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多星期前,蛇口沃爾瑪門口,一名年約30歲的健碩小夥子突然倒地,圍觀群眾很多但是無人敢施救。一名紅衣男子走到青年前邊,檢查後發現該男子已經失去意識且呼吸已停止。在讓周圍的人幫忙撥打120之後,紅衣男子開始對青年做心肺復甦術,大約1分鐘後,倒地青年「咳」了一聲,清醒了過來。
這並不是一場真實的事故,而是一場名為「施愛」急救快閃活動。當天活動在全市十區不同的公共場所上演,100多名醫務人員以快閃的形式,在公共場所進行了一次6分鐘的現場急救表演。
今年2月份,深圳地鐵內一女白領倒地猝死,3分鐘內無人上前攙扶、救助引發全城熱議。多數人認為,深圳不缺熱心,遇到類似情況不敢去扶、不敢去管,主要原因是絕大部分人不懂急救知識,不敢貿然提供幫助。
深圳市急救中心培訓科科長、急救顧問醫師趙偉介紹,今年上半年,受女白領猝死事件的影響,深圳市關於急救方面的宣傳、培訓力度比以前有所加大,急救中心正在籌劃每個月開展「120急救開放日」活動,向市民講解急救基本技能知識。
趙偉表示,深圳對於普通市民的全民急救培訓,在國內的各大城市裡邊可以說是做得最好的,全民急救普及率目前是1.5%,而全國平均水平不到1%。不過,和全民急救普及率10%的國際平均水平,以及18%的香港、20%的新加坡、30%的歐美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撰文:南方日報記者 杜嘯天
統籌策劃:呂冰冰
急救培訓去哪學?市急救中心及市紅十字會等機構
今年2月份,IBM深圳公司管理人員梁婭猝死在人來人往的地鐵口,3分鐘後有市民發現並告知地鐵工作人員,25分鐘後民警趕到,50分鐘後急救人員才到達現場。而此時,搶救的黃金時間已過,一個年輕的生命就此逝去。
隨後,很多市民、網友將矛頭指向最初經過的路人,認為他們沒有及時伸出援手,沒有去扶一把,讓深圳這座以愛心著稱的城市顯得如此冷漠。
「從醫學角度講,並不是所有的人倒地後,都要立即去把他扶起來。」趙偉告訴記者。他表示,如果當事人處於昏迷狀態,那麼去扶他就有風險。如果有外傷,比如骨折,尤其是脊柱骨折,如果去拽拉他,就會造成二次損傷,「這不是在幫他,而是在傷害他」。
記者在網上隨機詢問了20位深圳網民關於急救培訓方面的情況,20人中只有兩個在學校的時候簡單學過,但是都已經忘記了。而其餘的人要麼單位沒有組織過,要麼就是自己沒時間。大家都表示想學習相關知識,以備不時之需,但是不知道上哪兒去學。
記者了解到,很多市民對於急救培訓都有濃厚興趣,但是大部分單位或公司並不會去組織集體培訓,而市民個人由於受到工作時間、培訓地點、培訓費用等影響,主動報名培訓的並不多,缺乏足夠的外在動力,深圳市急救中心每月僅開兩次班約百人參加培訓。
據了解,目前深圳為普通市民進行急救知識培訓的機構主要有市急救中心、市紅十字會和120多家市急救網絡醫院的專業急救人員。市民可以通過電話預約參與報名培訓。同時,深圳市健康促進中心、深圳市公益救援志願者聯合會、磨坊網等個別社會組織也會組織一些宣傳和培訓活動;而公司或單位,也可以為員工預約集體培訓。
培訓費用怎麼算?急救初級培訓班收費160元/人
