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病毒是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劫難,只有用科學、嚴謹的方式面對病毒,才是人類面對病毒應有的態度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未見到轉趨穩定的跡象,回看馬爾堡病毒、伊波拉病毒症數十年前侵襲人類的情況,實在不禁令人懷疑這是否大自然對於人類過度擴張的懲罰?人類是否要深度反思對環境破壞?如今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又是否大自然再一次提醒我們呢?
新冠肺炎在全球蔓延。各國政府關於疫情的處理方式各不相同,網絡上關於疫情的報導、看法也眾說紛紜,或許這本對伊波拉病毒的真實記錄,能為我們帶來一些啟示。
《THE HOT ZONE》是美國科普作家Richard Preston於1994年出版的一本科普著作。作者通過採訪1967-1993年間大量伊波拉病毒親歷者,再現了病毒侵襲的真實場景。讀完全書,除了對曾經感到遙遠的伊波拉病毒有了切身的認知以外,我對大自然也充滿了敬畏。
需敬畏大自然
伊波拉是非洲的一條美麗的河流,1976年9月伊波拉河的上遊55個村莊突然同時爆發一種可怕的病毒,病毒會攻擊人類除了骨骼之外的所有器官,會把人類變成血泥,人的毛孔會流出血液,內臟也會噴出,因此該病毒被命名為伊波拉病毒。
本書開篇關於感染馬爾堡病毒、伊波拉病毒症狀的描述就讓人不寒而慄:血管不停出血,像煮熟的通心粉一樣容易破裂,肝臟變成糊狀物,腸子灌滿血液。
馬爾堡病毒雖然來自非洲,卻於1967年在德國馬爾堡爆發,因為德國一家製藥公司定期從烏幹達進口猴子,病毒潛伏在猴子體內空運到德國。馬爾堡病毒很快開始跨越物種傳播。1989年,雷斯頓伊波拉病毒突然隨著猴子空降美國,引起恐慌。幸運的是經過各方面的通力合作,病毒源最終被清除了。
讀罷這本書,我內心中充滿了對醫護人員的感動。因為不論病毒多麼兇殘,醫護人員往往奔走在危險的第一線,試圖為人類找到一線生機。生存的人們,應該對這些與病毒做鬥爭的戰士致以最崇高的感謝。
與此同時,我對大自然的敬畏又多了幾分。目前人類對於病毒傳播方式、變異能力以及病毒源頭的了解太有限。病毒是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劫難,只有用科學、嚴謹的方式面對病毒、分析病源、團結一致,互幫互助,並及時採取隔離措施才是人類面對病毒應有的態度。
全球需團結抗疫
距離第一次伊波拉病毒的爆發已經過去四十多年,如今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是否又是大自然對我們的提醒呢?
正如作者Richard Preston所說,「就在我們以為世界即將完蛋的時候,病毒卻自然消失,我們活了下來。事情非常蹊蹺。大自然似乎在逼近我們,高高舉起屠刀,卻忽然扭過臉去,露出微笑。這是個『蒙娜麗莎的微笑』,誰也不明白其中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