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前,中國男排衝出亞洲,北大師生喊出「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口號;35年後,中國女排在裡約奧運賽場上勇奪金牌,受邀來到北大,與青年學生分享成長心得。
這樣的「新生第一課」,對青年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無疑具有特殊意義。
近年來,高校共青團始終堅持將加強青年學生思想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作為根本任務,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統領,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積極做好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青年學生群眾工作。
「四進四信」為主線,核心價值觀內化於心
最近,在首都高校裡,青年學生流行爭做「四可青年」——「可愛、可信、可貴、可為」。這是團北京市委開展的「四進四信,爭做四可青年」主題教育活動,旨在通過「青春·學習」「青春·思考」「青春·分享」「青春·踐行」4個專項行動,助推基層團支部思想引領,促進理論社團思想成長,建設新媒體互動平臺,助力團學骨幹培養。
2015年年初,高校共青團系統部署開展了「四進四信」活動,推動講話精神「進支部、進社團、進網絡、進團課」,引導幫助廣大團員學生用講話精神武裝頭腦,牢固樹立對黨的科學理論的信仰、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國夢的信念、增強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增進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信賴,使廣大團員學生切實增強「四個自信」、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
活動已覆蓋超過2500所高校,各級團學組織展現出豐富的創造力,東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高校將「四進四信」活動菜單化,並與學生專業相結合,實現對學生團支部的全覆蓋;江蘇成立思想引領導師團,組織開展「夢想公開課」活動,探索別開生面的團課教育形式;東華大學從老教授、青年教師中招募「團學合伙人」,設計系列微團課,並在線上廣泛傳播。團中央學校部還在微信微博平臺開設了「學習天天見」專欄,撰寫並傳播系列評論文章,研發「四進四信」學習App。
為了讓廣大青年學生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2014年開始,高校共青團每年開學季都會集中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宣傳月」,組織基層團支部開展「如何練好『八字真經』」、校園明辨會等主題活動50餘萬場,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的「我為核心價值觀代言」活動更是吸引了超過千萬人次青年學生參與。
高校共青團還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這一主題,以「一二·九」運動80周年、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等重要時間節點為契機,開展各類宣傳教育活動。各級團學組織將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常項工作,通過團日活動、座談會、社會實踐等形式,引領青年學生堅持愛國主義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
「青馬工程」做引領,社會實踐外化於行
在廣東省肇慶市端州區的60個社區裡,活躍著347名優秀的大學生骨幹,他們來自肇慶學院。自2009年開始,肇慶學院和端州區委聯合開展「肇慶學院大學生骨幹掛任社區黨組織副書記、網格志願服務站副站長」專項活動,推薦「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培訓班學員等優秀學生幹部到社區掛職鍛鍊。
近年來,「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在青年學生思想政治引領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自實施以來,中國大學生骨幹培養學校培養大學生骨幹2000餘名,各省級團委培養大學生骨幹超過5萬人次,高校團委培養大學生骨幹超過100萬人次。據統計,中國大學生骨幹培養學校前6期學員中,近80%的學員在高校、國企、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他們中不少人已在重點工程一線、創新創業前沿嶄露頭角。
目前,「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已形成全國、省、高校三級分層互補的培養體系,並初步探索出具有較強科學性、系統性、專業性的人才培養模式。此外,各級團學組織還長期開展「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中國電信獎學金、高職學生「勁牌陽光獎學金」、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大學生創業英雄等各類典型榜樣的選樹尋訪工作,產生了孟祥鵬、安玥琦、李軍配、郭鑫、陳倩等一批當代大學生先進模範人物。
每到暑假,各大高校的青年學子就會忙於「社會實踐」。每年,全國約有10萬支團隊、超過800萬人次青年學生走進企業社區、鄉村田野,開展理論宣講、實踐觀察、科技支農、教育關愛、文藝服務、愛心醫療、生態環保等志願服務活動。近年來,圍繞黨和國家重大戰略,針對青年學生現實需求,高校共青團組織開展了「井岡情·中國夢」、「紅色基因代代傳·長徵精神永發光」、「絲路新世界·青春中國夢」、中央國家機關(「紫光閣」)大學生實習計劃等專項社會實踐活動,各地各高校也結合自身實際,設計開展了特色鮮明、覆蓋面廣的實踐育人活動。
開拓網絡陣地,提升工作的科學性
「北科小博士」是北京科技大學的「網紅」,也是北京科技大學團委創新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程的一項工作,讓卡通形象「北科小博士」成為學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線上「代言人」。近年來,認識到網際網路已成為影響學生思想和行為的「第三課堂」,北科大充分發揮新媒體作用,運用網絡直播、H5、VR等技術手段,創作開發了微場景H5《國慶節一起升國旗》、微直播《實踐走基層》、微全景VR《上帝視角看北科》等多媒體產品,高達632萬人次參與。
山東工商學院團委則開創了「韶華雲帆」一站式雲服務平臺,建構基於網際網路的新型學校共青團工作體系。「韶華雲帆」智慧共青團緊密結合共青團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創業、社會實踐、志願服務等十大模塊工作內容,推動工作「智慧化」,滿足學生多樣應用需求。
近年來,高校共青團積極響應全團「向網絡進軍」的部署,精心制定網絡新媒體戰略轉型路線圖,在1200餘所高校開通「青年之聲」平臺,組建起超過400萬的青年網絡文明志願者隊伍,還在83所高校成立了學生「網絡文明促進會」及工作聯盟。目前,團中央學校部官方微信公眾號關注人數超過150萬,官方微博粉絲數約260萬,並促進帶動全國、省、校等各級微信、微博、App新媒體矩陣互聯互動。
每逢重要節慶日、紀念日和熱點事件等契機,各級團學組織都會開展「光碟接力」「燃情冰雪·助力申奧」「兩會E提案」等線上主題活動,並堅持「眾籌思維」「眾創模式」,著重在學習傳播中央精神、推廣重點工作、服務青年學生等方面設計製作優秀內容產品,營造向上向善向前的校園網絡空間。
在開展青年學生思想引領工作中,高校共青團把握青年學生的現實特點,研究制定青年學生一體化分層分類思想引領工作大綱,針對不同類型學校、不同年級、不同專業學生分層分類開展工作,努力促進工作更加科學、更具實效。同時,依託北京科技大學成立了全國學校共青團研究中心,充分發揮第二課堂對第一課堂的補充和延伸作用,將團學工作全面融入學校人才培養的總體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