培訓費用方面,除了全國急救日、員工活動日等一些專項宣傳活動免費外,其餘時間公眾要接受急救培訓必須自費或者由單位、公司出錢統一購買。記者從深圳市急救中心了解到,目前該中心的急救初級培訓班(考核合格頒發「初級救護員」結業證書)收費為160元/人;如果在法定節假日培訓或者到深圳市外上門培訓價格會適當上浮,最高不超過190元/人,上門培訓人數不足50人,則按50人收費。而公司或單位組織的培訓講座,半天按2000元收費,人數不限。
「收費標準是市物價局和衛生局核定過的,包括培訓費、操作實習費、考核費、資料費、數碼照相和印製證卡等全部費用,其他不再另行收取任何費用。」深圳市急救中心培訓科副科長簡潔告訴記者。
「深圳市急救中心每年培訓過的拿到初級救護員證的有8000多人,約佔深圳培訓總量80%,加上紅十字會等個別機構的培訓數,每年有近萬人接受過專業急救培訓。如果我們國家的急救知識普及率也能達到30%,那麼三個人中就會有一個人懂得急救知識,就會挺身而出,那社會上就不會有那麼多的見死不救了。」趙偉說。
今年,深圳急救中心計劃在每個區找一家醫院合作,設立培訓分中心,統一標準、統一教材、統一發證,為公眾接受培訓提供更加便利的條件,進一步提高深圳市民的急救培訓普及率。「深圳市培訓急救南山基地」已經於今年初在蛇口醫院掛牌。屆時,其他各區也會設立相應的培訓基地,為提高公眾急救普及率提供更加便利的條件。
■他山之石香港:工作地超150人須有急救員
香港的院前急救機構由四個機構共同構成,以消防處為主體,聖約翰救傷隊、醫療輔助隊和政府飛行隊為補充,院前醫療救護均是免費服務。聖約翰救護隊為一慈善團體,機構成員6000多人,但正式(拿薪水)員工約90人,其餘均為志願者。
在香港,急救培訓主要由香港醫療輔助隊、香港職業安全局和非政府組織如香港聖約翰救護機構、香港紅十字會等共同承擔,它們每年都享受政府財政的部分撥款,共同承擔全港市民自救和互救培訓等工作。香港政府和社會資助兩大非盈利機構,每年倒貼錢為香港超10萬人次提供急救知識培訓。
同時,香港的《職業安全及健康規例》規定,任何僱員的工作地點,每150名僱員當中,必須至少有1人是合資格的急救員,同時必須配備相應的急救設備;而在石礦場、建築工地、貨物搬運及貨櫃處理等行業,要求合資格急救員的比例更高。
■小知識如何把握急救「黃金8分鐘」?
搶救生命的過程往往爭分奪秒,因為猝死搶救的關鍵時間非常短暫,通常只有8分鐘,如果錯過心臟復甦的「黃金8分鐘」,即使醫生趕到現場,搶救回來的病人也早變成了植物人,幾乎沒有意義。
趙偉介紹,突然倒地有三種可能性。第一種情況是暈厥,這是最輕程度的倒地。所謂暈厥就是短暫的意識喪失,可能幾十秒鐘最多幾分鐘,然後當事人會自己醒過來。醒過來以後,市民就可以去主動徵詢對方的意見,詢問其是否需要幫助,需要將其扶起來等。
第二種情況是昏迷。昏迷就是長時間的意識喪失,幾個小時醒不過來,甚至幾十年昏睡不醒,後者在醫學上叫植物人。昏迷的人仍然有呼吸有心跳,但是比較微弱,所以隨時可能會死亡。
「昏迷的人是我們要絕對去採取措施救助的對象。首先要判斷其所處的位置是否安全,然後,即刻採取徒手心肺復甦。」趙偉告訴記者。
第三種情況是最嚴重的,即倒地者沒有呼吸、心跳驟停,即死亡。「人的死亡搶救時間很短,醫學上稱之為心肺復甦的『黃金8分鐘』。沒有呼吸心跳以後,人的大腦就會缺氧,如果8分鐘過了,還沒有人去救的話,這個人就會腦死亡。如果腦死亡了,醫生護士趕到之後也是回天乏術。」趙偉表示。
趙偉介紹,這個時候要給病人做徒手心肺復甦,最重要的就是持續不斷地做胸部按壓。如果願意做人工呼吸的話更好,可以按照30比2交替做,即胸口按壓30次,再做兩次人工呼吸。
深圳急救水平如何?
