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新生兒黃疸,不少新手父母們都會感到疑惑,寶寶好好的怎麼就全身發黃了?要怎麼應對才好?
經常也會聽到人們說:「十個寶寶八個黃」。這個「黃」,其實指的就是黃疸,這是新生兒時期很常見的一種疾病。
前段時間在網上就看到了一段視頻,記錄了一家人為了解決寶寶黃疸這個問題,到底有多拼。
從這段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小寶寶正趴在姥姥的肩膀上睡得十分香甜。而姥姥為了給寶寶去黃疸,便抱著寶寶來到了窗臺旁,對著陽光讓寶寶的後背能整個的曬到太陽。
但是由於姥姥是正面對著窗戶的,臉實在太曬了,於是一旁的奶奶便拿了個毛巾給姥姥蓋在自己的臉上遮擋陽光,之後姥姥便坐在窗臺上和寶寶一起沐浴陽光,孩子的奶奶則是全程在後面陪同照顧,生怕寶寶有一點的閃失,窄窄的陽臺也是承載了兩代親人的疼愛。
看到姥姥和奶奶忙裡忙外地給寶寶去黃疸,生怕吵醒了寶寶的美夢又輕手輕腳的樣子,不少網友們都紛紛感嘆:「奶奶姥姥太拼了,對小孫子是真的疼愛。」
不過,也有不少熱心的網友給出了建議:「寶寶隔著玻璃曬沒啥用,得去到戶外放在小推車裡曬個半小時,最好是選擇早上10點前,下午四點後的太陽。」「多喝水喝奶,多排便寶寶過段時間就會好了。」
其實,新生兒黃疸主要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正常的生理性黃疸會自然消退,不會給孩子造成危害。但極少數孩子可能會出現病理性黃疸,病理性黃疸的主要危害是未結合的膽紅素可能會損害大腦神經、出現嚴重後遺症、甚至死亡。
因此,對於寶寶黃疸這件事,可大可小,新手爸媽們主要還是要學會辨別,知道什麼情況是正常的,什麼情況下是需要就診的。
一、為什麼新生寶寶容易得黃疸?
膽紅素主要是紅細胞破壞後的產物,而新生兒的膽紅素產生量是成人的 2 - 3 倍,但新生兒膽紅素的代謝能力卻又比較低。
產的多,處理的少,膽紅素就會在血液中累積,但達到一定量時,皮膚和眼白就會出現肉眼可見的變黃。因此,新生兒容易出現黃疸。
二、生理性黃疸
1、生理性黃疸是一種很常見的疾病,60%左右的足月寶寶和80%左右的早產寶寶都會出現生理性黃疸。
2、正常足月寶寶在出生後2-3天就會出現黃疸,4-5天達到高峰,7-10天則開始逐漸消退,最遲的消退時間不會超過2周。而在這期間,寶寶的面部、軀幹以及四肢的皮膚均會呈現出淺黃色,但寶寶吃飯、睡覺、大小便以及精神狀態都不會受到影響。
3、生理性黃疸並不需要採取特殊的處理方式,但是越早、越頻繁地進行母乳餵養,對寶寶的「退黃」越有幫助。早吮吸、早開奶和按需哺乳,可以有效刺激寶寶的腸蠕動,促進寶寶多排便,從而使引起黃疸發生的膽紅素儘快排出體內,對於減輕黃疸非常有幫助。
三、什麼情況下需要及時就醫?
1、新生兒黃疸出現過早(出生24小時內);
2、寶寶黃疸顏色加深如檸檬黃或橘黃色;
3、寶寶精神狀態異常,比如:昏睡難醒,持續哭鬧等;
4、發現寶寶有白陶土樣大便;
5、寶寶吸吮無力、食慾差;
6、皮膚黃染突然加重,黃疸持續時間大於2周或反覆出現。
如果寶寶出現了以上情況則可能是發生了病理性黃疸,家長們應及時帶寶寶去醫院請醫生診治。病理性黃疸可不能馬虎,家長們一定要重視!這種情況一般需藥物和光療治療,嚴重的話可能還需換血治療。
不過新手爸媽們也不必過於擔心,一般新生兒黃疸大多都屬於生理性黃疸,只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定期監測黃疸的變化,需要時及時幹預,多數情況下寶寶都會平安度過的。
此外,由於很多新生兒都是出院之後才開始出現黃疸或者黃疸才慢慢加重的情況。因此,新手爸媽們在回家後應充分重視寶寶黃疸的變化,有情況及時就醫。
關於今天的話題,你還有什麼想法嗎?歡迎留言評論,和我們一起交流哦。
寫文不易,多多幫我留言轉發哦,雨滴醫生謝謝你了!
免責聲明:本人的科普,科普內容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人就職單位無任何關係。 如果我的科普內容有誤,請留言告訴我,我非常願意核實並更正。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果涉及到您的版權,請聯繫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