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ick with it!
昨天翻看了行為科學領域新一代權威人士肖恩·揚的《如何想到又做到》,他在書中將人的行為分為了 A、B、C 三種類型,並提出了可以針對不同行為類型實現持久改變的 7 種心理武器 「SCIENCE」。
在作者看來,善于堅持的中國人,更應學會如何改變,就像中國文化早已領悟到的那樣:真正把一件事情堅持到底的方法,就是把它變得容易做到,把它默認為習慣。
這本書建立了一套實現持久改變的兩步模型:第一步,確認想改變的行為屬於三類行為中的哪一類;第二步,利用所需的武器來改變這種行為。
用 7 種武器改變 3 類行為
三種行為的區別就在於,人對它們有多大的意識控制力。為一種行為投入的有意識想法越多,它就越容易被改變。這裡感覺又可以 cue 到 「正念」,重要的往往不是改變本身,而是意識到我們何時需要改變。
A 類行為:自動行為(automatic behaviors)
B 類行為:衝動行為(burning behaviors)
C 類行為:常見行為(common behaviors)
研究表明,這 7 種心理武器支撐著人們在生活和工作中將預定計劃堅持到底。利用的武器越多,堅持做事直至達成目標的概率就越大。
1、階梯模型(Stepladders):實施非常小的步驟,使用步驟、目標和夢想的模型。例如,如果你正在為新公司做目標規劃,別打算在本周末之前就鎖定第一位客戶。這或許只是個夢想,不妨先設定較小的步驟:這星期先會見3名潛在新客戶。
2、社交磁力(Community):加入那些正在做你想做之事的人的隊伍中。社會支持和社會競爭能促進行為改變。
3、要事為先(Important):改變要想持久,請確保這是一件對你真正重要的事情。
4、極度容易(Easy):讓事情變得更容易做。如果事情容易做,人們就會去做;如果不容易,你就很難堅持。
5、行為在前(Neurohacks):意識愛捉弄我們。掌握它捉弄你的竅門,為你所用。例如,按照富蘭克林的建議,促使他人為你做件充滿善意的事,贏得新的朋友。
6、致命吸引(Capitivating):對於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如果能得到獎勵,你就會堅持做下去。
7、反覆銘刻(Engrained):反覆做某事。大腦會因為重複和一致行為給予你獎勵。
補充個譯者在評論中提到的概念,「心理富餘量」 是指我們在堅持一件事時,除了完成本職工作、日常事務,心理上還需要保留一些屬於自己的富餘空間。時間不夠,總可以擠出來,但若心理上沒有富餘量,就絕無可能堅持下去。
想要持續做一件事,我們要尊重個人的生活狀態,為自己創造出這樣的心理空間盈餘。既能有堅持下去的動機,又不至於功利心過重反而造成額外壓力。
作者想了解人們是如何看待風險的,想知道保險客戶是如何每個月堅持給他們最初認為並不重要的東西花錢的,於是去挑戰做人壽保險經紀人。短短 3 個月,就成了公司在西海岸地區的人壽保險銷售冠軍,方法在於讓人們意識到保險產品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肖恩·揚是當之無愧的 「做什麼都成功」 的多面手:
- 他 9 歲就開始炒股,2014 年根據行為心理學設計了一種自動交易算法,年收益超過 40%。
- 他曾在聽眾超過 2 萬人的音樂會上演奏,也做過樂團管理,當過一些知名樂團的推手。
- 在史丹福大學讀博期間,他利用業餘時間為 NASA 的太空人設計過訓練程序。
- 他還在斯坦福商學院教授過 MBA 課程。
- 他建立了一個為南亞鄉村地區提供健康服務的非營利性組織,幫助了超過 15 萬人。
可以做成這些事與肖恩·揚對人類行為規律的獨到理解分不開,他很擅於將心理學、醫學、商業與科技領域的成果結合起來,研究如何利用網絡技術和科學方法來改變人們的行為。
七種武器中的 「行為在前」 這則小知識點很有趣,書中肖恩·揚在解釋時引入了 「神經記憶」 的概念,提出 「改變始於行為」 而非像前人經驗所說的那樣 「始於意識」。
不必控制自己的想法,只要對自己的行為做一些小小的改變,你的意識就會跟著改變。
這也解釋了我們為何 「知易行難」,因為持久的行為改變通常並不始於意識告訴身體要做出持久的改變。我們只有先做一些小小的行為改變,接著才會讓意識反映出這種改變。
在《具身認知》中,作者西恩·貝洛克也不謀而合地引用了許多同樣的實驗,並提出相似觀點:身體是會影響我們的思維和行為的,想要改變,就立馬行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