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一件藝術品,每個人都有自己認為最美的一筆,每個人也都有不盡如人意的一筆,關鍵在於你怎樣看待。
「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古人詩句可謂一語道破了人生的真諦。世界上的人,每天都在忙碌、不安和煩惱中度過,一個煩惱過去,下一個煩惱又來了,愁工作、愁財富、愁子女,有時候甚至顧影自憐……總之,各種各樣的煩惱層出不窮永無止境。
人們每天都在煩惱些什麼呢?其實不過是「無故尋愁覓恨」而已,這是紅樓夢中的一句話,描寫一個人的心情。其實每個人都是如此「無故」,沒有原因的「尋愁覓恨」,心裡講不出來,卻煩的很。「有時似傻如狂」,這本來是描寫賈寶玉的昏頭昏腦境界,飯吃飽了,看看花,郊遊一番,坐在那裡,沒有事啊!煩,為什麼煩呢?沒有理由的。世界的人大多如此,每天都被各種各樣莫名其妙的煩惱所包圍,心靈永遠沒有平靜的時候,甚至在睡覺的時候都在做各種各樣奇怪的夢。
《西廂記》也有對人心理情緒描寫的詞句:「花落水流紅,閒愁萬種,無語怨東風。」沒得可怨了,連東風都要怨一下。唉!東風很討厭,把花都吹下來了,你這風太可恨了。然後寫一篇文章罵風,而不曉得自己在發瘋。這就是人的境界,花落水流紅,閒愁萬種是什麼愁呢?閒來無事在愁。閒愁究竟有多少?有一萬種講不出來的閒愁。結果呢?一天到晚怨天尤人,沒得可怨的時候,「無語怨東風」。
梨花帶雨或許算是一種美,但如林妹妹般整日沉浸於愁悶之中,雨也會把梨花打落,單看她的下場便可知。人生需要的是一種順其自然的心態,而不是將所有的愁悶都鬱積於心中,任由其肆虐,甚至是鼓勵其不斷發展壯大。柏楊先生也曾說:「過度發愁也難以安枕。有句俗話曰''愁悶瞌睡多'',似乎只是相對的真理,小愁小悶可能把人搞得昏昏沉沉,但大愁大悶恐怕要嚴重萬分。」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也曾經歷柏老的人生,有幾人能如柏老般從容?恐怕更多的會是深陷於自己的不幸之中,整日被愁悶所包圍。這樣的生活必定是心力交瘁的,就更談不上長壽。但柏老做到了,他能將愁悶化為寫作的靈感與動力,也就能很快地將愁悶化解於無形之中。
轉頭想來,「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有人為自己長得不夠漂亮而愁悶,有人為自己不夠瘦而愁悶,有人為自己沒有別人有錢而愁悶,其實,無一不是庸人自擾而已。
威廉詹姆斯曾給過我們這樣的忠告:要樂於承認事情就是這樣的情況。他說:「能夠接受發生的事實,就是能克服隨之而來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或許我們需要的就是一點豁達,能夠承受一些無法改變的事實,讓一切都順其自然吧。
亞伯拉罕林肯,是一位偉大的總統,同時他也是個特別擅長講故事的總統,他曾經說過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有個鐵匠把一根長長的鐵條插進炭火中燒的通紅,然後放在鐵砧上敲打,希望把它打成一把鋒利的劍。但打成之後,他覺得很不滿意,又把劍送進炭火中燒的透紅,取出後再打扁一點兒,希望它能做種花的工具,但結果不如他意。就這樣,他反覆把鐵條打造成各種工具,卻全都失敗。最後,他從炭火中拿出火紅的鐵條,茫茫然不知如何處理,在無計可施的情形下,他把鐵條插入水桶中,在一陣嘶嘶聲響後說:「唉!起碼我也能用根鐵條弄出嘶嘶的聲音。」
奧格曼狄諾說:「如果我們都有故事中鐵匠的心態,還有什麼失敗和挫折能夠傷害我們呢?」
生活是一件藝術品,每個人都有自己認為最美的一筆,每個人也都有不盡如人意的一筆,關鍵在於你怎樣看待。與其整日被庸人自擾的愁悶所困擾,不如以一種順其自然的態度淡看世間一切。
摘自《斷舍離》
青禾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