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祖先是從哪裡來的?就算有族譜為何也說不清

2020-12-16 騰訊網

每個人的姓氏起源於哪裡,是怎麼流傳下來的。說老實話,是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的。為什麼都說不清楚呢?

(網絡配圖)

一、姓氏大都出現在文字出現之前。

既然是文字出現之前,只能是口口相傳。在這口口相傳的過程中,誰能保證不會出現錯誤呢?或者是傳錯了,或者是根本就沒有傳。畢竟吃飯才是大問題,誰會把祖先的事情一代一代往下傳呢?而且歷史那麼悠久,也沒人能記得住。

比如我的「張」姓,傳說起源於黃帝的孫子「揮」,由於是一個神射手,因此就有了這麼一個姓。但是實際上,連「黃帝」本身就是傳說中的人物,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是一個神話符號及文化符號,而且是後世根據自己的需要,設計的一個符號。歷史上究竟有沒有黃帝,都說不定,那麼,作為黃帝孫子「張揮」的這個人,顯然就更不確定了。不確定,又從哪裡去找源頭呢?

二、自己的祖先並不確保都有文化。

一個姓氏中,肯定那些取得富貴的人,生育孩子的機會最多。但是,因為他生育孩子的機會最多,因此,他的後代,有一些發達了,有一些卻並沒有發達。假設你是處在那並沒有發達的一支,而這一支的祖先很多又是沒有文化的,不可能把族譜記載下來,因此,你又怎麼確定自己的流變呢?

還是拿我的「張」姓來說。「張」姓歷史上出過張良這樣的名人,我們的家族譜上說,我們的祖先是張良。但是張良的第二代、第三代就沒落了。後世雖然也在延續,但延續的具體情況是什麼,卻說不清楚。後來出現了張九齡這樣的宰相,我們的族譜上又說,祖先是張九齡。但真的是他嗎?只不過因為他在歷史上比較出名而已。

(蒙古將領畫像)

三、族譜記載中不願意出現負面的人物。

說到這裡,還想到前幾天的一件事。有個外地的人,因為看了我的自媒體文章,知道我姓「張」,於是就在站內留言給我說,他也姓「張」,他們正在研究族譜,希望我能加入他們的族譜。我就問他,他們的祖先是誰。他告訴我,他是張弘範的後代,他們想宣揚張弘範。因為張弘範滅掉了南宋,因此他在歷史上是一個褒貶不一的人物。他們要給他正名。

但是我心裡顯然就不太舒服了。我自己的祖先是什麼情況,其實並不太清楚。現在卻要我承認自己是張弘範的後代,心裡怎麼會高興呢!所以我就支吾了一下,並沒有給他明確的回覆。

實際上,像這位「張」姓朋友這樣做,歷史上其實是比較少的。相信很少「張」姓的族譜,是不願意把張邦昌、張獻忠、張弘範這樣的人列進去的。但實際上,很有可能,他們的那個「張」姓,就是這些人的後裔。

因為不願意列上去,因此,真實性顯然就不可能得到保證。

(流傳下來的老族譜)

四、族譜修建的目的是給後代留下財富。

很多富貴了的人家,都會修族譜。修族譜有什麼目的呢?

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展現並誇耀祖先曾經有過的榮光。

古人認為,每個人在世上所擁有的一切,都是祖先積下的蔭德的結果。而一個人一生所做的功業,所積累的德行,又都是要留給後世的。這種因果報應的思想,一直影響著中國人。

既然如此,記錄祖先的功業,當然就是最重要的事情。因為有這樣一個目的,因此,很多人在修訂自己祖先族譜的時候,都會把那些在歷史上同一姓中非常有名的人、做了安邦定國大事業的人、德行很高尚的人列入自己的祖先名單。就像我前面說過的,那些雖然也很有名,但是因為形象不太好的人,就不可能被列入族譜之中了。

這也在又一方面讓族譜變得很混亂,很不可信。

就我自己來說,我所知道的祖上都是很貧困的,高祖那一代的事情,還有故事從父親的口中傳遞下來。但是高祖本身又處在顛沛流離之中,他是從另外一個地方逃荒過來的。他祖上的事跡,父親告訴我,他已經說不清楚了。那麼,我要把家族的事情往下傳遞,又怎麼辦得到呢!

