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蘇最近有些鬱悶,原因是他三歲的兒子還是不怎麼會說話,能說的詞包括「爸爸」「媽媽」在內不超過50個。小蘇自己是碩士生畢業,所以孩子奶奶經常嫌棄兒媳婦學歷低,認為是她影響了孫子的智力。
先不說孩子的問題嚴重與否,智力決定語言論已經不是小編第一次看到了,很多對語言發育不甚了解的人覺得智商,也就是認知能力,將決定一個孩子未來能取得成就的高度。這種理論無疑和科學育兒觀想違背,只強調了智力,而忽略了其他方面所發揮的作用。
智力影響不大,反成受害者
2017年,美國育兒協會發布了一份研究報告。他們隨機選取了62名語言表達能力缺失的兒童,發現其中只有一名兒童被證實智商較低,其餘孩子和正常兒童幾乎一樣。出乎意料的是,有三名兒童不會說話其實是懶得說話。他們說如果話說得太過流利的話,會讓父母不斷地逼迫表演給其他人看,太過麻煩了。
這哪裡是智力損傷的表現,能有這樣想法的孩子智商水準絕對能名列前茅。所以很多時候,語言發育遲緩的發生和智力的高低並沒有直接關係,反倒是認知能力會成為語遲魔爪下的獵物。為什麼這麼說呢?
接觸過一些語言發育遲緩知識的朋友都應該知道,它帶給孩子的危害不止是語言表達層面的,語言理解以及由內向外表現出的心理、性格、社交、學習等方面的發展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而這其中很多方面又是認知能力的外在體現。可以說我們每時每刻的行動和思想都離不開大腦的控制,也受著智力水平的制約。
語言發育遲緩兒童大多有語言中樞發育不全的現象,這種現象症狀較輕,目前也沒有很好地應對措施,只能通過語言訓練來強化發育。如果家長不能及時有效地採取訓練手段,那麼5歲之後的語遲兒童在智力上的損傷是顯而易見的了,而且是永久不可逆的。
所以說,單把智力水平作為來衡量兒童語言發育遲緩的標準是片面的,它和兒童語遲沒有必然的聯繫。相反地,倒是語言發育遲緩矯正遲滯導致了孩子認知能力的損傷。
語遲表現很全面,語言障礙只是一方面
語言發育遲緩本身是一種較為高發的語言障礙,和大舌頭、口吃並駕齊驅。中國大約有7.4%-9.4%的孩子在語言發育方面會大幅落後於同齡人,其中有語言發育遲緩的比例為13.5%—17.5%。結合我國龐大的新生兒數量,語言發育遲緩的群體數量確實不容小覷。
如果語言發育遲緩只會讓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受限的話,患兒數量不會如此驚人,它所帶來的損傷可不只包括表達這單一方面,與大腦應用相關的種種能力都將體現出落後於人的情況,像是語言理解低下、學習困難、社交障礙、心理畸變、性格扭曲等。
這並不是小編故意編造的聳人聽聞的假信息,所有語言方面的專家都已經認可了這些方面的損害。如果親戚朋友的家中有語言發育遲緩兒童,你可以問一下孩子的情況,是不是除了表達缺失外還有諸如「不聽話」、文字學習困難、朋友少、性格孤僻、愛哭等現象。
不聽話是聽不懂
尤其是所謂的不聽話和愛哭,這並不是孩子調皮搗蛋的表現,而是語遲帶來的併發症。我們都希望寶貝溫順聽話,不給自己在繁忙工作之外再徒增煩惱,但很多語言表達不好的孩子依然存在經常哭鬧且不聽父母指令的情況。
語言來自大腦,腦部負責語言的分析處理和運用,有些孩子的腦部發育並不成熟,加上後天沒有在仿音期內得到有效鍛鍊,對有些簡單指令的執行都是一頭霧水,這就給父母一種存心搗亂的假象。
心理變化來自外界
個體的心理和性格一部分遺傳自父母,另一部分則是在後天養成的。語言發育遲緩給兒童心理帶來的變化不是直接的,而是先由症狀引起種種社交問題,社交對象和陌生人給孩子的反饋讓敏感的兒童產生質變。玩伴的取笑、老師的批評、家長的錯誤判斷……這些場景的發生讓孩子逐漸意識到自己是不受歡迎的,從而產生孤僻、自卑、急躁的心理和性格。
語言矯正是正途
既然孩子除了語言表達外還有這麼多方面的缺陷,那麼單純依靠家庭訓練能否全部解決呢?我認為是不能的。語言發育遲緩的很多症狀已經超出普通人能干預的範疇了,非專業人士不能解決,這其中就包括語音、語法的訓練以及心理疏導和兒童行為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