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0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自1965年取消軍銜制23年後,重新實行軍銜制。同時,全軍裝備新式軍服——「87系列服裝」。這次服裝改革,是我軍軍服發展史上的一個裡程碑,標誌著我軍軍服已進入一個由低層次向高層次、單一服制向系列化發展的新時期。
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全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軍士兵的著裝和全國廣大青年、特別是城市青年的衣著水平反差越來越大,全軍官兵要求改革軍服的呼聲越來越高。為提高軍服水平,1984年1月,中央軍委在批准85式服裝定型生產的同時,指示我軍服裝逐步實行禮服、常服、作訓服系列。1985年初總後組織了被裝總體論證小組,開始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
軍服研究人員收集分析了27個國家的軍服樣品,吸取我軍歷次服裝改革的經驗,對涉及經費開支、國家資源、經濟水平、設備條件等問題進行了多方面的可行性研究、論證。研究人員還分別對陸海空軍等83個團以上單位,按校、尉、兵比例進行了抽樣人體測量調查,覆蓋面積達28個省市。他們先後測量了2萬多人,對近百萬個數據進行概率統計,制定出新的軍服號型,建立了第一個軍隊人體資料庫和軍人人體尺寸資料集。按照服裝號型生產的軍服,覆蓋率和適體率均達到95%以上。在此基礎上製作了批量樣品,在不同地區部隊中進行了服裝適應性、衛生性、保暖性試驗。在深入調查研究和各單位初步論證的基礎上,提出了我軍被裝改革的設想方案。方案產生以後,論證小組先後到瀋陽、北京、南京、蘭州軍區機關、部隊、院校召開了21個座談會,廣泛聽取了軍、師、團軍政首長、後勤領導和作戰、訓練、軍務、軍需部門及廣大官兵的意見。
1985年11月,在全軍被裝總體論證會上,對禮服、常服、作訓服的樣式、用料、顏色及冬服配套、供給標準和供應辦法等提出了全面改革方案。這次服裝改革方案體現了我國民族特色和軍隊特點,與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基本相適應,反映了廣大指戰員和人民群眾的迫切願望。
服裝改革方案確定後,總後軍需部即著手進行方案的修改、樣品的補充和各項具體工作的落實。1986年1月總後成立了服裝改革技術領導小組,下設軍服(帽)號型技術、軍服材料技術、軍鞋技術、軍服服飾技術等小組,重點抓了以下工作:研究軍服、軍帽、軍鞋的號型尺寸,制定號型標準並提出生產工藝技術要求;通過部隊試穿及室內試驗,考察各種服裝材料的風格、強度、耐磨性、保暖性、色牢度以及服用性能、配套合理性等,選擇軍服材料;修改設計各類帽徽、肩章、軍種符號、領花等服飾;修改製作各類軍服、軍帽、軍鞋及服飾樣品。
軍需工廠大簷帽生產線
1986年3月,以三總部的名義將《關於軍服改革方案和定型生產的請示》正式上報中央軍委。這期間,總後勤部有關部門將新服裝主要樣品以模特穿著的形式拍成圖冊,在一定範圍內繼續徵求意見。筆者因工作關係,看到了這次服裝改革方案的全套樣品圖冊,至今記憶猶新。當時的服裝改革方案大多數都按計劃實行了,也有一些品種、樣式後來修改調整或是取消了。印象比較深的有幾項:
(一)將官禮服大簷帽帽簷上有二龍戲珠圖案,禮服左右袖口也各繡有一條金龍。確實有民族特色,也挺好看,但總覺得有點兒那個,當時就有爭議,後來還是取消了。
(二)軍官和士兵軍銜標誌都有兩套方案:
軍官軍銜肩章的第一方案與1955年的肩章基本相同。金黃色底版,將官用松枝葉和星徽區分軍銜,校尉官用縱線和星徽區分軍銜。最後採用了此方案,但將官星徽改為金色。
軍官軍銜肩章的第二方案為金黃色底版,將軍用松枝葉和星徽區分軍銜,校尉官用金屬橫條和星徽區分軍銜。
士兵軍銜標誌有兩個方案:第一方案(左邊)為套式布肩章,用橫條區分軍銜;第二方案(右邊)是採用1955年的士兵軍銜領章。實際採用了第一方案。
軍銜臂章:左邊為軍官軍銜臂章,右邊為士兵軍銜臂章。臂章方案最終未被採用。
