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北海道,除了背包客們津津樂道的冰雪天地,還隱藏著不少文藝因子——小林多喜二和他的《蟹工船》,巖井俊二所寫的《情書》,淺田次郎溫暖人心的《鐵道員》,渡邊淳一牽念不已的《魂斷阿寒》……
這些一般旅行攻略裡看不到的地道指南,卻能從「在日本」系列叢書裡覓得線索。該套系叢書由旅日華人作家、日本神戶國際大學教授毛丹青與其主創團隊打造,陸續推出了《鐵道研究社》《島國88元素》《逆齡》等,講述日本本土文化現象,將視角定格於日本人習焉不察的生活與文化細節。
剛上市的《自由北海道》是該系列第六本,將讀者帶到那片「白色大地」——聽著「しんしんと」的落雪,點一份高倉健常點的壽司,品嘗妹尾河童最愛的醃籮卜,然後走一段夢幻的雪國之路……
日前,毛丹青與上海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旅遊天地》雜誌社社長楊婷在光的空間·新華書店對談。「我在日本待了30多年,與對方文化接觸的時候發現,進入和不進入會有很大區別,這是我們最原始的一個想法,『在日本』系列最大特點是實地採風,做的都是乾貨。這套書並不是簡單羅列旅遊清單或攻略,更多是一種『在地』文化的呈述。」
1987年就移居日本的毛丹青,一直在兩國間遊走,用日文介紹中國,把莫言、餘華等作家作品推介到日本;他也用中文寫日本,出版了多部著作,曾擔任《知日》主筆。2016年他創辦了全新雜誌書系列《在日本》,與年輕人一起用新的視角關注鄰國文化,完善自身對世界的認知。
「在日本」叢書《自由北海道》
他談到一個有趣的細節,多年前,作家莫言跟毛丹青說,特別想去北海道。「正好十多年前有這樣一個機會,組織了採風團,後來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了《莫言北海道走筆》。」旅途中,他們去一個叫摩周湖的地方,冬天零下14攝氏度,外面在下雪。「我和莫言聊天說起狐狸,北海道80年代有部電影叫《狐狸故事》,講狐狸從小長大離開父母闖天下。莫言說狐狸是美女的象徵,漂亮的姑娘長得都像狐狸。說著說著到了以後,從車上下來,一瞬間真的有一隻狐狸衝莫言奔過來!隨團所有攝影師都抓到這個鏡頭,它直奔莫言而來,看著他,好像不太理解這是哪裡來的人。」
後來莫言寫道:「原來覺得北海道非常神秘,但是看到這個狐狸覺得不再神秘,變得非常親近」,「在整個旅途當中,我們可能所見到的人幾乎再也見不到了,但是對於他們的記憶會永遠留在人的意識當中」……
「文學和文學之間的接觸點,有時就來源於看上去非常荒誕的現場主義。」毛丹青感慨,兩種文化背景下,互相吸引的往往是從最生動的文學細節開始。
比如,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和莫言惺惺相惜,毛丹青曾策劃帶團隊做紀錄片,記錄大江到了山東高密後,在莫言相伴下到舊居一覽,「莫言說舊房子什麼都沒有,都是些乾枯的草和石頭,根本沒有他在小說裡描寫的那些場景。但大江站在那裡就非常感慨,說文學的誕生原來是這樣的。」
這份文學情緣仍在繼續,莫言在小說《蛙》裡面,一開始就寫了給日本某某人的一封信,這信就是按照大江健三郎的影子寫的;大江在認識莫言後寫的長篇小說《空翻》裡寫一幫山東高密的漢子,也是通過作品對所尊敬的作家一種觀望。
兩位文學名家的更多交往細節,可從「在日本」系列第七本《風物誌》中一窺。這本書預計4月面世,樹上春樹生活了19年的地方有一家千年「老字號」?名偵探柯南的故鄉真的有很多懸案?大江健三郞去莫言故鄉拜訪時為何紅了眼圈?《千與千尋》中神奇湯池的原型在哪裡?……這些都等讀者翻開書去尋找答案。
文匯記者:許暘
編輯製作:許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