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網上議論最火熱的事件,必然是高考分數的公布以及各省狀元的歸屬了。
以前一提到高考狀元,我們會聯想到幾個詞:學霸、學神、書呆子……
很多人心目中的『高考狀元』應該是這樣的↓
但真的是那樣嗎?
據統計顯示,現在的高考狀元並非「書呆子」!
68.4%的人有美術方面愛好,如國畫、素描
53.2%的人學習過鋼琴、薩克斯、黑管等樂器
13.3的人對書法、圍棋感興趣
8.4%的人學習舞蹈類的培訓
……
近些年媒體採訪過很多高考狀元,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大多數孩子都多才多藝。
今年武漢理科狀元唐楚玥,除了拿下725分高分外,打球、遊泳、吹拉彈唱,樣樣都會,還謙虛地說自己的硬筆書法是入門級。
2019廣西高考狀元楊晨煜,不僅是羽毛球社的副社長,參加過學校的足球聯賽,書法和畫畫也相當出彩。
2018年深圳狀元溫卓越,從小習得一手好字,因為滿分作文卷面走紅。
同樣的例子層出不窮。
才藝、學習,看起來是兩件事,本質上是一氣相通,靠的都是專注力、堅持、自律、認真。
在大家都在討論「狀元」花落誰家時,有一位老教授,面對面、一對一地採訪了400多位省級高考狀元,對狀元們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就是被外界稱作是「高考狀元研究第一人」的王極盛教授。
經他研究發現,狀元們共有三大特性:
共性一:德智體全面發展,綜合素質高
1999年高考改革以後,狀元們是素質教育的產物。王教授一直強調,高考改革後的狀元們在德智體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發展,綜合素質很高。
共性二:心理素質好
王教授說道:「心理素質好是狀元成功的關鍵。狀元們都有著陽光和辯證的心理。」
王教授舉了一個例子:2009年江西省文科狀元李江雁,高三期末考試的時候是倒數第一。但是李江雁並沒有因此受打擊,她的心態特別好。她認為平時考得好值得高興,平時考得不好也應該慶幸。這就是辯證的心理,用辯證的心態來看待考試的得失。
共性三:多才多藝
王教授多年的採訪發現,高考狀元們大都多才多藝,他們有的熱愛唱歌,有的熱愛跳舞,有的熱愛畫畫。
而且理科狀元大多獲過數理化競賽的獎項;文科狀元大多是學生會的骨幹,在演講比賽、徵文比賽中也屢獲殊榮。這些狀元們又能考試,又能競賽,可謂全才。
以前,我們經常聽到質疑:「學藝術會影響文化課成績的,你還是專心學習吧」,
但現在看來,孩子學習藝術和學習文化並不矛盾、更是互為促進。
為什麼以前我們很少聽說高考狀元多才多藝,而近幾年頻頻報導:某某省高考狀元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因為十幾年前,物質條件差,有幾個普通人家的孩子能學藝術? 現在不同了,藝術已經成為人生修養中的「必須課」,藝術的普及,是社會進步、國民素質不斷提高的必然。
藝術不是你現在付出了多少資本、未來產生多少回報的問題,而是伴隨你一生的問題。
藝術肯定使你人生更加精彩,可能會讓你在某個特定的時刻(升職、升學)「加分」,但也有可能僅僅聊以自慰。
藝術不一定讓你成功,但會成就你吃苦耐勞、堅持不懈、永不放棄的精神!
越來越多的狀元、學霸從小有藝術的經驗可以看出青少年的主流培養方向。國家需要全面的綜合型人才,需要提高孩子的藝術修養。
學霸們都在努力的學習藝術,我們還有什麼理由打著「影響成績」的旗號而放棄學藝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