(三)當時關於設準將還是設大校有三個方案:一是設準將,不設大校;二是設大校,不設準將;三是準將、大校都設。而準將的軍銜肩章已設計了樣品,記得也有三個方案:一是準將肩章綴一顆星,少將綴兩顆星,中將、上將依次遞增星徽,均不綴裝飾花;二是準將肩章不綴星徽,少將綴一顆星,中將、上將依次遞增星徽;三是準將綴一顆星,少將也綴一顆星,但少將以上有裝飾花。後來最終決定設大校,不設準將。
(四)男、女軍人軍便帽(著作訓服和制式襯衣時戴)都有三個方案:男軍便帽分別為解放帽、八角帽、八路軍帽。女軍便帽分別為船形帽、貝雷帽、無簷帽。從模特穿戴效果看,男軍人八路軍帽和女軍人船形帽、貝雷帽都挺精神,但模特都很年輕,長相也標緻,考慮到從全軍範圍著眼,這幾種帽型由於受臉型、體型條件的制約,都被淘汰了,最終還是傾向於解放帽和無簷帽。但軍便帽方案後來也基本上未能實現,無簷帽只有女士兵戴,男軍人和女軍官著制式襯衣時都戴大簷帽,穿作訓服時戴作訓帽。
(五)原方案軍官和士兵夏常服佩帶領花,冬常服佩帶領章。領章與85式相同,只區分軍種,不區分軍銜。後來冬常服也改成與夏常服一樣的領花了。
男將校官冬常服、大衣
女士兵仿毛料冬常服
(六)原方案校以上軍官大衣為毛料,士兵冬夏常服為仿毛料。後來校官實際配發的是所謂「三合一」的夾大衣,質量比呢大衣差遠了;士兵更是穿了好幾年「的確良」,一直到2004年才完全兌現。
1986年12月17日,副總參謀長徐惠滋主持召開總部聯席會議,討論了新式軍銜肩章及服裝改革等問題。總後軍需部部長周蕃玉就軍銜肩(領)章、帽徽樣式和改進大簷帽樣式等問題作了匯報和說明。會議原則同意總參軍務部、總政幹部部、總後軍需部提出的方案,並就準將肩章、套式軟肩章、大簷帽帽徽、文職符號等提出修改意見。
1987年7月3日,軍委常務會議審查了我軍實行新的軍銜制後的各種服裝及帽徽、肩章、領花的樣式,原則同意總後勤部提出的設計方案。並提出一些修改意見,如將官禮服帽飾和袖飾不採用龍的圖案,文職幹部穿著專門設計的服裝,等等。會議還責成總後勤部將展出的服裝樣品作適當調整,然後報請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領導同志審查。7月16、17日,黨和國家領導人審查了軍銜服裝樣品。1987年8月26日中央軍委批准軍銜服裝定型生產,定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87系列服裝」。9月8日、9月15日,總後勤部部長洪學智兩次召集會議,研究落實中央和軍委首長關於服裝改革問題的指示。研究決定:
(一)鑑於中央首長和軍委首長已原則同意服裝改革方案,為了保證1988年改革服裝與實行軍銜制同步進行,軍需部、軍需生產管理部立即著手組織新式服裝生產。要強調質量,嚴格檢查驗收,把住質量關,防止粗製濫造和損失浪費。
(二)服裝改革是我軍正規化建設的一件大事,為慎重起見,需要有完善的審批手續和立法工作。軍服式樣一經審定就不能輕易改變。由軍需部將改革後的新式軍服按陸、海、空軍分類,按將、校、尉軍官軍服系列,選擇較標準的模特兒照相印成畫冊,拍攝錄象資料片,複製五六套,連同正式報告一同上報審批。
(三)服裝改革所需要原料的缺口,由軍需生產管理部代總後正式向國家計委、輕工業部寫報告,請求納入明年國家計劃。
(四)鑑於服裝改革的幾個具體問題如作訓帽、制式襯衣用料、女軍人裙服、皮鞋等均已報告過,是否系領帶問題可口頭報楊副主席定。因此不再向軍委專門寫報告。
(五)改革後的軍服,先保證好第一次發放。以後要考慮逐步過渡到發服裝和發服裝費相結合的辦法;幹部、戰士復轉時服裝是否要帶走和預備役部隊、文職幹部發什麼服裝,發不發等問題,都要及早考慮解決辦法。
……
12月11日,楊尚昆同志主持召開軍委常委會議,會議原則同意總後勤部按已批准的式樣組織新式帽徽、肩章、軍種符號的生產。將軍肩章裝飾不採用松枝葉圖案。請總後勤部重新設計,如無理想圖案,也可考慮不加裝飾。
1988年4月,七屆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
6月28日,總後和瀋陽軍區後勤部聯合組織的全軍新式服裝首發儀式在瀋陽軍區某師舉行。300多名軍官身著新式軍官夏常服、白襯衣和領帶,充分表現了軍人健美的體型和良好的儀表,一顯國威、軍威,在場的幹部戰士看後十分振奮。
為配合軍銜制的實行,同年8月起,全軍陸續發放新軍服。這次新服裝發放,採取先套穿、後發服裝,當場試穿,當場調換的辦法。
