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知道反映日俄戰爭中,日俄海軍決戰的《日本海大海戰》曾經有兩個電影版:69年版的和83年版的。而且83年版的DVD我很早就收了:是以聯合艦隊旗艦「三笠」艦上一名年輕的軍樂隊隊員為主角,以小見大地反映這場舉世矚目的大規模海戰,可以說是不可多得的戰爭影片佳作。不過69年版的《日本海大海戰》我就一直沒有找到過。這兩個版本的《日本海大海戰》有個有趣的地方是,兩者的東鄉平八郎都是三船敏郎扮演的,難道他真的長得跟東鄉平八郎很像?
最近終於通過網購買到了有中文翻譯的69年版《日本海大海戰》,立刻第一時間看了,感覺還是有很多細節有可看之處。
這個片子的風格是類似我國80年代拍攝的《大決戰》的那種半紀實風格,就是把整個戰爭根據歷史原來面貌這樣演出來,包括重大的歷史場景,都一絲不苟的遵循史實,各個演員也是儘量在化妝、造型上跟真人靠攏,所以看上去等於就好像真人版的紀錄片,對於已經對戰爭過程略知一二的人來說,可能有些地方就顯得枯燥了,比如天皇的御前會議,長條桌前10個老頭正襟危坐地坐在哪裡,開了半天的會,商量是不是馬上跟沙俄帝國開戰,作為我們觀眾,一早就知道日俄戰爭後來是開始了,所以對於這些情節難免覺得很枯燥。
根據史實畫的油畫影片截圖影片裡邊的布景是嚴格按照史實來的,包括船隻上邊的沙袋和旗幟,以及各位軍官站的位置,還是進行過較為詳細的考證!
該片嚴格以東鄉平八郎為核心,以他為第一男主角,但實際上作為聯合艦隊司令,電影又要嚴格遵守史實,三船在演技方面可以發揮的空間可以說是相當有限的,只是把那些史實中的臺詞裝模作樣讀出來即可,所以看不出什麼特別出彩的地方。
至於後來的海戰情節,還是算比較逼真的,日本一向在電影的船模模型、航模製作中相當的有水準,這部片子也是一樣,不過也沒有什麼有特色的地方。
我們可以注意到這個片子拍攝時間是1969年,當時司馬遼太郎的《坂上的雲》還沒問世,這個影片也就沒有特別突出在日本海大海戰中,秋山真之的作用,所以影片裡也沒有出現名參謀秋山真之的表現空間(或者是出場了但只是作為東鄉大將身邊路人甲乙丙丁,反正我沒發現),相反則是出現了較多的廣瀨武夫、明石元二郎的演出。而這兩個人的情節我覺得是整個影片中較為出彩的地方。尤其是廣瀨武夫,我覺得是塑造得相當成功,至少對於我這個對於廣瀨武夫只是略有一點點了解的人來說,覺得這樣的刻畫還是比較有說服力的。
廣瀨武夫少佐在日俄戰爭時擔任朝日艦的水雷長,在旅順閉塞作戰中擔任第二次閉塞行動的閉塞船福井丸指揮員,這個任務是要開著老舊的船隻突入旅順口的預定沉船地點,將船自沉,達到閉塞航道,將俄國遠東艦隊封鎖在旅順港內的目的。廣瀨在行動臨近結束的撤退中被炮彈直接擊中,屍骨無存,廣瀨武夫從此被封為「軍神」,成為日俄戰爭後日本用來宣傳「戰鬥英雄」時最大的招牌人物。對於這樣一個在軍國主義時代作為「高大全」宣傳的舊日本海軍戰鬥英雄,在戰後的電影中如何表現,就成為一個很值得關注的話題,而這個電影就比較合理地刻畫了廣瀨有血有肉的一面:
在旅順閉塞作戰遇到困難的時候,廣瀨武夫向東鄉大將主動請纓,要求指揮第二次閉塞行動。
得到批准之後就到老舊的閉塞船福井丸上開始準備,這時候身邊的杉野曹長就開始問他:「水雷長長期呆在俄羅斯(廣瀨曾在俄羅斯留學學習俄語,後擔任日本駐俄使館武官,前前後後在俄羅斯呆了近10年),聽說水雷長很喜歡俄國,是這樣嗎?」