(參考資料:《中華姓氏通史》《張姓簡史》等)

相關焦點

  • 湖北有一個村年年都要祭拜,發現後族譜,祖先是一代帝皇李世民
    在封建社會裡家族的一個很重要的,沒有一個皇帝可以離開不開家族的幫助,除了朱元璋,要知道朝代更迭就是一本家族誕生興衰史,而且古代的思想因為傳承慢慢到了現代,即使現在的思想開放了,這鞋傳承還是存在的,例如現在還會有人去在清明的時候祭拜祖先。
  • 所謂歷代祖先,全都是指男性嗎?有沒有女性祖先?
    人類的先祖也有公婆之分,男性祖先是公,女性祖先是婆,即先考與先妣,民間有的地方俗稱為祖公和祖婆。中國民間的歷代祖先中,由於長期處於男權社會,男性祖先自然是主體,但任何人均無法否認女性先祖的存在。祖先我國民間後代能識別自己祖先的途徑有四個,一是民間族譜,二是宗祠牌位,三是祖墳,四是祖先祭祀。
  • 亂認祖先亂寫族譜下場能有多慘?江西一大家族,因亂認祖先家破人亡
    那個時候在江西,有許多尋父發現江西是有很多同樣姓氏的,不過不是說一個宗族,他們才會合在一起修建宗祠,反而他們的家譜是隨意寫的。也就是說亂認祖宗已經到達一個比較嚴重的程度,不管不行了。  乾隆下達了抓捕令,將一些族譜燒得燒,主要負責人抓得抓,才讓民間的不良習氣漸漸消失,而族譜的編撰大權回到了朝廷手中。
  • 康熙年間,湘潭瓦子坪蔣氏五修族譜,為何是安化人出力最大?
    315年前,清朝康熙四十四年,湘潭瓦子坪蔣氏五修族譜,其中一個序言,是安化蔣作霖寫的。 昨天我在文章裡提到,湘潭瓦子坪這一塊地方的蔣氏,是自如今銀田一帶古名筠湖那裡遷來的,搬家的叫蔣海清。
  • 比紙質記載更簡潔美觀,用EXCEL製作一份屬於自己家族的族譜
    族譜是記載一個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跡的書,雖然現在的人接觸族譜比較少,不過作為一個擁有祖先崇拜的國家,很多有條件的人都會隔些年份對族譜進行一次重新修訂,以便後人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誰,又是從哪裡來。以前的人修訂族譜,因為條件所限,大多數都是用紙張進行修訂,不過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現在人們已經可以選擇在電腦上修訂族譜了。電腦上修訂族譜相對於傳統的方式,優點多多,比如便於存儲、便於查看,同時還便於重新修訂。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優點,所以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電腦上修訂族譜了。
  • 科大衛、賀喜:地方文獻中的族譜
    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那些舊的建築物,藉此開始有一點對當時的了解;另一方面,我們見到的每個人都是一座博物館,他們的講話與記憶實際上都是一層一層歷史疊加後的呈現,有些是明朝的社會,有些是宋朝的社會,這些人是從當地的歷史裡面走出來的。 所以我們歷史工作者要知道,歷史不是純粹的「過去」,而是一直在我們面前,就在日常生活中。地方上的「檔案」包含很多材料,包括碑記等。
  • 我從哪裡來?想知道自己的族譜、輩分嗎?看這裡!
    我從哪裡來?我的祖先是誰?取名是按照「姓+輩分+名」的順序這樣的方式令宗族輩分清晰傳承自上世紀末之後取名已經跳出了固有順序朝著時代化、個性化發展也就逐漸忘記了「我從哪裡來我從哪裡來?」——揚中百家姓氏探源》一書的出版「是揚中文化界的一段盛事」都說「人不能忘本」本是什麼?
  • 一外國總統說他祖先是姜子牙,退休後來山東尋根祭拜祖先
    中國文化中有一種尋根文化,不管過了多少年,不管過了多少代,始終不會忘記自己是從哪來的,不光族譜上記載,就連古人的墓碑上也要標明,自己來自哪裡,生怕哪一天後人都忘記了。所以雖然今天距離明朝的大移民已經過去了幾百年,但是依然有人知道自己家族來自哪裡。
  • 雙語:所有藍眼睛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祖先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雙語新聞>身體奧秘>正文雙語:所有藍眼睛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祖先 2018-01-24 14:50 來源:商業內幕網 作者:
  • 籍貫中的秘密|您是哪裡人?可能有的人還真不知道
