秘組織,打「Break,build」的極埠號,無意間引發眾人的叛逆。
社交軟體上的文案宣傳採用的是宣傳片之一👇
主題概念和主視覺的整體效果有那麼點蒸汽波 / City pop 的意思
北藝是今天介紹的學校裡唯一一個目前已經放出大量作品的學校,官方消息除了 5.1-5.10 會有校內線下展之外,校方還有跟「ARTOGO」進行合作為不能出門的各位準備了線上 3D 展間。(超貼心)👇
*ARTOGO:臺灣地區專供線上藝術展覽的網站,除了基本的展覽資訊之外,也會提供360VR展廳,學生也可以個人形式報名參展
除了線下展、3D 展間,另外也有 VR 版的線上展,目前放出的每一個作品也都有詳細的文字說明和語音介紹。
他們這次的展覽形式可以說是目前看到的學校裡面最全的,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以各種多元的形式照顧到了防疫期間的各位。提前登記預約入場推薦元素:主視覺/字體設計
展覽主題———「深夜博物館 Midnight Museum」,將臺藝大比喻為博物館,他們在不停地思辨藝術與設計的聯繫,從早上到深夜,激起靈感的火花。他們試圖在這個設計與藝術曖昧的時代下,思辨兩者之間的聯繫,最終「館藏」來自日間部和夜間部共 26 組作品。通過不同的詮釋手法,共同探討生活中可觸及的各種命題。其實看過每屆的畢設之後,很容易發現臺灣學生的設計向來在文字和圖形的運用上比較大膽,所以每年都有一些視覺效果相對豐富的產出,我想這應該離不開他們平時對創造力/創意的訓練。
用一分鐘,戳戳看展覽宣傳片
👇一窺同學們的作品👇
今年臺藝大並沒有取消線下展,而是通過提前網上預約的形式,限制每天入場的人數,雖然相比於以往,傳播的力度大大減少,但他們還是玩出了不少展示新形式。
除了在社交媒體上發布宣傳短片外,臺藝大學生鼓勵觀眾通過定點打卡(地點+圖片)的形式贏取禮品,無形之中藉助社交媒體的力量,幫助畢業展的傳播。
Instagram 上的抽獎圖
推薦元素:主視覺
展覽主題———「 Infect 」,感染,在生命間承轉。將當下疫情形勢,透過設計的角度進行思考,形塑趨勢,影響時局,設計願景,感染未來。
主視覺採用清一色綠色作為主色基調,清新地板式風格營造出極度舒適的觀感。
Fb 和 Ins 上是滿屏的綠
學校目前的線下展覽採用實名制預約的形式。線上則由官網統一進行展出。校內官網的視覺與本次展覽主題做了統一,也算是「頗有心思」的一種變相的宣傳方式。同時,官網主頁還有實時進行線上展覽的倒計時👇
他們將所有的設計作品設計作品分成了五大類。(育樂嘻遊 / 同生共創 / 形構起居 / 悟技啟新 / 行健永續)每一類作品會由各自主題的傳承頁作為開頭,透過傳承頁中間的透明頁,可以發現視覺效果的變化象徵他們與設計感染源的綠點逐漸靠近、擴散。
除了基本的宣傳形式,官網上也相繼推出了一系列本次主題的周邊系列專刊可供購買及在各大社交媒體上進行抽獎活動,專刊內頁涵蓋所有的作品資訊。讓當下被智能設備包圍的我們重拾紙質的奧義。Instagram story 上的預熱宣傳同樣到位👇🔍
儘管今年畢設展的條件受限,這樣的形勢也變相打開了優秀畢業生們的創意閥門,形式雖有限、創造力總是無限的。
或許今年的線下展覽已經無法實現,不管你是正在籌備畢設的同學、或是已經完成畢設的同學,今天的分享能給你的畢設展覽形式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新思考。
最後的時段,除了產出完整的作品以外,合理的運用社交媒體對作品進行多元化地宣傳的確也是應屆生們當下值得思考的事。
最後祝大家畢設順利❤️
未經授權 請勿轉載(不免費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