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識音人萬寶常,憑藉創新精神創下音樂史上一座座裡程碑
萬寶常,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大音樂家。但是這位離我們現在大約近一千三百多年的傑出藝術人才,在我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上卻長期被埋沒,一直到20世紀中期,我國一代文豪郭沫若寫出一篇《隋代大音樂家萬寶常》,這位歷史上沉寂多年的傑出藝術家才又重見天日,為人們所重視。我國的眾多音樂史著作,才重新有他的一席之地,文學藝術界、歷史界逐漸肯定他對我國文化的巨大貢獻紛紛以傑出的「識音人」來讚頌他了。
為什麼歷史會如此地不公平呢?主要是因為在封建社會裡萬寶常社會地位的低下,縱有超人的天才,萬般的智慧,也被陳腐的封建等級觀念所壓制。萬寶常一生十分坎坷。正史《隋書》裡雖有他的傳,但因出身低微,傳中第一句話便是:「萬寶常,不知何許人也「。其實他的出身是清楚的,是「樂戶」,是「伶人」。在封建社會裡,「樂戶」是指歌舞藝人之家,他們的身份比最貧困的平民還要低,是當做奴隸被分配給官家貴室的,所以很少有人去過問他們的家譜籍貫,這樣才會在史書上出現「不知何許人也」的話。
萬寶常的父輩原為兵將出身父親萬大通,曾跟隨南朝梁的大將王琳打仗,梁朝滅亡了,寶常隨父親北投了北齊。南朝的陳朝建立後,萬大通又圖謀從北齊回到江南。因為事情洩露,北齊對萬大通進行了嚴懲,誅殺了他,作為罪人之子的萬寶常被罰作了樂戶,失去了自由,成為音樂奴隸。他從童年時代就以歌舞樂曲為職業,隨樂團學習。幸好被安排在北齊頗負盛名的精通樂理的大學者祖孝徵門下為徒。祖孝徵是一位博學多才、有多種藝能的學者:「天性聰明,事無難學,凡各類技藝無不通曉,文章之外又善音律還懂得各族語言,其他醫藥陰陽之術無所不能。萬寶常憑他天資聰穎,又有刻苦求學的精神,很快成為老師的得意門生,把祖孝徵的音樂才能全都學到手,「妙達音律,遍工八音」,在當時的音樂界很炔知名。他在北齊生活了18年之久,正當青年奮進時期,他希望在音樂上能有所造就,受到重視,便自造了一種新型的玉磬貢獻於齊主。造磬需要有很深的音樂理論知識,還要懂得製造樂器的手藝,其中有精密的音律計算,和敏銳的辨音能力。造成了玉磐,說明他具備了樂理方面很深的基礎。還有一則很能說明萬寶常具有熟練音樂基礎的故事:據說有一次他吃飯時和朋友談論起了樂律,為了證實自己看法的正確,隨手把身旁的吃飯傢伙碗盅杯盆等器皿排列起來,用筷箸當做敲擊工具,奏起了曲子,結果「品其高下,宮商畢備,諧於絲竹,大為時人所賞」。意思是品味聲音的高低,十分符合節拍,樂聲悠揚,各音具備,就像一支絲竹打擊樂器俱全的和諧樂曲,大大為當時人所贊 賞。送些都證明了萬寶常青年時期就已經表現出他的非凡音樂才能。後來北齊被北周所滅,接著隋朝楊堅又代替了北周。萬寶常從北齊、北周轉到隋朝,加上原來的南朝梁,等於一共身經了四個朝代。儘管萬寶常的音樂才能超群,但因為他一貫正直,不願趨炎附勢,一直得不到重用。