廣瀨很爽快地答應了:「是的,我很喜歡俄羅斯。還有很多俄羅斯朋友呢!」
「那麼,就要這樣也要跟好朋友們作戰嗎?」
「這並不是對他們作戰,這是為了國家利益的戰爭,不能從個人友誼來考慮。」
此時,廣瀨在這艘破船上看到了一隻小貓咪,然後想起了自己的好友,在俄羅斯時一起擔任武官,也很喜歡貓咪的陸軍軍官明石元二郎,想起了他們在俄羅斯的廣袤原野駕馭雪橇馳騁,扛槍打獵,爐邊喝茶的那些色彩明豔的往事,想起了他們用俄文名字「阿廖沙」「斯弗洛沙」親暱地稱呼彼此,想起他們對於俄羅斯文學作品的談論,想起他們對於日俄之間即將發生的戰爭的憂慮。
之後,在即將沉入海底作為阻塞俄羅斯艦隊的人工島礁的福井丸上,他用油漆刷子書寫著俄語的信,寫給俄軍的信,他自信戰爭將會結束,日本將會勝利,然後這艘艦艇將會成為歷史的見證,說不定還會有一天,自己重返這戰爭的遺蹟,見證自己寫給敵軍的信。他自信可以活著見證勝利,自信只要指揮得當,會避免傷亡地順利執行任務。
在閉塞作戰中,一切都較為順利,福井丸打開了水閥門,開始自沉,海軍官兵開始向救生小艇撤退,這時廣瀨發現一直跟在身邊的杉野曹長不見了,他讓其他部下先上救生艇,深入船艙各處尋找曹長,但怎麼找也找不到,眼看俄軍炮火越來越猛,只得放棄,踏上了救生艇,大家帶著對曹長失蹤的遺憾和任務完成的滿足同心協力拼命把救生小艇往回劃時,突然之間,一顆炮彈飛來,廣瀨「消失了」。
這個摯愛日本,也愛俄羅斯,精通俄語,喜愛普希金的小說,喜愛打獵,喜愛俄式茶點,終生未娶,但風流韻事不少,自信日本會勝,自信自己會活著看到勝利的平凡海軍少佐(他在海軍兵學校因為腿傷留級一年,畢業時的排名,60名學生中只排第49,在同年級同學很多都晉升為中佐時,仍然只是一名少佐,可見其在軍中只是平凡之輩),就這樣瞬間被炸得粉身碎骨,屍骨無存,只剩下一點點的血肉落在部下們身邊,部下們把他的肉末一一搜集起來——只夠裝進不到一個飯盒大小的小木盒裡(史實照片)。
如果說在《203高地》中,虛構的男主角的那種「俄羅斯情懷」是出自藝術虛構的話。那麼廣瀨少佐的俄羅斯情懷可以說是貨真價實的,在史實中廣瀨武夫的確是非常迷戀俄羅斯文化,不但對於俄羅斯上層貴族的生活方式相當的沉迷其中,甚至還在已經成為好友的俄國軍官之中傳授日本柔術,據說俄羅斯如今盛行的柔術和當年廣瀨等日本武官的傳授不無關係。這種過渡迷戀俄羅斯文化的言行舉止據說當時也在日本軍方中引起一些非議,覺得廣瀨被歐洲腐朽生活方式「腐蝕」了,「不可靠」,他回國之後並未得到重用,只能當一艘二等戰艦的水雷長,很大程度跟這個有關。也有一種說法,說廣瀨為什麼積極參加危險度很高的旅順口閉塞作戰,乃至殉職,實際上是一心求死,用自己的生命要證明自己對國家的忠誠,證明自己沒有被俄國文化「腐蝕」,是愛日本而不是愛俄羅斯。
而這個電影我覺得在處理廣瀨之死時,則是恰到好處。在這部影片裡,我們沒有看到那種舊式軍國主義宣傳高大全的軍神,也沒有看到因為喜愛俄羅斯文化遭到同僚上司非議排擠,以死證明其忠誠的愚忠之輩,而是看到了一名熱愛生活而有責任感的普通男人。他在和平時代踏上俄羅斯的土地,愛上了俄羅斯的文化,卻在戰爭時代和喜愛的國度廝殺,他儘量平淡地把個人私情放在一邊,而只把注意力執著於自己在戰爭中的角色本身,但俄羅斯的炮彈,並不會因為他讀了很多普希金的小說,而放過他,這是這部影片中難得的細膩而有人情味的情節。
本文來源:網易軍事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