全民急救普及率高於全國水平
全民急救普及率是衡量一個城市公眾普及程度的客觀指標,它是由接受過急救知識培訓的人數除以這個城市的常住人口總數計算得出。趙偉告訴記者,據測算,深圳全民急救普及率約為1.5%,按照1250萬人計算,深圳累計約18.75萬市民具備急救基本技能。
記者了解到,目前深圳具備急救基本技能的市民主要集中在類似公安、交通、供電、供水、供氣、酒店等經常可能遇到突發醫療衛生事故的行業。而目前這類行業主動進行急救培訓的也比較多,很多是新員工入職培訓必備項目。
而公眾個人主動進行急救培訓的並不多,主要為健身教練、救生員、戶外領隊等相關職業。「目前針對公眾個人的培訓班宣傳並不是很多,市急救中心每個月開班兩次。」簡潔表示。
深圳急救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深圳對於普通市民的全民急救培訓,在除港澳臺外的全國範圍來講,可以說是做得最好的。「目前全國平均水平不到1%。中國紅十字總會提出的目標是要在2015年之前,全國突破1%,達到1.5%,深圳已經達到了1.5%,算是比較高的了。」
不過,這個所謂的高,或者說最好要看和誰比,目前國際平均水平是10%,香港20%、新加坡20%、美國25%、瑞典45%、澳大利亞50%、日本中學生92%,歐洲發達國家30%—40%……深圳還有很大差距。
趙偉表示,從概率上來講,1.5%的培訓率意味著一個人倒地,至少要有100個人從其身邊經過,才有可能會有一兩個人學過急救知識而敢去救他。絕大多數路過的市民根本就不懂急救知識,就更不敢貿然去救一個人,大家心裡沒底自然就無從下手。「現在我們連一個老太太倒在地上扶不扶都要糾結半天,更別說去搶救一個人這麼專業的事情。所以,提高全民急救普及率很重要。」
給予全民急救培訓工作經費補貼
如何提高急救普及率?
趙偉認為,雖然培訓費用並不是很高,但是很多公司、單位對急救培訓並不是很重視,而且覺得會耽誤他們的時間。所以,除了引起全社會的足夠重視外,還需要政府的配套支持、法律強制規定。
深圳市急救中心原主任馮積德告訴記者,政府對於急救方面的財政投入遠遠不夠。要提高全民急救普及率,需要加大投入,增加急救設備、培訓教室、導師等等,都需要經費。而市急救中心是一個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實行收支兩條線,目前只有十來名培訓導師。政府每年給予的培訓補貼不到一百萬,難以滿足需求。
而香港之所以能有那麼高的全民急救普及率,離不開政府的制度支持,除了比較全面的急救體系外,還有經費保障。比如香港最大的急救培訓機構香港聖約翰救護機構,每年培訓的人數超過8萬人次之多。該機構有6000多名成員,其中只有70多名是拿薪酬的僱員,剩下的全部都是義工。為了保障公眾急救培訓的順利開展,香港政府每年向其支付三四千萬元的經費。
同時,香港對於急救培訓的人數比例、行業要求都有明確的法律規定,比如任何工作場所,每150人當中,必須至少有1人是合資格的急救員。而國內對於急救培訓和救助等方面缺乏相應的法律保障,《深圳經濟特區急救醫療管理條例》已經討論了很多年了,至今尚未出臺。
「如果能夠通過明確的法律或條例,對深圳的全民急救培訓工作給予經費補貼,專業急救人員數量比例做出強制要求,那麼提高全民急救普及率也不是一件特別難的事情。」馮積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