到隋朝後,萬寶常仍在樂署供職。這時正當隋文帝開皇年間,開國伊始,文帝想命令管理樂署的大臣制定出新朝的大樂來,特命開國功臣鄭譯主管此事。鄭譯開始請老樂工齊樹提在北周雅樂的基礎上稍作修改,製成隋朝新樂。結果弄得混亂不堪。文帝令太常令牛弘和另一大臣何妥共定新樂。牛弘和何妥意見不一,彼此爭論多年,始終沒有一個定規,弄得隋文帝大動肝火,生氣地對大臣們說:「我即位已經七八年之久,至今樂府還用舊朝的國樂,這不是太不相稱了嗎?」隋文帝又令鄭譯親自製定新樂。鄭譯覺得萬寶常是個人才,不管他的伶人身份,仍不時找他詢問,和他共同討論樂理。但當萬寶常提出正確的不同意見,鄭譯又不肯接受。這常常使得萬寶常鬱鬱不樂,覺得自己所學不得為當政者所用。鄭譯終於參照原來北齊的國樂,制出了隋朝新的雅樂。隋文帝特地召見了萬寶常,讓他試聽,徵求他這位精通樂理的樂工的意見,沒想到萬寶常根本沒有理會皇上的旨意,並不隨聲附和,相反提出:「此亡國之音,豈陛下之所宜聞!」這使隋文帝大大地不高興。而萬寶常卻還不知趣地提出應當一切從新做起,先辨出樂聲的哀怨喜樂和淫放正當,非雅正之音一律刪除。他建議首先從調整樂器開始。隋文帝覺得有一定道理,就命令萬寶常行動起來。
在隋文帝的支持下,萬寶常組織一批樂工,新造許多樂器,按照他所掌握的科學樂律,將所有樂器重新調音正聲,「改弦移柱」,使樂器全都正了音。當時深通古樂的人已經不多,都覺得萬寶常此舉,是件傻事。萬寶常卻一直堅持不懈。等萬寶常將所有各種樂器全都調音修正後,再將所有大臣和懂音律的樂工都找來,按新調樂器為他們演奏樂曲,應手成曲,毫無滯礙,樂曲聲比以前美妙幾倍,這才使所有人佩服萬寶常技藝的精湛。政府於是將調整樂器的工作全都交付給他,他成為隋朝修理樂器的專家。但是由於萬寶常出身低微,一些貴族豪門依然排擠他,認為他製成的樂曲,不為時尚所好,不肯演奏他制的新曲。萬寶常的出色音樂才能,受到了當朝權貴們的妒忌。掌權的大臣蘇夔,常常以音律專家自命,特別忌恨萬寶常。蘇夔利用父親蘇威當朝一品的權威,派人去質問威脅萬寶常:你的樂理何人所授?有什麼資格奢談音樂。還陷害說萬寶常的音樂知識,全是「四夷之樂」,不合中國所用,以此排斥萬寶常。其實所謂「四夷之樂」云云,正說明萬寶常敢於改革,合理吸收各民族音樂的優秀成分,為我所用。但在封建社會權貴們的阻燒下,萬寶常的改革主張終被廢止,這位傑出音樂家的才能終被埋沒。萬寶常的家庭生活也非常不美滿。他一生貧困潦倒,身後無子,妻於也在他臥疾在床時背叛了他,將家中細軟席捲而逃。萬寶常最後貧病交加,無人過問,餓死在家中。臨死前,他把自己歷年所撰寫的有關音樂的著作,一掃而空,一邊燒一邊嘆息說:「要此何用?」一代傑出音樂家就這樣悽然與世長辭了。史家計算,萬寶常死年,大約僅僅三十多歲。
後人對萬寶常的評價很高。有一位音樂史家認為他既是一位傑出的音樂理論家,又是一位優秀作曲家,還是一位出色的樂器改革家。他博採眾長,吸收各民族的優秀音樂遺產,在龜茲樂的啟發下,創作出一種漢胡合璧的新的音樂理論,形成萬寶常所說的「八十四調」音階,這是我國音樂史上一座新的裡程碑。萬寶常一生用他的新理論創作了許多新的樂曲,以「其聲淡雅」為特色,這是他的又一成就。他還親手改革了許多傳統樂器,如影響後世的十二孔笛、十九簧笙,應柱改良琵琶,都與他的樂器改革運動有關。他的這種勇於革新的精神,至今仍對我們有重要的啟迪。正由於他有這些多方面的成就,當代文豪郭沫若說:「我們希望中國有第二個萬寶常出來。」
圖片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及時刪除。