    籍貫中的秘密|您是哪裡人?可能有的人還真不知道文:枯木最近幾年,各地為了繁榮經濟,紛紛推出各種優惠政策來吸引人才,戶籍的逐漸放開就是其中之一。如今除了幾個大型城市,基本上全國大多城市都放寬了落戶政策,人們自由遷徙得到較大的恢復。
  • 吳姓家譜,吳姓族譜介紹
    吳人認為,族譜是神聖之物,修譜是對宗族的一大貢獻。各家吳氏族譜,大談族譜的神聖意義與作用,成為卷首譜序的主要內容。明嘉靖丁亥《延陵吳氏譜序》也說:「譜學之興,其有益於世也大矣,蓋管攝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風俗,使人不忘乎本末,莫不由之。」把族譜的作用,說得神乎其神了。在古老中國,族譜的神秘意義,首在維繫宗法制度,保持血統純正。
  • 被人們遺忘的族譜,曾是認祖歸宗的最好方法,可能幾十年內消失!
    皮卡丘在這裡不放電,只為專注於給大家帶來更多更好更優質的內容,讓大家知道更多的歷史知識。在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裡面,血統與傳承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個人血統來歷不明,傳承弄不清楚的話,特別容易受到別人的歧視。在我們漫長的歷史裡面,人們創造出了很多方法,來確保自己對於自己這一支血統的來源地釐清。
  • 農村建祠堂、修族譜,有錢就能使祖上風光?裡面的貓膩你知多少?
    去年春節回了趟農村老家,在整理書櫃時,翻到一本《王氏族譜》,瞬間吸引到了我所有的注意力,放下手中的活,翻看一下裡面的內容,扉頁介紹了我們村的來歷以及祖先,沒想到這個名不轉經傳的小村莊竟然可以追溯到漢朝,接著往下面翻,第一個介紹的是村長的家族,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村長家往上追溯了有二十幾代,且代代皆有顯赫之人。
  • 古人起名字都要有字輩,你還願意按族譜字輩給小孩起名字嗎?
    姓為祖先遺傳;名字中的第一個字(如孔祥熙的「祥」字)是作為家族輩份的象徵,須按字輩譜所定;名字中的第二字(如孔祥熙的「熙」字)則按照父母的意願根據字輩譜自由選取為同宗族人所共有,大家都要按系譜取名,所以這類名字在民間又稱「族名」、「譜名」。
  • 族譜編篡的幾個問題
    在一個家族裡,一些曾經中過舉、上過學的人,或年齡與輩分較長的人,通常比較有威信,因而成為領袖式的人物。他們掌握一定的公產,對同姓的親族關係進行協調,也通過他們與官方的特殊關係,保護他們的家族利益。維持這一居住空間裡的權力,還要用家譜、族譜維持這群人的互相認同的親密關係,特別是要用「鄉約」、「族規」等來確立這一居住空間的秩序。
  • 「修譜說」中國人為什麼要建那麼多祠堂,祠堂和族譜有什麼關係?
    宗祠不僅是供奉祖先牌位和舉行祭祀活動的場所,也是商議家族大事、執行家法族規的地方。上古時期,宗祠為天子專有,士大夫以及平民是不能私自建祠堂的。周代以後,士大夫逐漸開始建立宗祠,以便供奉祖先和舉行祭祀。到唐五代時期,民間開始建造家族祠堂,清代以後,祠堂開始在各大家族繁衍開來。
  • 85歲老人自稱系屈原70代孫 兩本族譜自證(圖)
    「這是我『搬』的人家的,有屈原投江圖和一些紀念詩歌,拼在一起做的,還獲過獎呢。」屈楚平說起為祖先屈原而做的事,很自豪。  屈楚平是成都市雙流縣新興鎮人,他的父親屈愛陽是華陽屈氏族長,家裡有一本代代相傳的《衡陽屈氏宗譜》,上面記載了從屈氏祖先——周成王時期屈成到屈楚平的父親「愛」字輩的變遷。「算下來,我們應該是屈原長子那一脈傳下來的。」
  • 祖先牌位安放有三大禁忌
    收錄於話題 #姓氏淵源/祠堂/族譜堂屋裡供有神臺,放一些新鮮的水果,過節的時候,會把第一碗飯送上,表達對祖先的尊敬和思念,但祖先牌位的擺放其實也是有講究的
  • 為何說劉備是三國裡面最會混社會的人?他的本事一般人還真學不會
    三國之中,最為傳奇之人當屬劉備,為何呢?因為這個人真真正正是從一介屌絲逆襲成為一代帝王的,你不得不服氣,為啥就不是別人成為帝王,偏偏是劉備呢?因為他有如下別人沒有的本事。劉備技能之「認爹認祖宗。」劉備的口頭禪大家應該都知道吧?
  • 祖先有德,自然庇蔭後代子孫 /宗道法師
    如果仔細分析這種心理,我們就知道,中國人骨子裡覺得,對祖先好,祭拜祖先,祖先就能庇蔭自己,祖先就能在另一個世界保佑自己。所以,中國人特別重視祭拜祖先。雖然大家都說「人死如燈滅」,但每個人又隱隱覺得人死並非如燈滅,每個人都很重視祭拜祖先。到了清明節,也都要修墳、燒紙,因為大家覺得這樣更容易受到先人的庇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