1988年10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重新實行軍銜制。同時,全軍官兵裝備87式軍服。
1988年國慶這天,當身著87式新軍服、佩帶新式軍銜的我軍官兵第一次出現在首都街頭時,人民群眾把好奇、讚許和羨慕的目光,投向這些神採奕奕的子弟兵。
鏡頭之一:10路公共汽車上,在一名陸軍女上尉軍官身邊站著兩名女中學生。「看,新軍銜,真漂亮。」
鏡頭之二:天安門廣場,用千萬盆花卉組成的兩條巨龍騰空而起。上午8點30分,二龍戲水球的花壇四周就圍滿了照相的遊人。兩名陸軍上尉軍官等候了好久也沒能排上位置。這時,一名戴眼鏡的中年婦女把已站好照相位置的小男孩拽了過來:「讓解放軍叔叔先照。」兩名軍官道謝時,那位中年婦女說:「你們穿這身軍裝真精神,應該在天安門前留個影。」
鏡頭之三:東單24路車站牌下,一名陸軍少尉軍官被身穿花格襯衣、蘿蔔筒褲的三四名男青年圍住。他們一會看布料,一會摸肩章。「一條槓是什麼?」「兩顆星代表什麼?」問個不停,並嘖嘖讚嘆:「新軍銜真棒。」一名青年忽然向那位少尉軍官行了一個不標準的敬禮,頓時引起了周圍人的咯咯大笑。
鏡頭之四:一名陸軍上尉軍官和一名陸軍上尉女軍官走進了王府井東急友誼照相館。攝影師是一位很精幹的小夥子。聽說兩名軍官要照標準像,他一會遞梳子,一會幫助整理軍裝,顯得格外主動熱情:「今天,你們是我的第一批顧客,能在軍隊實行軍銜的頭一天接待你們,我心裡特別高興,這麼漂亮的軍服,這麼嚴整的軍容,我一定好好照下來。」
「真好!真好!」澳大利亞朋友摸著一位陸軍女上尉的新軍服讚不絕口。
海軍北海艦隊某艦艇部隊軍官,授銜後穿著新軍裝向軍旗敬禮。
海軍司令部通信總站六連的女軍官與女士兵穿上了新軍裝,戴上了新軍銜,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駐守在老山前線的守備某部穿上新式軍服和佩帶新的軍銜後,軍容嚴整,士氣高昂。他們決心守好南大門,為軍旗增輝。
當然,和歷次服裝改革一樣,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滿意。這次全軍換裝,有兩類人員失落感最大:一類是文職幹部。我軍1988年重新實行軍銜制的同時,實行了文職幹部制度,全軍十幾萬技術幹部成為我軍第一批文職幹部。當現役官兵興高採烈地授銜、換裝時,文職幹部們卻不得不脫下了心愛的軍裝。這種強烈的反差使當時多數文職幹部心裡有一種苦澀的感覺。第二類是士官。在65式軍服時期,幹部、戰士的區別只是軍上衣兜的數量,志願兵與幹部一樣是四個兜。有些歲數大的志願兵穿上幹部服比團長還有派頭。裝備85式軍服後,官兵的區別明顯了,不只是兜的數量,大簷帽、肩章、領章以及扣子都不一樣。而志願兵穿著營以下幹部服。部隊反映志願兵和幹部分不清,特別是基層幹部意見較大,認為志願兵和營長待遇一樣,不利於部隊管理。鑑於志願兵和義務兵都屬於兵的範疇,實行軍銜制後,志願兵的軍銜稱謂是士官(包括軍士長和專業軍士),仍不是軍官,同樣不應該著軍官制服。因此,換著87式服裝後,志願兵一律著士兵制式服裝。看著許多比自己還年輕的尉官扛上金牌牌,穿上毛料服(尉官夏常服),多數志願兵對換裝已談不上什麼「喜悅心情」了。可以說,有相當多的志願兵是在這次換裝後才真正擺正了自己的位置。當然,以後不久,文職幹部配發了與軍官一樣的服裝,士官也先後換發了毛料常服。
「87系列服裝」是在認真分析我軍服裝的歷史和現狀,總結歷次服裝改革的經驗和教訓,借鑑外軍有益經驗的基礎上,對國家資源、技術水平、設備條件、材料性能等方面進行了總體論證之後形成的。它根據經濟、適用、輕便、耐用、美觀、配套、創新的原則,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常服、禮服、作訓服系列,可以滿足軍人在平時、戰時、禮儀等不同環境、不同場合的需要。這種系列服裝,功能齊全,樣式美觀,用料講究,體現了軍隊改革和建設的新面貌,標誌著中國人民解放軍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發展到一個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